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声音焦点”旨在采用“焦点”概念作为声音创作的核心参照,解决声音制作中艺术和技术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声音焦点能够在声音的优化过程中“以点破面”,实现明确的艺术表达。本文从影视声音创作的角度出发,阐释声音焦点在电影制作过程的展现手段,并达到提升整体声音效果的目标。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与形式化密切相关。声音、文字、数字是形式化世界的标志性符号,标志着形式化世界的到来。对于声音而言,它充当了传达意义的媒介,使意义由可感走向可知。对于文字而言,文字的抽象化历程实现了由表意向表音的转向。而数字则直观地解释抽象定义,以结构化的方式表示无限对象,从而构造出对数的定性与定量的规律。通过对三种符号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廓清形式化世界的样貌,理清宇宙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差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中国传统诗歌中蕴含着大量“空寂”声音景观,从道家“大道之美”与“阴阳相生”的思想出发,其美学意涵可以划分为“空观”和“寂感”两个层面,涵盖无声和有声两个维度,生成声境、情境、意境的多重审美。诗歌中所表现的“空寂”不仅仅是指可听到的客观声音,还是道家思想对声音景观的一种深刻延展,超越了耳闻之境,引导人们感知生命的深层内涵。对“空寂”声音景观的研究深化了中国传统声景艺术的认知维度,启迪人们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意境。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民法典》第1023条第2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从法教义学及人格权本身的角度理解,法条中的“声音”应指声音权益,而非声音权。声音与肖像同具备标表型人格权特征,与肖像一样具备基于人本身而产生的唯一可识别性特征,参照肖像权保护具备正当性。声音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前提是为可识别性,在声音参照肖像权保护的同时也应注意声音的特殊保护方式。具体参照规则为:声音的制作、使用和公开参照肖像权保护;行为人不得“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声音;行为人不得混淆模仿他人声音;声音参照肖像权的合理使用规则;声音参照肖像权的许可使用规则及声音参照保护的二次参引规则。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英国小说家福特的四部曲小说《队列之末》聚焦一战前线的声音景观,通过听觉印象主义手法呈现战场境况,批判战争的惨痛后果,揭示社会矛盾与冲突。战场上的多元音景映照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抗争之音、毁灭之音与沉默之音构建出丰富的听觉印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听觉印象主义的声音叙事,福特构建了一个多维听觉空间,生动展现出真实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与人物心理,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听觉印象主义与多种叙事手法的紧密结合,使小说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洞察历史与人性的新视角。这种听觉印象主义书写是文学印象主义、战争书写与现代主义的有机融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书写范式。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约翰·凯奇宣称“声音就是各种可能性的事件”。他的观点 引发听者对音乐媒介认知模式的思维逆转: 从乐音与噪音两者之间分 立对抗的二元关系转变为彼此和解融合的共同体。本文以《4分33秒》 为例,聚焦凯奇提出的“声音”概念和“时间”观念,阐明当代音乐 审美语境下的声音媒介、时间观念、聆听方式、音乐文化内涵等诸方 面的内在关系。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的艺术观念转型是理解凯奇音 乐作品乃至当代音乐审美文化之关键所在。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技术通过用户所提供的提示词可迅速产出各类跨媒介产品,“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各类文艺生成形式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文生音乐”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使声音的文艺创作成为信号到信号间的自动化转换,过去具有动态经验性、空间沉浸性及强烈听觉感官特征的声音文艺作品变成一首首“无唱奏的音乐”;通过提示词写作、参数调整、微调迭代等操作,AI技术与软件用户共同完成可以模仿曲风、模拟人声甚至表达心情的“文生音”艺术创造;声音的生成、传播、聆听都以声音信息的高保真度、降低甚至清除噪音为追求,基于这些特性,人工智能时代虚拟梦幻的“听觉乌托邦”正在逐渐构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声音作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丰富了叙事维度,地方听觉空间使读者的“文化身份”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具象化,而能够再现仪式、富有仪式感并通过仪式化传播的声音则丰富了“文化体验”,赋予了这些记忆以情感联结和共享的社会意义,共同构建出一个多维、动态且情感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播网络。本文旨在揭示声音在数字出版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寻找激发读者文化记忆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文化记忆的持续传承和群体认同感的形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清代中期,阮元在经学语境中建构了彰明卓特的文章学理论。在阮元文章学的建构历程中,声音观念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乾隆后期,阮元的体溯源论已于驿偶之外,把握到经籍文辞音韵相谐的文体特征。嘉庆年间,随着清代古音学家对经籍韵文的研究日渐深入,阮元有意识地在文章学中引入古音学成果,将音韵相谐的文体认知,落实为以用韵比偶为核心的文章理论,阐发了韵偶合一的理念,并初步构建了文统论。道光初,阮元基于学海堂文笔之辨的理论创获,沿循顾炎武“音韵之辨”的思路,提出“韵即声音”“声音即文”等命题,揭示了“宫羽一韵一平仄”这条声音的历史演变脉络,重构了韵偶合一的理论,完善了文统论。阮元文章声音理论的发明与建构,接续并超轶了中古时期的文章声律论,其理论路径亦有别于清代的古诗声调论与古文声气说,展拓并深化了中国文章学的声音面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有着较高的声乐造诣,其声音书写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他340余首词中,有关声音书写的词句多达521处。首先运用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吴文英词的声象内容,然后从珠玑玲的妍丽美、雨打蕉叶的清韵美和嗟啼叹惋的悲怨美三个方面论述吴文英声音书写的美学特征,再进一步探究吴文英声音书写的艺术特色。梦窗词既有醉酒听舞的欢愉,又有轻笙幽远的闲雅,还有低沉的短叹长吁。它们音节谐婉,妍雅绵邈,呈现出“么吵铿盘”的艺术特色。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财经法学》
