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出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周幽王并非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幽王之后,有携王。携王在位二十一年,且得到诸侯大臣普遍拥戴,最后为晋文侯所杀(前750);携王死后,晋文侯等拥立平王,但诸侯拒绝承认,天下虽无共主,而西周未亡;平王复居京师三年之久,亦为西周之延续。宜白(即平王)曾两次称王:第一次为申侯、曾侯、许男等拥立(前771),并未得到诸侯大臣拥护,旋即放弃王号;第二次为普文侯、郑武公等拥立(前750),即位后三年,东迁成周,方为东周之始。晋文侯生于穆侯七年,他杀殇叔自立在周携王五年(前766),幽王被杀之次年(前770),他尚未即位,不可能助平王东迁;晋文侯在位二十年而非三十五年;郑桓公死于幽王之乱,其子武公东迁,数年后灭邻、灭虢,始建立新郑,也不可能在前770年助周东迁。《竹书纪年》所谓“周二王并立”,清华简《系年》称“周亡王九年”,体现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并不符合事实。《竹书纪年》说幽王灭后“二十四年,定鼎洛邑”,清华简《系年》说携王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三年,乃东徒,止于成周”,两者完全吻合。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东迁,西周存续时间为二百八十一年而非二百五十七年;东周起始时间为公元前747年而非前770年,平王即位应推迟二十年,在位时间亦当相应减削二十年(实际在位三十一年而非五十一年),东周肇始之年当后移二十四年。周平王以幽王嫡嗣自居,而将即位时间“通前数之”,以显示其正统地位,于是,携王在位二十一年、“周亡王九年”的史实因此湮没不彰。平王非周室中兴之主,而是继幽王之后导致周室衰微的又一关键人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柳亚子自谓《南社纪略》是南社的“廿五史”,在以后的南社史叙述中这部书几乎成为圭臬,郑逸梅《南社丛谈》、杨天石《南社》、杨天石与王学庄《南社史长编》基本是在展开、补充《南社纪略》,形成了“柳亚子南社史”的系列著作。而柳亚子以自我为本位撰写的历史所存在的盲区便在以后的历史叙述中被承袭下来,造成了关于南社认识上的一些混乱与缺失。关于南社的性质,由于柳亚子不明确的表述,南社后裔们普遍愿意把南社当作政治团体来对待;关于南社的发起,往往忽视了湖湘宁调元的作用;而对于南社成立地点张国维祠的意蕴、唐宋诗之争等问题也缺少应有的阐释;对民国初年湖湘地区发生在南社社团内的重要事件缺乏应有的关注。跳出柳亚子及其后续者们的叙述路数,或许能够提供对南社史认识的新视野。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文献所见诸侯初封、徙封时接受天子具体的器物赏赐即“分器”,具体可分为俘获殷之器,古代之物,天子用物,特殊信物,通常玉器、车服、兵器、彝器之属五大类。从赏赐分器类别来看,侯的武职属性鲜明。根据册命铭文中称谓体例及《左传》所载唐叔分器,可知唐叔虞本未封侯,亦非甸。同时引算铭文中的引为齐国命卿、天子之臣,手握齐国重兵,故亦受彤弓之赏。公国中宋公受封得赏,夏后氏之璜或即分器。子国中楚国仅为服国并未获封,自然无分器之赏,故楚灵王云齐卫晋鲁皆有分,楚独无。其服国属性,据文献所载其在周初之卑微地位,及迁都占卜依据个人自由意志之事实得以进一步确认。此外,经师根据《周礼》中的五等爵与五种圭璧建构出所谓命圭制度,及衍生出的圭瑁制度、还瑞班瑞制度,得不到文献资料的证实。史籍如《国语》所言“命圭”,或即册命赏赐中圭瓒之圭,故亦属分器。其或在穆王制礼中地位提升,并冠以命圭之称。诸侯觐见周天子所执圭是作为礼物的圭,而非信物,亦非命圭,故《仪礼·觐礼》天子受玉而不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世说新语》简远玄胜的特点除了玄学和文学精神的渗透,还有史学精神的浸润,其中鼠氢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高雅的史学修养。从内容方面来看,《世说》的史学用典主要包括借史明志、借史品人、借古言政和品评古史等四种情况;从用典形式来看,主要有事典、物典和语典三种情况。用典增加了《世说》人物说话的分量,增加了文雅色彩,加强了隽永效果。其大量使用与《世说新语》编者的史学修养和故事中历史人物的史学修养密不可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本文以编年纪事的方式,从主要文学活动、文学事件、作家作品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新世纪2011年至2013年间的文学史纪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童心”作为生成性的历史话语,在“五四”前后的内涵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清末民初,在世界性“儿童热”之中,儿童被“发现”,在进化论逻辑下具有发展的优先性、决定性。