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洞庭湖区城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常德市和益阳市为例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以2000、2010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常德市和益阳市两个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近20年来两个城市的林地和耕地面积均在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景观指数方面,两个城市呈现出相似的变化,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始终保持较高状态,破碎度亦较高;耕地和林地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较低,破碎度也偏低;景观生态风险方面,两个城市的高和较高风险区均分布在临湖的平原区和城市建成区,低和较低风险区分布于林地景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

  • 作为的扶贫集体经济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研究多认识到部分扶贫集体经济作为景观而存在,但却未对其生成机制和实际影响开展系统的考察。我们认为,不少原贫困地区难以在短期内培育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集体经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扶贫阶段设定的紧迫的脱贫时间线,既促进了部分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快速成长,也导致了发展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制造了“扶贫景观”。另外,扶贫工作的考核验收方式进一步催生了作为景观的扶贫集体经济在发展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形成。在那些地区,基层政府一方面在辖区内大多数村庄打造简单景观以应对检查组的“普查”,另一方面集中扶贫资源在特定的村庄建设精致景观以回应上级的“抽查”。那些作为景观而存在的扶贫集体经济,主要是为应对验收而存在,难以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 栖居与消费的联结: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营造逻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自然和社会情景中创造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在遗产旅游影响下,扎尕那人在房屋景观的筑造、村落文化宫的营建和农林景观的营造中体现出栖居的生命逻辑和消费的生存逻辑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景观的营造中,旅游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也重塑了农林牧复合系统。景观营造是当地人在传统文化、地方社会和旅游经济的相互关联中的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现实境况,而且有助于拓展遗产旅游和人类学“栖居”理论研究的内容。

  • 澳门多语的形成发展及其折射的语言运用演变历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澳门开埠时葡籍人口占了一半,此后在 澳 葡 政 府 管 治 的 400 余 年 间,葡 语 一 直 是 澳 门的唯一官方语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判断澳门的语言使 用 状 况 从 一 开 始 就 是 中 葡 双 语。鸦 片 战争前后,由于英国在东亚的影响逐渐扩大,加上香港这个英属 殖 民 地 从 20 世 纪 开 始 成 为 一 个 国 际化大都市,澳门在中葡双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英语,形成了迄今为止的中英葡三语格局。这一语言运用演变历程说明,任何国家和地方语言生态的形成都是当地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长期竞争和妥协的结果。

  • 与自然连接的空间:从“再现”到“表达” ——读刘影新作有感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风景画是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母题,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在庞贝古城的壁画中出现的具有装饰性的表现田园风光内容的作品。经历了尼德兰艺术、印象派艺术等漫长的历史发展,“风景写生”的重点绝不是复制和再现自然景观和物象形态,而是呈现艺术家观察和思考的方法。作者以刘影的艺术为例,阐述了风景绘画中的表达之美。

  • 道家美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空寂声音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中国传统诗歌中蕴含着大量“空寂”声音景观,从道家“大道之美”与“阴阳相生”的思想出发,其美学意涵可以划分为“空观”和“寂感”两个层面,涵盖无声和有声两个维度,生成声境、情境、意境的多重审美。诗歌中所表现的“空寂”不仅仅是指可听到的客观声音,还是道家思想对声音景观的一种深刻延展,超越了耳闻之境,引导人们感知生命的深层内涵。对“空寂”声音景观的研究深化了中国传统声景艺术的认知维度,启迪人们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意境。

  • 国内外资源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资源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逐渐重视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国内外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加。国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特别是欧美国家,最早的相关学术文献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但早期只是一些零星记载,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国外研究相比,虽然国内有关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因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且很早就有山水审美理论,在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回顾了国内外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发展过程和梳理了现阶段研究成果,探讨了现阶段研究成果所做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我国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文本中的:北宋士人园林中的建构与文学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园林景观除了山石花木建筑等实景外,还包括表达人生态度与心灵境界的园境,士人主要通过景观建构和玩赏,结合诗文书写的诠释赋义等手段来开掘园境。文学书写不仅客观呈现、具体还原了现实的园林景观,更深度参与了景观的文本建构和价值赋予,使其变成了文本化的景观。北宋士人园林中景观建构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为题名释义和联章赋咏,以及着眼于“游于无穷”的精神体验达到“壶中境界宽”的园境开掘。结合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韩琦众春园、司马光独乐园、朱长文乐圃代表了三类典型的士人园林,文学书写中所展现的园林性质和景观特征也各有差异。从文学的角度解读这些文本化的景观,不仅可以丰富对园林景观艺术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园林与文学关系的认识。

