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波及广泛的社会意识革新。在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教育、宣传动员以及基层干部教育等组织化灌输手段,植入阶级斗争话语框架,初步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继而通过诉苦大会催生阶级情感、划成分建构阶级身份、斗地主增强阶级认同及分配果实稳固阶级意识,促使农民在亲身化参与中完成阶级意识的实践内化。这种意识形塑过程展现出显著的三维效应:在物质层面体现为农民积极投入生产以支援前线,在参与层面表现为参军热潮和政治参与度的提升,在认同层面则表现为情感和行动上对党的认同。农民阶级意识的塑造既是“翻身”农民主动争取当家作主的实践尝试,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是否出场始终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解读的论辩焦点。由于其有所遮蔽的出场方式,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或是被教条主义推断为经济基础的自然产物,或是被经验主义消解了其革命性。但是,阶级意识已然在马克思思想中出场并持续在场。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辨识出阶级意识的现实基础,并通过唯物史观解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而在实然和应然、批判和澄明中实现了阶级意识的多维度出场;剧场隐喻中始终在场的阶级意识是主体对历史的真正介入。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既是对各类名义的阶级意识主张的唯物史观调查,亦是破解当前无产阶级意识难题的理论根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领导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斗争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梳理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批判的思想,总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伴随数字平台经济的扩张,市场垄断与技术规训的耦合共生已然成为数字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症结,在引发劳资关系系统性异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数字无产阶级的生成与发展。为了深入揭示其内在逻辑及阶级重组的根本动因,本研究整合多源访谈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生成“经济剥夺-制度依附-社会规训-意识觉醒”多维模型。具体而言,算法霸权借助收益分配失衡与信息不对称强化数字无产阶级的经济边缘化;弹性雇佣制度重塑劳动契约的依附性;数据殖民与消费主义文化协同构建劳动者的自我剥削逻辑;而算法抗争与集体赋权则推动阶级意识的觉醒,孕育其对抗资本宰制的可能性。研究突破传统劳资关系分析范式,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新型剥削形态的运作逻辑,为进一步理解数字无产阶级的重构与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共产党宣言》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意识”或“民族意识”,“中国意识”又与“阶级意识”密切关联,而由“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牵引出的“中国问题”或“中国现象”的理论阐释构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石。《共产党宣言》中的“中国意识”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自主意识,主要分为直接呈现式、间接表达式、普遍适用式,但均指认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时代困境,但也科学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反复性、中国的国家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图景。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从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以来的理论线索来看,阶级意识不仅象征着无产阶级共同体精神的联结纽带,更是点燃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之焰。从马克思经历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到卢森堡等人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再到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阶级意识似乎被资本主义的粉饰历史之手所遮掩,彰显个性的自我意识叙事取得主导权,并在互联网消费主义的景观影响下演变成虚假的数字自我意识。数字自我意识的当代显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传统阶级理论的消亡,阶级意识只是在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双重裹挟下被遮蔽了,要突破 数字资本主义对人类生命的新一轮统摄,就必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共享平台上扎根,实现崭新的无产阶级联合。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克尔凯郭尔并非卢卡奇偶然提及的学术注脚,而是其理解马克思的背景支援。卢卡奇在不同时期都对克尔凯郭尔作了选择性评述,并将其接受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心路历程逐一呈现:通过质疑克尔凯郭尔在人与世界相统一问题上遭遇的“审美—伦理”悖论,青年卢卡奇从心灵掘进到阶级意识,将“主体—总体”辩证图式看作马克思的认识论地平,由此创作出《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后,为回应该书引起的争议,盛年的卢卡奇以批判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为契机,尝试清除“主体—总体”辩证图式中残余的主体形而上学痕迹,开始在方法论维度正视生产实践与经济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及至晚年,当卢卡奇立足社会存在,抨击克尔凯郭尔有关主体优先性的宗教幻象时,他又把社会性的“自在—自为”运动内嵌于人性的“主体—总体”辩证图式,并根据超然的悟性,默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经济规律置于从属地位的劳动本体论,再度退回《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体形而上学谋划。不难看出,在卢卡奇臧否克尔凯郭尔与马克思的“主体—总体”辩证桥段中,当事人对“人之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现实统一”问题所秉持的龃龉心态暴露无遗。这也恰好说明,卢卡奇一生都徘徊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之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深入到人类社会,广泛的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在资本主义运用下,人工智能技术不再具有中立性质,而是蕴含着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操纵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意识方向,使工人阶级意识呈现弱化趋势。文章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将工人阶级意识的具体表现归纳为群体归属感、阶级认同感及历史使命感三个方面。再阐述在当下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借由人工智能技术解构工人阶级的群体归属感、阶级认同感及历史使命感,以最终达到弱化工人阶级意识目的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唤醒数字时代工人阶级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从工人阶级自身出发,重塑工人的主体性与技术批判意识,争取工人自身权益;从本国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来看,应推动数字时代的新联合与新斗争,争夺工人政党数字权力;从各社会主义国家角度,需推动数字协同与制度革新,建立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数字共同体。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将青年卢卡奇定性为“人本主义者”的传统观点,由于缺乏对“人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清晰界定以及忽略《历史与阶级意识》成书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将人本主义错认为青年卢卡奇的理论问题式,并未能察明卢卡奇在人本主义思想上的二律背反性质,因而几近一种强制阐释。事实上,在对人本主义的定义进行重新考察后可知,青年卢卡奇不应被称为“人本主义者”。第一,卢卡奇对在哲学和美学上对费尔巴哈和席勒、谢林的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抨击了人本主义辩证法在理论出发点和手段上的错误,但没能在目的论上区分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第二,卢卡奇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维度上,尝试建构的以阶级意识和政党组织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体观,超越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人本主义主体理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现实个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反抗现存统治的社会运动,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演变的历史制高点上,不仅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拒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历史的理论本质,而且批判了它代表德国小资产者反对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劳动自由和社会解放的阶级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