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世界历史”概念经常在三个层次上被理解和使用。第一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世界史”学科所使用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总和的“泛称”,即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二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历史哲学所使用的概念。这个层次上的“世界历史”所指称的不是一个自在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在“历史学与哲学相统一”的视域下,反映“世界历史”在“概念”的自觉寻求和反思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即自觉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三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资本逻辑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它涉及资本逻辑导致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为解决矛盾而扬弃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过程。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概念首要是自为的,它对于在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世界历史确立了“丛林法则”。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试图把动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移植”到人类社会,以此作为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解释原则,进而达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提供理论辩护的目的。然而,世界历史的客观实际进程越来越暴露出“丛林法则”给人类物种带来的灾难。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的“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一“支配—从属”的丛林法则的本质,并为重新确立世界历史的“共生法则”提供了坚实的论证。人类物种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共生法则”的价值指归;公有制的普遍生产关系构成了各个民族国家“共生法则”的实践内涵。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中国政治学需要范式革命。考虑到中国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历史记录,历史政治学当为最好的突破口。历史政治学的中国议题大约有三: 第一,完整地描述国家形态在中国的演变历史,以揭示当代国家形态之渊源、把握政治演变之趋势、探讨改善政治之方案; 第二,通过历史的比较政治分析,充分发掘中国最早建立现代国家、长期实行郡县制、国家规模持续扩大且保持超大规模这三个重要事实的理论意义,以重新思考、构建关于政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第三,揭示中国与中国以外国家的政治互动过程,立足中国,发展世界历史政治学,研究世界政治体系演变的历史,以探讨中国为改善世界体系可发挥之积极作用。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世界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在普遍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人类共同体历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从属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它既要求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文明特质,又要始终保持面向人类社会的开放性融通,这种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有利于更广泛且深层次的民族认同与社会建构。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及其哲学人类学性质,既历史地走出了“农民的民族”状态,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及其狭隘的民族国家观,通过促进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从而形成了具有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世界历史性民族”及其人类共同体。这一面向现实世界保持开放的哲学理论,为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摘要: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的创作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与“世界历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目的在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破旧立新”,计划反映于《资本论》结构的具象调整,意义旨向于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其在《资本论》创作中指明商品是世界历史生成的逻辑起点,资本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延伸,揭示了资本主义普遍危机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扬弃。马克思通过“资本一般”与“许多资本”辩证法的空间化展开,解构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指出世界市场作为资本逻辑的“总体性实现场所”,提供了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工具;以爱尔兰饥荒为例对殖民地研究的方法论突破,实现了从实证历史分析到理论批判的多视角转变;基于国际价值转移机制的技术化分析,指明了落后民族国家突破依附性发展模式的批判方向,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基本现象的考察中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钥匙”。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都持有“神学立场”,而马克思通过世界观革命,创建了世界历史的唯物史观书写范式。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探讨“人类向何处去”和“世界向何处去”两大世界历史问题,建构了“人学立场”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和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相比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转向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另一方面提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其一,这一论断是对以融入世界历史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方法的总结提炼。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二,这一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世界历史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将互利共赢作为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凸显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对奉霸权思维和丛林法则为圭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有力形塑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其三,这一论断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过程中主张合作共享,提倡共同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拓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历史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乃至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揭示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方针,被写入我国的党章和宪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蕴历史的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解放,“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当今世界,国际秩序逐渐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世界多极化的新秩序”转换,建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现实行动,是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和当代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切实的行动致力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之前的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抱有同情的态度,但大多数西方学者出于偏见,贬低或批判中国,将中国视为野蛮的“他者”。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鸦片战争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和可能的出路。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及其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只能让中国从属于西方,只有通过革命予以扬弃和超越,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目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独立自主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创造性、时代性、中国化的深刻阐释,内在蕴含着对人类现代化图景的中国式探索。资产阶级以资本增殖为核心价值推动实现的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造就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霸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进程中,逐步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文明祛魅”,渐进探索与廓清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这是应对西方式现代化霸权的中国式文明自觉。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政党制度创新、物质财富增长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革新四个维度的中国式实践,为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可持续生成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呈现出世界性的文明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出场便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十多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基本性质、政治面向、方案可行性、实践主体、历史定位问题上,学者之间存有较大争议,甚至有的观点截然对立。从进一步研究的角度看,归纳、总结和思考这些争议性问题,澄清其中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研究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分析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历史进程转向世界历史进程的驱动力,阐释了世界历史的演进方向与发展目的,世界历史的形成遵循着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本文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辩证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挑战与机遇,中国的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必然在立足中国实际与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在坚持独立自主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之间保持必要的韧性与张力,从而深刻把握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被迫融入世界历史的边缘,到历经民族独立、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不断展现中国超越“苏东模式” “东亚模式”迈向民族复兴与走近世界历史中心、创造出新的世界历史的时代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作答落后的社会主义“孤岛”能否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大海”中的时代之问。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文明交往是世界普遍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是一个以物质文明交往、精神文明交往、制度文明交往、生态文明交往为主的交往体系。由于受资本逻辑所规制,世界文明交往被严重“异化”,阻碍了文明交往的正常开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式现代化、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虚假的共同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对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历史性重构,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摘要:世界历史理论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高度逻辑关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以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思想和实践,源于马克思主义正确预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蕴含着个体利益和全体利益相一致的共同价值,以及具有向美好社会演化的实践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基于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和同构的。但学界一度也存在过以“三形态论”替代“五形态论”的趋势。三形态论是马克思在五形态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人的发展而对五形态论的概括。但五形态论不能完全化约为三形态论。三形态论在理论原则上从属于五形态论。五形态论立足于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关系结构,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发展之具体样态,并对三形态论有着社会政治规范及批判意义。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都集中于对现存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个人主体的批判分析,包含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人类学的辩证统一。引入三形态论,有益于建构五形态论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也有益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时代与东方社会思想,并把握东方社会及其国家民族的主体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为探索人类历史与人类解放整体转向关系而诞生的,深刻诠释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逻辑起点、动力机制、时代主题、最终理想上彰显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一脉相承的共通性,并从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推进、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历史的进程的影响四个维度,展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理论指导、发展驱动力、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世界历史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结合生产力发展和人类交往普遍扩大的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世界历史思想。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价值,也具有宝贵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中国现实发展的注解和推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同球共济”是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宏阔历史背景下,在世界联系愈加紧密而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大势下提出的解决世界问题的重大理念。这一理念的出场既得益于中国古代“同舟共济”集体主义观念的文化熏陶,还受益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滋养,更是回应变乱交织全球性挑战的现实应答。这一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化表达,蕴含守护共同地球家园,凝聚全球各方共识、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世界面临的多重挑战彰显了这一理念的重大价值。这一理念从战略高度充分彰显了中国领导人对时代大势的深刻判断、理论维度生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现实维度深刻蕴含了破解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深邃智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益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学说和世界历史理论,构建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学术体系;坚持以史育人,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即五史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奠定基础,涵养其家国情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深刻分析了生产力推动下民族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为人类正确研判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既充斥着剥削和对抗,具有自身发展的限度,又创造了丰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迈入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奠定了现实基础。广大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既要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要在实践中讲求策略性,尊重多样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科学捍卫经济全球化趋势,着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阶段性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远谋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厚的天下情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加强理论阐释、团结正义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