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在中国美学的诸多范畴中,“感兴”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包含着从艺术创作的发生到表现的基本过程。在“感兴”的诗学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偶然”是其基本属性与契机。感兴诗论中最基本的界定应为“触物而起情,谓之兴”,最多的词语则是触、遇、适会等。这些词语都有鲜明的偶然性特征。从诗学的意义上看,“感兴”可被视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形态,也表征了中国诗学关于艺术发生的基本理念。以现象学的眼光来看“触物”,触发性是引发意向活动的前提条件。中国诗学的“感兴”,是在偶然契机中唤起主体的情感。“偶然”也成为诗人与宇宙造化相通的样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情感空间”是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气氛美学研究的影响颇为深远。本文以之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新的触角。在气氛美学中,气氛关乎空间,更关乎情感。而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主要内涵是首当其冲的。诗歌的空间,并非物理空间,而是诗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气氛创造着独特的审美场域。“情感空间”对于理解和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些问题,可以提供新的维度。感物或感兴这种诗学中的发生论,所唤起的情感,并非只是无形式的、不可见的,而是具有空间因素的。“方向空间”在诗歌作品中可能具有结构性的功能。中国诗学中的“处身于境”,也是可以从新现象学中的“身体”概念中得到诗学理解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记录及其文法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甲骨卜辞的体例制式为“易”类文献的结构提供了可追溯的原型,也为探索“论出于易”对汉语诗学功能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干支配伍的宇宙纪日为“以时系事”的话语表述提供了超线性时空结构;“正反对贞”以对言的形式表现语义的动态平衡与赋形必变的道理;“主题+阐释”的体例结构以逐层累积的文本层次为断言的疑难提供了积极的方案。汉语文法能够在表述判断的同时保持对“变”的关切,这为建构既能规范描述艺术经验又能直面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论话语提供了时代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摘要」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的精神空缺,从根本上突破“中心一外围”依附体系的束缚和各种终结论思维的限定,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彰显着命运与共、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相继立项实施,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焦虑和阵痛中再次被唤醒,在承前继后、继往开来中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它以写实的手法构建了新时代艺术与社会、历史与审美的价值规范体系,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自觉选择与审美诉求。而梳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其艺术特征和规律,探讨制约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相继立项实施,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焦虑和阵痛中再次被唤醒,在承前继后、继往开来中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它以写实的手法构建了新时代艺术与社会、历史与审美的价值规范体系,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自觉选择与审美诉求。而梳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其艺术特征和规律,探讨制约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价值。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童庆炳、叶朗、汤一介等学者开始自觉提倡命题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明确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命题的学理意义,对诸多经典文学、艺术的命题进行诠解,全面、系统地推进了命题的学理性研究。其中,张晶更是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大力倡导,并积极呼吁,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专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分别从空间指向、本体研究、功能研究、经典化路径及文献意义解读等方面对美学命题的学术体系建构发表高论。张晶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梳理了当下命题研究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当下命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吴建民、唐萌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结构与应用》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建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理论内涵。吴建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这里,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基本理论问题。李昌舒、曹务龙的《美学命题经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甄别、筛选文学和艺术门类中能代表中国古代美学整体风貌的命题,从本体论、创作论、典型论和审美论四个层面梳理其内在的延承与延异关系,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中,寻找美学命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考察其经典化的发展路径。张庆利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文献甄别与意义阐释》指出,对当下中国古代命题资源进行整合与阐释,能更好地开展美学命题的本体研究、史学描述、个案与体系研究,文中详细论述了资源整合的路径、方法以及遵从的原则。王永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功能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功能与结构,建立命题的功能定位,并探讨了美学命题在多元应用语境下如何确定其内涵、外延,明确其对象、任务、方法、意义等前提性理论问题。总之,加强文学史理论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资源向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在文论界和美学界,范畴研究亦随之成为有效范式。命题研究则是在范畴研究基础上的范式创新,也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ESG信息披露对投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探究企业ESG信息披露和债券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既能发现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投资策略的实施现状,也为ESG在固定收益证券中作用表现提供证据。以债券利差作为债券投资风险的瞄定变量,利用2011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上市企业债券数据,将彭博社对企业ESG的首次评分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多时点DID模型展开检验,结果表明:企业ESG信息披露可以有效降低债券投资风险,且这种降低作用在剩余期限较短、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以及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债券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证实:ESG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改变债券流动性和企业财务风险降低债券投资风险。外部作用方面,公众气候关注度的提高会增强企业ESG信息披露对债券投资风险的收窄作用,而政府对企业ESG信息自愿披露的软约束效果不佳。研究结果为加快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优化债券ESG投资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