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劳动力迁移的幸福增进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整合CLDS2014与CLDS2016追踪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考察了青年劳动力迁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后,青年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幸福增进效应,这一发现对“迁移者幸福感偏低”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支持了新古典迁移理论关于迁移能够产生积极回报的基本假说;迁移的幸福增进效应呈现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女性、农业户口、高人力资本群体从迁移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提升,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小城市表现得更为显著;乡城迁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反映了制度环境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迁移一幸福感”关系的多维分析框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向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时间和时间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主题,时间具有认识世界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确立与发展,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线性发展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依附论”及“世界体系论”等基于时间线性叙事的现代化的经典论述和基于“世界帝国主义时间”的现代性隐喻,实现了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时间地理学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时空高度压缩、多重叠加、并联式与跨越式发展的事件性时间性过程,是一个整体性与局部性、连续性与断裂性、渐进性与飞跃性不断推进的变迁性时间性过程。作为中国时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美好人类社会、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拓展世界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的时间多样性、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 走向“问”“责”平衡:基于中央环保督察的隐喻理论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问责中的“问”与“责”是现代民主问责制的基本内涵,“问”“责”平衡是问责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通过运用隐喻理论和语料库研究法,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过程中使用的隐喻词汇展开分析,提炼出中央与地方的“问—答”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给地方政府营造出可信的制裁威胁,在这种氛围中,地方政府积极回应督察组的反馈和要求,双方通过隐喻对信息编码同时又通过责任要素指向进行解码,形成了从“问”到“答”的良性循环的问责互动链条。文章试图探寻理解央地关系的全新视角,通过达成“问”“责”平衡促进权责平衡,构建更具韧性的央地关系结构。应用隐喻理论对中国问责制中“问”的过程展开分析,丰富了语言学与行政学的交叉研究,促进中国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从“问”“责”失衡走向“问”“责”平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问责制与央地关系结构。

  • 政府行为视角下农村微腐败治理过程及其效应——基于浙江省N县的经验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农村微腐败治理深受基层政府行为影响,在历时性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实践。在效率目标的作用下,条块关系呈现出“条弱块强”,基层政府塑造了庇护型权力结构,造成了农村微腐败治理的制度失灵;在合规目标的作用下,条块关系呈现出“条强块弱”,基层政府塑造了制衡型权力结构,实现了农村微腐败治理的制度效能;随着“顶格管理”理念的蔓延,村级权力制衡日益超出了实践限度,带来了农村微腐败治理的制度内卷困境。因此,农村微腐败治理需要合理设置村级权力运行的制度空间,处理好国家自主性与村庄自主性的关系,解决好村级组织与村民的制衡关系,协调好资源下乡与监督下乡的关系。

  • 冲突与调适:复杂政策下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与策略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存在政策执行困难,这催生出基层多元化应对策略。基于“冲突—调适”的分析框架,农村复杂政策执行中的多重冲突表现为国家行政话语与乡土伦理话语的冲突、多任务政策设计与地方政策资源不足的冲突、综合性政策内容与部门分权的冲突,以及属地问责制与地方有责缺权的冲突。为应对以上冲突,基层政策执行主体靶向性实施行政嵌入社会导向下行政技术与施政伦理结合、资源争取与再分配导向下资源吸纳与选择性执行结合、构建行政共同体导向下组织结构再造与党政引领结合,以及避责思维导向下责任分解与灵活应对结合的调适策略。未来各类调适策略的基层运用应不断走向稳定化、常态化与制度化,为新时期基层治理提供更多解题思路。

  • 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形塑逻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疏远近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行政村在中央或地方涉农政策中的重要性。政策性位置越突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二是特定行政村村治情况良善与否。村干部治村能力越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三是特定行政村在体制内有无先赋性外联关系。这种外联关系越重要,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自上而下的各类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的配置,相应由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来形塑。

  • 体制内就业的收入优势变迁(2003一2021)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体制内就业收入优势的历时性变迁为理解我国市场化转型历程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演进提供了新的分析进路。本文基于2003至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体制内就业收入优势变迁的三重时间效应:年龄维度呈现出非对称“U型”趋势,揭示了体制性延迟兑换机制对市场人力资本折旧效应的补偿作用;时期维度表现为“N型”轨迹,反映出体制边界在政策节点与经济周期双重作用下的“制度调试一市场适应”动态平衡机制;世代维度展现出前市场化世代趋同、后市场化世代扩张的“U型”演进,折射出代际机会结构耦合劳动力市场环境变迁的动态图景。本文不仅为解析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的动态演化提供新的理论框架,而且通过构建全周期职业赋能体系、完善体制弹性适配机制、拓宽代际机会均衡路径,能有效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小马”何以拉“大车”——任务驱动下基层政府的行为策略及其调适机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行政管理》

    摘要:基层治理的体制性问题集中体现为“小马拉大车”的难题,但“小马”如何拉动“大车”的内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以任务驱动视角为切入口,构建任务“目标—属性—策略—效果”的分析框架,选取J 县四个典型任务案例,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不同任务情境下表现为差异性的行为策略,并运用了资源动员、组织创新、人格化问责、情感治理四种调适机制以实现任务目标。研究解释了小马(基层政府)何以拉动大车(超负荷任务)的行为策略表现以及内在运作机理,二者共同组成“策略为表,机制为里”的非正式制度逻辑。这有助于反思当前如何从正式制度层面优化政府间的权力关系和控制约束机制,未来应推动“扩权赋能”和“绩效问责”的制度化改革,助力基层政府走出当前的结构性困境。

  • 上下借力与中介调适:复杂治理场域中的社区居委会行动机制——基于湖南省Y社区的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10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在城市社区的复杂治理场域中,找准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各主体间关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通过对湖南省Y社区案例的深描,提炼社区居委会的行动机制:兼具“行政代理人”和“居民利益代表人”角色的社区居委会,运用上下借力策略突破双重角色困局;借助中介地位和信息资源优势,完成对多元主体的资源调适、价值调适和利益调适,最终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生产。研究的可能创新在于:关注了复杂治理场景下社区居委会的主体性回归,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平衡“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新思考框架,为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视野。

  • 社区简约治理结构中的分层动员机制——基于C市X社区治理实践的个案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C市X社区治理实践的质性研究,基于简约治理的理论视角,对X社区动员的组织基础、机制与运作逻辑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动员实践体现为一种嵌入简约治理结构中的分层动员机制,其运作逻辑既包含制度化较强的准行政动员,也包含以柔性协商为主的非正式动员。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理解社区动员与社区日常运作结构的关系提供启发。

  •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政策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2-0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 大数据驱动下的国家矿产资源管理:赋能机理与模式创新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矿产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着国内国际复杂形势和资源安全上升国家战略地位的双重压力。大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资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探讨大数据驱动下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新模式不仅是解决当下管理困境的应有之义,更是在新时代全球资源竞合中占据优势的主动之举。基于“需求锚定—结构赋能—平台接榫”三维分析框架,界定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体制、决策、监管四个维度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大数据技术从虚拟治理空间、多源数据聚合、数据情报智慧、全程动态留痕四个维度赋能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机理;围绕大数据平台支撑下的职责分配明确、体制层级交错、智能情报决策和动态全景监管四个功能,提出构建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新模式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