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官僚主义:政府数字化治理的悖论与破解之道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然而,数字化治理的推进过程衍生出的数字官僚主义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数字官僚主义不仅延续了传统官僚主义的形式主义和层级化管理,且在数据驱动和技术至上的推动下,进一步强化了“痕迹主义”“电子衙门”“信息烟卤”“信息轰炸”等现象,导致治理效率下降和公共服务质量受损,这一治理悖论引发了对数字化赋能与“数字负能”现象的深刻反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破解数字官僚主义困局,必须从其制度根源入手,深挖政治压力、考核制度与技术应用的错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包括改革考核制度以减少形式主义、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强化技术与人本价值的有机结合、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模式以防止数字化治理中的责任推。

  • 无形的囚笼:平台资本主义生命规训的政治批判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平台资本以生命政治的规范性权力为基点,通过对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占有、个体行为的算法化调控以及生物数据资源的资本化整合,建立起对平台生命的系统性规训。一方面,平台劳动者的工作过程与用户的生活时间在规训中被功能化与商品化,个体生命的自主性逐渐被平台逻辑所侵蚀;另一方面,个体价值被资本逻辑消解,重塑为算法治理与数据生产的附属环节,个体生命在无形中被平台资本重新定义为“数字齿轮”。对平台资本主义生命政治规训的批判性反思表明,平台规训不仅削弱了个体的自主性,还在价值认同上使个体逐渐依附于技术性规则与符号性反馈。推动数据伦理的建构、劳动权益的保障、平台治理的多元以及数字主体的重塑,将成为抵抗这一生命政治规训、实现个体解放的关键方向。

  • “人形机器人”确认“机器是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审思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从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是机器”到智能时代人类对人与物质关系深入思考所衍生“机器是人”的哲学转变,标志着人类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化思考,也预示着类人主体与社会历史主体的关系转变。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具身拟态化呈现,是确认“机器是人”这一哲学隐喻的极致呈现。人形机器人以“拟人化”的外观设计、自然交互能力以及情感计算技术为核心,实现了“机器是人”的人性表达。通过高度仿真的身体结构、类人化的语言与动作模式以及复杂的情感交互能力,人形机器人不仅增强了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也使其逐步被赋予人类社会身份。对人形机器人的考察表明,智能机器已经从单向的工具性角色转变为能够与人类进行认知交换、语言交流、情感交织的“类人伙伴”,并且在与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转化或替代人类的社会功能。人类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智能机器的功能性认知,对未来技术伦理和人机共生社会规范进行渐进重构。

  • 智能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效能、潜在风险与路径优化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数智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智能算法通过信息整合、精准推送等技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使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能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受众中实现深度覆盖。与此同时,算法主导的传播体系也呈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去中心化”倾向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有所削弱;个性化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导致用户接触信息的同质化;“算法偏见”更是影响了民族团结内容的均衡传播。面对这些潜在风险,必须通过价值导向嵌入机制,将民族团结、社会共识等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逻辑;通过引入多样化推荐机制、动态权重调整、透明度提升等手段进行技术偏见规制;通过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增强受众的内容鉴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制度护航,从法律与伦理层面规范智能算法的设计和应用,确保算法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促进智能算法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共识的重要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面助力。

  • 数据殖民主义的本质特征、风险透视与文明超越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据的商品化形成了新型的剥削形式———数据殖民主义。相较于传统殖民主义,在殖民资源、控制手段、经济运作方式方面,数据殖民主义通过对数据资源的垄断和技术控制,实现对社会、经济乃至国家主权的隐性支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数据资本化是数据殖民的剥削动机,由社会量化部门集成的云帝国构成了数据殖民的现实场域。数据殖民主义的兴起,不仅侵蚀个人隐私、操控社会行为、扭曲市场竞争,还对国家数据安全构成威胁,并加剧全球数字鸿沟。为此,必须构建数字文明以超越数据殖民主义,包括加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强化数字素养培育、促进数据市场经济创新、加强国家数据安全治理、深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从而打造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数字文明社会。

  •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把握新时代网络发展新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网络强国建设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维护网络安全是战略底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基础保障,网络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变革手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应对互联网发展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指导思想与实践遵循。

  • 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场语境、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每个家庭及全社会都息息相关。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老年人现实困境、提升其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助于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前,中国银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特点,以及对高质量生活服务的追求。然而,在迎接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时,我们也面临着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低、市场准入门槛高、老年人技术适应性弱、质量安全风险以及市场监管不足等问题。因此,发展银发经济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精准识别和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还需要在政策引导、产业创新、市场监管以及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工作,以确保这一特殊群体能享受到更加丰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