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新式教育等多种途径改造儿童,将儿童视为启蒙的对象和开端,借想象中的“新儿童”书写完美的理想国民形象,承载历史的焦虑。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借助“童心”崇拜表达“人”的理想,在文学主张和实践中突出了童心的原始生命力与纯美的理想色彩,更折射出“儿童本位”背后成人叙述者对有“赤子之心”的现代自我的有意建构。而“五四”落潮的语境中,“童心”发生了裂变。一是通过叙述个体成长过程中“失掉的童心”,“童心”的落脚点由向外批判社会转向内部的自我哀叹;二是在横向与“儿童”的比较中,“成人的哀伤”浮现出来,表现了自我怀疑的颓丧状态。在社会政治权力变动下,对“新儿童”的想象和建构性的“童心”崇拜陆续失效,但如何在现实秩序中完成自我主体性建构的问题在“童心”裂变后留下了面对现实、自我反思的种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诗界革命的发生,深受西学新知的影响。其中关于身体、情感与人格的研究,通过译介传入国内,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诗歌抒情方式的变化。作为以报刊聚合的文学团体,一系列事件引发的情感共鸣,表明诗歌不仅可以言情,甚至还可以传情。它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介入公共领域之中,增强了诗歌“群”的功能。这是诗界革命产生的媒介性力量。此外,新知的获取不仅在于书籍(或报刊)的阅读,身临异域得到的观感经验,亦能转变主体的位置。跨域行旅引发的情感体验并不仅限于怀旧、创伤,还包括对异域物质文明的惊羡、欣赏、崇拜,以至超越了对制度、思想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个体发现自我,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民族共同体。促成旅行的动机也可以被视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实践。在强烈的民族情感驱使下,文人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现代性反思,探索民族未来。这些表明,诗界革命于新名词、新意境、新理想外开辟了“情感革命”的主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作为海上摩登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世界是全民游艺性质的公共交际场合,制造了现代意义上自由、平等关系。这种建筑的产生,传达出“工作+娱乐”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让时间上的体验被延展。“夜游”成为人们的新生活观。大世界建成之初,即发行有一种日刊《大世界》。它聚集了一批旧派文人。通过征诗、唱和、论说,旧文人追求一种“日常现代性”,将大世界打造为文士风雅、教化之地。大量新奇的东西,也给旧文人群体的诗文创作带来诸多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世界是新、旧参杂的。这也说明近代都市之中,仍然活跃着很多半新半旧的文人。这些人一部分是来自其异域他乡,暂时寄迹海上,成为都市中的“游寓者”。通过游戏场作为中介,他们感知、体验着现代性。关注他们的创作、都市生活,有助于重新审视都市性进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二十世纪初年,《消闲报》以专栏广征翰墨,文人踊跃参与,逞才斗艺,形成声势浩大的“纸上唱和”活动。陈栩以课题《筝楼泣别图》《筝楼聚影图》征诗,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造成《消闲报》的全盛时期。文苑刊露的“无名氏”大量唱和之作,风格绮艳哀婉,体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陈栩的创作、诗论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别创新疑雨体,风行一时;推崇性灵说,显示了袁枚在清末民初东南诗坛巨大的影响力。通过《消闲报》的征题、和韵,这为陈栩奠定了广阔的人脉基础。在1906年,他顺势创办《著作林》,以选本、别集和诗话的形式存人存诗;同时组织文社,评点课作,网罗南、北骚坛健将,从而成为东南文坛的领袖人物。总体来看,这批文人群体,喜以文字为戏,理论建树不大,但曾存在于历史之中,而随着报刊文献的挖掘,表明他们是近代诗歌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湖湘派是晚清拟古诗潮的重要代表。其中又区分出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思考诗歌传统发展的内在轨迹。