摘要:声音具有独特性,是自然人身份识别与社会交往的媒介。比较法上主要通过公开权、一般人格权、独立人格权或人格利益等模式对声音权益予以保护。公开权模式仅保护声音的经济价值、弱化其人格权属性。声音虽然与知识产权存在密切关联,但其主要不是知识产权的客体。一般人格权在具体化过程中也面临保护对象与边界不清晰的问题。我国《民法典》并没有承认声音为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类型,而对声音权益采取了法定的独立人格利益保护模式,是更为简明、清晰的制度安排。声音权益虽不属于具体人格权,但作为一项人格利益可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百年变局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任务依然艰巨。美国智库是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安全视角探讨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认知及研究动向,有助于准确研判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动向和战略决策走向。“政-智旋转门”机制作用下美国智库涉华意识形态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呈现出负面认知为主、研究数量激增、研究议题多元化等趋势特征。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促进研究成果国际推广;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强化智库意识形态治理参与,建立政智良性互动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融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音频技术的日益精湛,有声阅读快速上升为深受读者欢迎的一种新阅读形态,它隐蔽而深刻地规约了中国现代朗诵诗经典的多维重构。一方面听诗场景的移换触发了朗诵诗经典的重构,个人沉浸式听觉空间的敞开使得“至情至美”与“悦耳动人”的朗诵诗倍受青睐,移动化的个人交互空间的建构引起篇幅“轻量化”与意涵“诗意性”的朗诵诗广泛流行;另一方面声音政治的新变推动了朗诵诗经典的再造,听觉主体的“空心化”带来了“新三美”朗诵诗的兴盛,“我听,故我在”的聆听心态引发了疗愈性朗诵诗的勃兴。有声阅读平台选诗主体及其编选动机变化影响了中国现代朗诵诗经典的遴选原则与生成秩序,也造成了诗选总体质量良莠不齐、重复遴选和亮点特色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研究内容:本文聚焦于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在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路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人探讨如何将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的理论融人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提升作品的叙事力和艺术感染力。研究涵盖了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基础概念、声音可视化的技术与艺术特性,以及两者结合的创新方法和流程。特别是针对大型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环境,结合实践案例,本研究尝试提出了可行的框架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为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一种系统的、创新的叙事设计方法。通过引人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流程管理视角,指导创作者在复杂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过程中,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推动数字艺术摆脱从过度的技术效果创作偏向转向更有叙事逻辑和深度的艺术表达。方法:文章首先对结构主义叙事和声音可视化理论进行回顾,分析两者在当代技术环境下的结合点与应用潜力,构建了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的创作模型,并以作者的数字艺术作品《风乐无边》为实践案例,详细分析了该模型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通过《风乐无边》的创作过程,展示了如何从创建故事、制定叙事到设计叙述,系统地将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融人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中,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结构主义叙事设计能够为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从叙事出发结合流程管理,有助于数字艺术创作者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找到技术与情感、艺术与科技的平衡点。在《风乐无边》的声音可视化作品创作实践中,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创作流程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了模型在复杂度和跨领域团队协作方面的改进空间。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有望在数字艺术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本研究期待相关领域的创作者们通过这种流程化的创作方法,可以更高效地整合多方资源,应对数字艺术创作中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革新和跨学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