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出使行记在继承汉唐遗风的基础上,亦开创了出使行记写作的新思路。其撰述既有着出于进献朝廷的政治需求,同时又体现着使臣自身不同的主观撰述意愿。在华夷空间南北两分之世,使臣对各地的观察具有统一性,文本中直观地表现了当时宋与辽、金民众之间的社会生活,述时事,议国政,纪行的内容有所淡化,史事的内容得到强化,不少行记已超出了地方风土的传统范围,体现出由行程录向杂史靠近的发展趋势。其书写旨趣集政治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文体的叙事功能、纪实特征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既为使臣出使行程的个人记忆,同时也给集体留下了历史的记载,这种个性化叙事建构历史记忆的书写范式在中国行记史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摘要:重庆地方新闻史和新闻志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编修重庆新闻史志既是对重庆新闻事业规律的总结,也是重要的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实践。肖鸣锵重庆新闻史志团队在重庆日报社党委领导下,基于历史事实和历史记忆的“心中宝藏”,融合修史者、新闻人、革命家三重身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重维度寻求真实、真相和真理,秉承“三重求真”方法论对复杂的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呈现出与学者治史不一样的史学意涵,尤其体现出革命浪漫主义、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书写等历史心性特点,在“雅声抒正气”中践行“党媒姓党”理念,是“姓党党史”在新闻史志领域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起到“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作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崇祯帝自杀的三月十九日曾被清初的明遗民广泛接受为悼念明朝的纪念日,并被认为经由明遗民的创造而化为东南沿海民间信仰中的“太阳生日”,在清代承载着与“反清复明”有关的历史记忆。本文在学者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试图从两个面向——太阳生日的传奇作为一项关于历史记忆的“知识”的流衍,以及民间信仰仪式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逻辑——重构这一传奇的生命史,以期加深对清中叶以来知识传播的认识,并丰富与民间信仰和历史记忆有关的讨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07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形象从历史纵深中走来,经历了从小党到大党的伟大红色征程。历史记忆、文本记忆、精神记忆构成百年大党文化记忆的三重逻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确立身份和时空坐标,打开历史纵深;红色文化的文本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建构话语体系,承载由“物”化“文”的价值功能、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的精神记忆筑牢百年大党形象的政治灵魂,巩固集体记忆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百年大党形象的三重记忆跨越时空,接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 “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互动情境下,为增强政治修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叙事者需要使用多元的修辞策略来框定听众注意力。政治修辞技艺作为社会建构过程,凸显了政治话语的武器化。本文围绕政治话语的多维度功能,讨论政治修辞的增强与削弱逻辑,分别讨论了说服、框定与记忆的叙事强化机制,以及修辞强制与再框定的叙事削弱逻辑。在政治互动进程中有效构建叙事剧本,需要把握修辞规律,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与记忆沉淀结合起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记忆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并因其主体差异,分为个体历史记忆、群体历史记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历史记忆,而大脑的“共情”功能会引发“感同身受”的情绪,得以连接起三种记忆。研究对不同学历、性别和历史知识水平的被试者开展实验,利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被试者观看战争图片时的大脑反应,揭示了高级认知功能网络、视觉信息处理网络及负性情绪脑区激活水平的变化。被试者在观看抗日战争图片组时,大脑中负责“共情”的核心区域与调控区域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直接调动了大脑的“历史记忆”,突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群体间的文化性记忆的联系,从而强固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此外,不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的被试者,在大脑激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大脑呈现出的“共情”水平最为活跃,更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态度。研究不仅展现了个体差异在感知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历史记忆在维系社会共识与凝聚群体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