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审美感兴作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属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在中国美学的诸多范畴中,“感兴”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包含着从艺术创作的发生到表现的基本过程。在“感兴”的诗学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偶然”是其基本属性与契机。感兴诗论中最基本的界定应为“触物而起情,谓之兴”,最多的词语则是触、遇、适会等。这些词语都有鲜明的偶然性特征。从诗学的意义上看,“感兴”可被视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形态,也表征了中国诗学关于艺术发生的基本理念。以现象学的眼光来看“触物”,触发性是引发意向活动的前提条件。中国诗学的“感兴”,是在偶然契机中唤起主体的情感。“偶然”也成为诗人与宇宙造化相通的样态。

  •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对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产生“反哺”作用。浙一师的国文课改探索了新文学地方阅读的内在矛盾与调适可能,为新文学的“落地”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解决路径。以代表性景观西湖为中心的行旅、阅读和创作活动重塑了浙江“新青年”的主体经验,地方性的体认成为反思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和阅读史双重理论视野对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地方特性的考察,具有从地方路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图景的意义。

  • 顾颉刚日记中的北京城市电影放映空间:以红星电影院为中心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顾颉刚于1954年后撰写的私人日记,记录了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观赏电影的不同空间。红星电影院是一间具有特殊历史的电影院,也是其日记中多次提及并记录下所观看电影记录最多的影院之一。顾颉刚日记中的观影史料凸显了“十七年”时期北京城市电影院作为文艺空间和文化规训空间的双重特征。红星电影院的放映活动深刻影响了观影者的个体感知方式、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是特定时代对电影评价标准的现实表达。

  • 中国古代诗学的情感空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情感空间”是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气氛美学研究的影响颇为深远。本文以之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新的触角。在气氛美学中,气氛关乎空间,更关乎情感。而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主要内涵是首当其冲的。诗歌的空间,并非物理空间,而是诗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气氛创造着独特的审美场域。“情感空间”对于理解和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些问题,可以提供新的维度。感物或感兴这种诗学中的发生论,所唤起的情感,并非只是无形式的、不可见的,而是具有空间因素的。“方向空间”在诗歌作品中可能具有结构性的功能。中国诗学中的“处身于境”,也是可以从新现象学中的“身体”概念中得到诗学理解的。

  • 中国电视剧出海困境与策略探究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电视剧是承载文化使命、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文化产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文化载体。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为国剧出海“造船扬帆”,促进中外深度文化交流与互鉴;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语境差异和西方话语干扰,海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常带有误解和偏见,形成跨文化传播壁垒,如何减少因误解、偏见而产生的发展阻力成为国剧出海议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国产电视剧在出海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并以非洲地区为例,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本土化译制和集束化传播,减少文化歧义,形成强大传播效能;发展合拍剧制作模式,将中国故事进行在地化表达,为中国电视剧出海构造丰富的非洲叙事;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创新电视剧叙事手段,构建独具特色的叙事体系。以独特的影像符号系统促进跨文化叙事的展开,不断优化新时代国剧出海整体格局,为提升国产电视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保驾护航。

  • 大萧条、 杂志年与幽默小品文关系再勘———兼论经济危机时代文学范式的转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933 年至 1935 年的 “杂志年” 的背后, 是 1929 年全球性大萧条在中国延宕性显现的结果, 其影响源头有三: 读者购买力降低、 失业率提高与进口纸关税上涨。 杂志年中幽默与小品的 “合股”, 在作家主体与受众视野间形成了一个偏差: 如若没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经济基础, 幽默恐怕没有灵机天成的意义, 小品文与中心性自我, 也只能沦为大萧条下的逃避、 释放与消遣心理。 幽默小品文以边缘自居, 源于大萧条带来的范式转换: “理性经济人” 为代表的个体理性主义遭遇挑战, 经济恐慌与混乱取代了抽象秩序, 主张静观、 理性的思想与文学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均成为隐流。

  •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科学体系理论建构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童庆炳、叶朗、汤一介等学者开始自觉提倡命题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明确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命题的学理意义,对诸多经典文学、艺术的命题进行诠解,全面、系统地推进了命题的学理性研究。其中,张晶更是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大力倡导,并积极呼吁,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专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分别从空间指向、本体研究、功能研究、经典化路径及文献意义解读等方面对美学命题的学术体系建构发表高论。张晶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梳理了当下命题研究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当下命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吴建民、唐萌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结构与应用》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建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理论内涵。吴建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这里,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基本理论问题。李昌舒、曹务龙的《美学命题经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甄别、筛选文学和艺术门类中能代表中国古代美学整体风貌的命题,从本体论、创作论、典型论和审美论四个层面梳理其内在的延承与延异关系,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中,寻找美学命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考察其经典化的发展路径。张庆利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文献甄别与意义阐释》指出,对当下中国古代命题资源进行整合与阐释,能更好地开展美学命题的本体研究、史学描述、个案与体系研究,文中详细论述了资源整合的路径、方法以及遵从的原则。王永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功能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功能与结构,建立命题的功能定位,并探讨了美学命题在多元应用语境下如何确定其内涵、外延,明确其对象、任务、方法、意义等前提性理论问题。总之,加强文学史理论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资源向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在文论界和美学界,范畴研究亦随之成为有效范式。命题研究则是在范畴研究基础上的范式创新,也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