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的初步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的初步发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 公共卫生建设思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公共卫生建设思潮。它是有识之士对于清末中国防疫体制落后、国民缺乏公共卫生意识的反思与总结,其与同时代的国民建设理论相呼应,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建设言论。相关言论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推动着民国初年的公共卫生建设。从反思、启蒙、实践等维度,围绕着公共卫生观念与近代国民观念的内在联系、近代社会函须建设的公共卫生内容,以及公共卫生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与推进展开讨论,揭示出公共卫生建设与近代国家建设相向而行的发展理路。

  • 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 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 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 家天下、 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 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 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 杨度、 康有为等人, 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 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 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 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客居成都、太原时期的刘师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时, 刘师培正随端方入川, 历经艰难。 在资州, 刘师培被端方派至成都与起义的军政府谈判时, 端方为其部武昌新军杀害, 刘师培幸免于难。 在成都学术界朋友的庇护下, 刘师培出任四川国学院院长, 兼办存古学校, 分经教授, 造就多才, 成为晚清民国蜀学创建推进中的重要力量。 刘师培夫人何震在刘师培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的情况下, 生活无着, 由同盟会会员接济到太原, 在阎锡山家教书谋生, 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到成都与刘师培团聚。 1913 年 8 月, 何震、 刘师培离开成都, 奔赴山西, 出任阎锡山都督府顾问。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 在政权中排挤同盟会会员与国民党党员, 阎锡山山西都督地位不稳。 在阎锡山与袁世凯虚与委蛇的逢迎与缠斗中, 阎锡山举荐 “经学通儒” 刘师培到总统府量才任用, 以缓和北京与太原之间的紧张。 这样, 在民国初年特有的政治张力下, 刘师培踏上生命过程中第二个为人诟病的误区。

  • 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选择性表——自由观念在的演变逻辑及其本土化进程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自由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含义演变,是自由主义在中国选择性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后,自由主义在蔡元培主持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中才摆脱了晚清时期 “西用”的附属地位,明确了 “个人本位”的本来面目。民国初年的革命风潮、无政府主义思想与法国式的 “积极自由”观念,共同激发了青年群体在接纳自由观念时的抗争精神; 而由民初上述思想生态赋予的自由观念的抗争精神与照搬自由主义的 “形式主义谬误”合流,加剧了自由观念在民初的本土化困境。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民主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民国元年教育改革时期自由观念中的抗争精神及建设愿望的继承和发展: 此时陈独秀等对破坏性指向的自由观念的反思及对具有建设精神的民主观念的提倡,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由 “积极自由”的抗争精神转向 “自由民主”的建设精神的内在理路。民初自由主义从自由抗争到民主重建的演变逻辑,是西方自由观念在中国的选择性表达及其本土化进程的思想史呈现。拨开反思中国自由主义的认识迷雾,以选择性表达理论尝试解释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脉络,这对借鉴国外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