但这种命名容易忽视诗人学习取径的多样性,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实际。就创作来看,前人的拟作或所谓的复古主张,主要依据诗歌的形式因素,比如掌握格调、声律等等,而山川作为一种客观地理条件,亦可纳入此范畴,以开拓拟古的一条途径。此外,晚清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迫使朝廷重新审视国家疆域。而湖湘一带多山川,地理形势复杂,他们中的部分吸纳西方知识,将舆地考据带入创作之中,促成诗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山川景观不仅是诗学建构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诗人藉此学诗的媒介对象。受地理景观与时代经世思潮的交互影响,文人以诗歌陈述山川,勾勒地图,体现出空间认知的更新,有助于激发民族忧患意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 ”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 ?”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 ”字之句式。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阐释史可梳理成汉儒训“因”为“亲”、唐儒训“因”为“承”、宋儒训“因”为“依”、清儒训“因”为“姻”四条脉络。《孔子家语》和《说苑》中孔子关于忠、信、恭三德的论述,与《论语》本章有子的言论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涵上都非常接近,其中“亲交取亲,其忠也”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可以互释互证。同时,《孔子家语》和《礼记》中孔子关于“亲友”关系的论述“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也可以与《论语》“因不失其亲”相映证。儒学史上素有“有子之言似孔子”的典故,使得《论语》此章有子的言论与《家语》《说苑》《礼记》中孔子的言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先秦两汉的叙说中,有若的形象从言论道德似孔子转变为形体相貌似孔子,这可能牵涉到孔门弟子的内部分歧,是儒家后学出于门户之见对有子的贬低和抹杀。总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本义应该是指向亲友关系,意思是:亲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维持好,也是值得宗敬的,因为这是忠德的表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 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钱澄之在撰《田间诗学》时,常常通过代入诗中角色的方式,将个人经历与体验融入治《诗经》过程。在钱澄之所选择代入的篇目中,出自“变风”“变雅”的诗歌居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该类诗歌的历史背景与钱澄之所处的时代环境相似;二是该类诗歌的“怨刺”特质符合钱澄之以经历劝诚世人的表达需要。钱澄之以“代入”解《诗经》,蕴含着对有经世抱负的儒者所提出的建言与警诫。钱澄之在《田间诗学》中借“代入”谈经世之策,目的并不在于服务清朝的统治,而在济世利民。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睡虎地汉简《日书》中有一篇简文,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星》、《日书》乙种《官》以及孔家坡汉简《星官》内容相近。目前尚未发现篇名,暂据内容拟题为《星官》。本篇与同墓出土的《日书》其他竹简一样,残碎严重。经缀合得残简20余枚,另有内容相关的残片若干,如何定位尚待进一步推敲。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以栏线相隔。上栏即《星官》,下栏则是按照干支来占断的文字,与后世“百日忌”一类的文献有类似之处,本文仅讨论《星官》相关问题。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文物》
摘要:睡虎地汉简清理时分为22组,其中的C组包括《十六年质日》残卷和日书残册 1 。日书类简均已残断,清理出残片约3000片,其中简首完整的150余片,简尾完整的20余片。目前已缀合400余组,有些组包含多枚残片,如《急行》《天李》等残简。据缀合后基本完整的简可知,整简长约27厘米,满简书写约46字,部分字迹压于编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