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百年。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天津以其独特的工业基础、地缘政治和移民文化,成为观察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论述百年工人运动情况,从全国、天津两个维度探讨百年工会发展情况,梳理百年工人运动与工会组织的演进历程,揭示其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又从天津街镇工会建设的现状与特色、当前天津街镇工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天津特色街镇工会组织建设与工作创新、深化天津街镇工会改革的建议、街镇工会未来的职责与使命五个方面展开了对天津特色街镇工会创新建设的研究,聚焦天津地方特色,为全国街镇工会创新建设探索新的路径贡献“天津方案”。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审视目前学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概念研究,厘清其中的误区,有利于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夯实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并无被动性和主动性之分,两者都可以发生在各种领域和使用各种手段、都具有“全主体性”、都兼合抵御战略和建构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分野体现在需求与频次、目标与顺序、能力与投入等维度上,由此形成不同的概念意涵。在行动逻辑上,维护国家安全主要发生于一般的国家安全工作情景,强调专业主体和非专业主体的共同参与;塑造国家安全主要发生于特殊的国家安全工作情景,更多强调专业主体发挥专业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武陵学刊》
摘要:教育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内化而成的独特素养,能使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和行动,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立足与发展的核心素养。教育智慧可弥补AI教育的固有局限,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力量,又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保障,更是引领教育创新的核心动力。教育智慧因其独特的人文性、整体性、即时性和情境性特征,在AI时代愈发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提升教育智慧,需要持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教育思维、增强关键能力,并培养协同合作的意识。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武陵学刊》
摘要: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数字劳动价值观念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不仅是大学生在数字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新型劳动者素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冲突、技术工具主义对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扩张以及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都制约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聚焦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增强学生技能,提升其复合性能力;促进多元主体的联合培育,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数字平台管理,筑牢数字劳动安全防线。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重置和产业升级为三大构成要素,以创新、数字化、绿色和融合性为特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新质态。职业教育是传递推广知识、创新技术技能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基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关系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制度环境等4个维度的支撑。针对职业教育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新质人才供给不足、行业主导性不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和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通过打造新质劳动力、催生新质生产工具和协同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内驱动力,释放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施科教兴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背景下,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路径的创新研究意义重大。文章从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耦合共生、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瓶颈和行动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深入研究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文章还构建了基于“四维度”评价、“三赋能”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模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推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升级选代和高质量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赋能作用,激活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揭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系统性规划不足、乡村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劳动教育理念与经验不成熟和实践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收集并分析天津市津南区乡村文化、商业、农业和科技4大类乡村资源劳动教育课程的契合点,提出了树立劳动教育“三年纵向育人”“四季横向育人”的理念,在积极打造乡村劳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实施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以“通识教育”为主题并以“高职”为篇名,通过对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2002一2023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借助CiteSpace软件从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和关键词突变率等维度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目前已出现一批较为优秀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理念、必要性、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实施情况、实施困境和实现路径等6个方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分别以2002年、2005年和2015年为重要时间节点。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从倡导聚焦时代的发展方向、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多元主体学术合作和高水平教研工作者参与等方面,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提出了展望。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增值评价不仅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实践,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增值评价理论,探寻增值评价的意蕴价值,借鉴现有增值评价模型,梳理增值评价的要素来源,探索性地构建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增值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运动能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及思想品质、职业价值观、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11个二级指标,对指标的要素来源及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实用工具。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点,正逐渐重塑产业格局并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致力于培养并建立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人才结构和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成长空间。为此,文章提出职业教育需要以系统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动态性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和创新性优化专业育人结构的三方路径,通过鼓励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技术技能领域的持续成长与自我超越,从而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力工具。文章阐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释义、开发原则及方法;在调研职教师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财务管理课程的开发思路、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及课程考核与评价等课程开发流程。课程应用表明,学生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财务管理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析表明:1949—1999年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历经勉强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三个阶段,各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在规模上的耦合协调度获得大幅提升,在结构上的耦合协调度起点较高但并未获得显著提高;二者存在不完全的因果关系。促进新时代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职业教育优先的共识,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涵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拓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结构,优化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模式,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充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质优量足的师资队伍。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主题,也为高校美育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北政法大学在研究生美育与思政融合教育中,通过构建“法学+美育+思政”三位一体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条独具学科特色的美育实践路径,提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并且兼具地方特性的方式方法,以培育研究生的法治信仰、审美素养与政治认同,为政法类高校提供了实践范式。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数智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难以言说”困境,即其培养目标开发、内容与框架不可言说性增强。数智技术加大了教学载体难以言说性。随着培养过程数智化,“难以言说”的知识与技能变多,教学方式的不可言说性增强。基于语言哲学范式的考察,数智时代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面临六种“难以言说”,这六种“难以言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影响。解决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就需要把“不可言说”转化为“间接可言说”,把“难以言说”转化为“易以言说”。鉴于此,要解决数智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就需要重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偏重“隐性自悟”到注重系统化培养;挖掘默会知识的显性化策略,从保守“不用言说”到注重“发现可言说”;注重课程知识的条理化梳理,从囿于“抽象一团”到注重类别化传播。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时代教育》
摘要:沈江平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文化哲学、意识形态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出版有《理解史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哈贝马斯的重建论》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1项,获任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荣获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