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拥有多维复合型权力的村社组织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而不同来源的村社赋权塑造了乡村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基于村社赋权的分析框架,对四川战旗村村社组织再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社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乡土社会、国家与市场的递进式赋权。首先,乡土赋权是一种内源性的赋权,村社内生的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源赋予村社组织丰富的实践权力,形塑村社组织的连带式治理能力,促进村庄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的再生产。其次,国家赋权是一种“能促性赋权”,即通过党建、试点、项目赋权赋予了村社组织能动性的政治权力,强化村社组织的统合型治理能力,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最后,市场赋权遵循着一种嵌入性赋权的逻辑,在资本、人才和技术赋权的过程中为村社组织提供可持续运作的市场权能,增强村社组织的经营型治理能力,有利于在维系乡村治理秩序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因此,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市场,都要注重赋予村社组织可支配的资源与权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社组织的治理与发展能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多源流理论构建“政治势能压力−政策网络推力−群众需求引力”三力作用模型,借助多变量交互作用清晰集定性比较方法,以北京、上海、广州3座超大型城市为案例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政策供给路径,以期为试点推广提供借鉴经验。结果表明,国家政策、组织领导变动、关联政策、平台搭建、门户网留言、舆情危机六个单因素变量中,国家政策与平台搭建一致性最高;北上广政策供给路径的机制模式不尽相同,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政策供给路径主要推动因素是政治势能的压力作用和群众需求引力作用,上海市是政策网络的推力作用,广州市是政治势能压力作用、政策网络推力作用、群众需求引力作用耦合开启政策之窗;政策供给路径组态中广大群众参与度有待提高。未来应重视政策宣传及相关政策间的衔接呼应,提高政策间互补性,使得整个政策系统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在政策试点推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量城市禀赋,探索适合于城市特色的政策供给路径组合,推动试点地区政策之窗的高效开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研究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乡村短板,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而拘囿于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产权结构封闭和治理结构失范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仍较为薄弱。面向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以“飞地经济”为抓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重盘活集体“三资”和扩大产权开放性,加速推动“政经分离”,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首批数字乡村试点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绩效生成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结果表明:数字乡村治理绩效受到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制度建设、数字资源投入、数字多维应用和多元主体参与等多重因素影响,任何单一条件变量均不构成治理绩效生成的必要条件;存在制度建设引领下的“制度主导型”、数字产业支持下的“应用赋能型”和制度-应用兼顾的“全面驱动型”等3条高绩效生成路径;“制度引领”“产业发展”“多维应用”作为核心条件,在绩效生成中发挥着更普适的作用,而边缘条件“资源投入”和“多元参与”的提高则无法充分转化为治理绩效。据此,建议加强数字乡村配套制度建设,引导数字资源精准有效投入,鼓励数字技术在乡村场域的创新应用,因地制宜探索与地方条件最契合的发展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4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行动者的治理实践直接影响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效能。研究以浙江省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五四村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多元行动者参与五四村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与逻辑。研究发现:五四村构建了县委、县政府、村党组织、村民、企业、数字技术等主要异质行动者的互构空间,使原来的空心村、贫困村转型成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地。在空间转译过程,多元行动者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经过了起步期的制度引导和刚性动员、成长期的能力培育与社会吸纳、深化期的可持续生产与内生性循环三个阶段性过程,从而建构高效运行的乡村空间生产网络。数字乡村建设各时期的空间生产行动逻辑会随着社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影响行动者架构及其目标的变化,最终乡村空间朝向理性化美好生活的转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村支两委“一肩挑”是一项旨在增强党在乡村场域内治理权威性与合法性的制度安排,并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这既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必要性考量,也为基层治理的党政统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制度试验。通过对科层制与复合科层式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复合科层式治理兼具政治与行政融合、权力结构糅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嵌以及行动主体角色均衡等多维复合与叠加优势。复合科层式治理理念在村支两委“一肩挑”层面形塑了“党政融合”的复合型治理结构、“双向赋权”的复合型权力结构、“融法于情”的复合型制度结构以及“三重代理”的复合型角色结构等多维度的乡村治理效能。在复合科层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以党建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动力,因而担任两委“一肩挑”角色的村庄组织更需要注重群众路线的实现以及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全过程民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机服务的快速发展能否解释农地流转并未推动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趋势而出现的“内卷化”现象,仍有待分析与验证。采用中国农村家庭大数据库(CRHPS)中的小农户样本,分析小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处境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机服务对其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农户采用农机服务显著地降低了土地转出并增加了土地转入,并验证了包括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收入在内的三个主要影响机制。研究论证了农机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土地流转中参与率增速放缓、小规模转入与部分转出对应的小农户复制以及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作用递减的“内卷化”现象。提出在制定完善农机服务政策时,既要满足小规模农户的生产需求以维持家庭生计,又要衔接土地转入户的服务需求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的快速变迁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准科层化倾向不利于政党政治的社会化基础建构,易造成执政党在乡村场域中的关系边缘化和治理悬浮化,消解这种边缘与悬浮风险的核心在于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双向整合−理性嵌入”的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机制。一方面,通过组织结构优化、精英下沉与精英吸纳以及选择性激励强化党的内部整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制度和价值的多维理性嵌入的方式整合乡村社会,在嵌入的过程中建构以群众为基础的治理资源、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技能以及培育村庄的政治社会化意识。