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上海漫画》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刊物,其间的广告提供了数量颇多、形式颇丰的图像史料,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内涵。研究以《上海漫画》的广告为中心,旨在梳理和呈现广告设计特征与策略的转换过程,分析和阐释广告的视觉表征。研究表明,“断裂”、异质与共生是《上海漫画》中广告视觉构建的基本特征与取向。首先,广告形式的“断裂”呈现为典型的西化风格,但“断裂”下仍蕴含革新与保存。其次,“断裂”也呈现于受众心理层面,消费选择成为一种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方式,随之也造成了本土与洋商广告的设计分野。此外,广告也带有典型的杂与共生的特征,表现为原初的丰富与视觉元素的多元包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王符在《潜夫论·德化篇》中阐述“道”“德”“教”“化”在敦化性情、化民成俗中的不同作用,进而提出以“道德”为本的社会教育主张。道德与教化相比,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正如“民心”与“民事”一样,二者主次分明,各有其地位和特点。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人来说,君主及其官员承担着教化民众的重要责任。同时,执政者本身的品德言行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效果,故而君王当以古为鉴,效仿古圣先贤,以“道德”为教化之本,务必让人们忠厚正直、心性纯良,以拯救“衰世”之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唐人李荃所著《阃外春秋》部分保存在P.2668 和P.2501 两份敦煌写卷中,是仅有的成于唐朝的通代编年体战争史。通过梳理P.2668 写卷前献书表,对《阃外春秋》编纂主旨,现存各卷内容取材,体例及叙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深入讨论当时官方意志和学术风气对编纂的影响。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时代的媒介变革加速了个体家园的失落和“在地宗祠”的消亡,媒介化的生存模式与社交意识也似乎渗入到生死之间的情感裂缝中。前一数字时代,“在地宗祠”在时间、空间、通灵向度上探索了死生沟通的某种可能性;数字时代,由大数据和AI算法生成的“影像宗祠”或许能延续逝者的“死后生命”,超越“在地宗祠”的阅限,成为一个在数字空间促成生一死对话的“灵媒”。然而,“影像宗祠”或许难以在时空与情感这两重维度上让生者与逝者真正建立起死一生联结,它所提供的是一种使生者沉溺其中的“电影幻象”。无论对这一幻象加以拒斥或允诺臣服,生者都将陷入某种两难困境,并被迫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话体”特质指支撑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不断发展裂变的文体特性,它以开放性为核心表征,主要经由文本结构和批评内容两个层面得以显现。在数字化文学批评中,“话体”特质得到了拓展:首先,批评主体的群属身份进一步多元化,话体批评作者多为士人群体,他们通过辑录前人言论阐扬自己的批评观念,使得批评文本带有“多重主体性”,而数字化批评作者群已扩大至普通网民,同一文本空间往往并置着多重声音,因而带有“共生主体性”;其次,话体批评中潜在的“对话”意识在数字化批评中衍化成了一种切实影响文学批评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最后,数字化批评中,批评话语的碎片化、文学性特征较之话体批评更为突出,且可以不断实现话语增殖。话体批评所张扬的“话体”特质,启发人们立足数字化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探索碎片化批评话语的价值,反思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变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