在通过此机制综合分析农业农村部推介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过程中,归纳出政党整合在村治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是形成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轴心、村庄多元主体有机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此外,这种“双向整合−理性嵌入”机制的功能发挥依赖于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简约主义治理的激活以及理性服务型政党的建构的三重支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与核心载体。基于“组织统筹、制度驱动、市场经营”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战旗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组织统筹维度,基层党组织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组织轴心,承担着政治引领与利益协调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实质意义上的分配正义;在制度驱动维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股份合作赋予了村社集体与村社成员边界明晰、权责明确的财产权利,有利于促进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并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资源的分配正义;在市场经营维度,利用管理赋能和产业融合的方式拓展了市场需求,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创设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因此,要通过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等方面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以驱动乡村共同富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作为地域空间的多元价值。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空间的表征一空间的实践一表征的空间”三个分析维度,构建乡村价值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解析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的建设案例,凝练乡村价值实现的有效经验。即从“空间的表征”看,要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整体设计,创新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从“空间的实践”看,要从乡村资源禀赋出发,促进三产融合,有效落实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手段;从“表征的空间”看,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乡村多元价值的可持续实现。因此,乡村建设行动应该遵循“科学设计乡村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各主体利益共享”的实施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成为农户优化资源配置的理想选择,而农户市场参与行为不仅包含服务需求(购买服务),还可能包括服务供给(提供服务)。基于服务需求和供给的二维视角,采用江苏省534个家庭农场调研数据和双变量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服务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营下家庭农场既购买服务也对外提供服务,且两种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关关系;经营规模与服务需求以及经营规模与服务供给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影响家庭农场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服务需求受到性别、年龄、农机价值、规模经营年限、流转租金以及正规信贷规模的影响,而服务供给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与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农场类型、土地经营条件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等变量相关。因此,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要关注家庭农场的服务供给功能,鼓励其兼职化提供服务;做好政策扶持工作以提升家庭农场的服务自给与供给能力。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有效在场”是党建引领的关键所在。在借鉴“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试从“嵌入式引领”的分析视角研究“嵌入式引领”在乡村振兴领域中的创新运用。基于桂西南 X 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发现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产业嵌入、人才嵌入、文化嵌入、生态嵌入与组织嵌入的方式嵌入到乡村振兴领域中,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人才振兴、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与治理有效。在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全面强化和完善基层党建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政治领导力,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领域中从“嵌入”到“引领”的转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是“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于 2019 年推出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政策,故使用 2014-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企业雇佣规模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此次降费致策总体上对企业的雇佣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使企业的雇佣规模增加2.6%,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过后依然成立。此外,本次降费的致策效果呈现出显著的企业异质性,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大。有关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主要通过现金流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影响企业的雇佣规模。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复合治理是适应了中国国情和治理场景的治理理论。对社区复合治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从“结构-过程”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述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作为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应有的角色定位,结合南京市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制约,从价值引领、技术支撑以及行动复合三方面出发助力社区复合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优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精英回流乡村”现象值得关注,“外来精英进乡”成为新的趋势,“乡村精英的社会认同”需要理论再审视。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构建“身份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探讨不同乡村精英直面的社会认同难题。研究发现,外来精英陷入“身份认同”窘境,乡村精英间存在“利益认同”藩篱,留乡精英面临“文化认同”危机。基于此,提出破解“乡村精英”认同异化的方略:一是“外来精英”需主动融入以强化“身份认同”,二是“乡村精英”间需谋求多元利益共生,三是“乡村精英”需以文化共融来构筑地方文化。通过再造精英间关系联结,强化社会认同,消解乡村精英间罅隙,完善乡村人才体系,促进乡村振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的行动模式,以数字技术驱动和科层组织支撑为特征的政府数字平台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基于"越秀越有数"平台的案例分析发现,在党组织统领下,政府数字平台的行动主体、运作界面与服务资源等要素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有机整体。在情境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治理要素之间建构起交互共生的关系,进而使得平台在回应复杂社会需求时呈现"交互式统合治理"的运作逻辑。 遵循这种逻辑的数字平台既具有宏观组织贯通体系所带来的统筹稳定,又具有中观行动调适机制所带来的灵活普惠,因而能有效回应中国社会统筹兼顾秩序与活力的治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平台也即理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