  • 如画的跨文化投射——万县旧城文学地理学分析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万县旧城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阐明了万县地质和地貌发育的内在关联。通过清末民初来华英国人的记述,总结出万县地貌的美学特征是“如画”(picturesque),并从岩石的粗糙程度及其成因、城区道路的曲折及其与长江的空间关系、低视点观赏三个方面加以论证,肯定英国人的跨文化投射和万县的自然地理情况是契合的。发现万县本地诗人也体验到万县旧城不规整和雄奇的形态特征,指出三峡大坝蓄水之后万州的地貌特征从如画变为优美,建议万州政府充分认识如画在城市建设和中英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将如画美作为新质生产力调整万州的生产关系,加强地质学和美学研究的力度,建设好中国的“湖区”。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往往涉及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对其的研究也是整体认知我国乡土文化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研究以汉阴凤堰古梯田为对象,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通过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体系构建、提取,以此建构凤堰古梯田的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助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传承。

  • 论福特《队列之末》中的听觉印象主义书写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英国小说家福特的四部曲小说《队列之末》聚焦一战前线的声音景观,通过听觉印象主义手法呈现战场境况,批判战争的惨痛后果,揭示社会矛盾与冲突。战场上的多元音景映照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抗争之音、毁灭之音与沉默之音构建出丰富的听觉印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听觉印象主义的声音叙事,福特构建了一个多维听觉空间,生动展现出真实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与人物心理,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听觉印象主义与多种叙事手法的紧密结合,使小说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洞察历史与人性的新视角。这种听觉印象主义书写是文学印象主义、战争书写与现代主义的有机融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书写范式。

  • 农业价值及其旅游开发的农户利益关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农业景观的主要创造者是农民,景观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不完全一致,在实现中造成多对矛盾和冲突,主要有小农户与大企业的矛盾,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竞争,不同村庄之间的资源不均衡,农户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公平。广西龙脊梯田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农民增收,缓解了不同矛盾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具有借鉴意义。公司和农户之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和作用,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兼顾农户的合理诉求。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的存续与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 文本、地方、仪式:数字出版中的声音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声音作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丰富了叙事维度,地方听觉空间使读者的“文化身份”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具象化,而能够再现仪式、富有仪式感并通过仪式化传播的声音则丰富了“文化体验”,赋予了这些记忆以情感联结和共享的社会意义,共同构建出一个多维、动态且情感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播网络。本文旨在揭示声音在数字出版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寻找激发读者文化记忆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文化记忆的持续传承和群体认同感的形成。

  • 黄河文明视域中的内蒙古非遗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应用和改造同步进行。在某种程度上,地理环境塑造并规范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在发展秩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于特定文化空间,由多种文化要素、不同文化类型及多级子系统所组成的文化资源体系。凭借其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和民族性,搭建起传递地方性知识与建构文化景观的桥梁。通过挖掘沿黄省区非遗项目中共同承载的文化记忆和视觉符号,有助于从地理空间维度理解中国文化的内聚性,内蒙古的非遗景观也因此得以融入黄河文明的宏伟图谱。其论述过程不仅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和中华民族内在的统一性提供了新思路,亦为大众对黄河文化圈的理解开辟了新视角。

  • 流动性平衡:“村改居” 社区的空间生成与秩序实现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并从农村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重构农民生活空间。“村改居”社区空间的商品性、阶层性、共有性和规则多元性,意味着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公共事务和更为多元的利益主体。在“村改居”空间生产阶段缺乏参与的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之后,与乡村干部在公共空间利用上展开机智灵活的竞争。他们基于产权性、生计性和补偿性理由,施展富有权宜性和流动性的策略,修改了政府单向度规训农民生活的治理框架,型塑出社区公共空间的“流动性”景观。在“村改居”社区空间秩序达成中,基于主体互动达成的流动性平衡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在农民生活空间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有必要确立农民参与建设、治理自身生活空间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的政社互动形成有活力的新社会空间治理共同体。

  • 神话”:管窥T. 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在《现代生活的画像》中,T.J.克拉克将奥斯曼巴黎改造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作为“景观”的大背景,描述19世纪下半叶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兴起及其对生活方式、审美兴趣的特殊追求,从而揭示马奈画作的复杂性、暧昧性。在他看来,马奈及其追随者的绘画,正是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和后果:视觉空间的平面性,对社会阶级的不充分或含糊的再现。《现代生活的画像》以马奈四幅画为论述对象,并向它们对应的城市生活显示出了“景观”从公共场所向私人场所、向日常生活世界侵袭的过程:城市街道—展览馆—郊区—咖啡馆。克拉克认为,现代性的神话正是景观侵入社会方方面面、侵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话。

  • 当身体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当代女性身体消费的现实省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女性处于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之中,以身体为消费活动作用对象的身体消费让身体的自我展演与他者凝视同时发生,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女性身体消费的基本样态表现为以维持有机生命延续为目的开展的“续命型”身体消费、“舒适型”身体消费和“爱欲型”身体消费,以保持仪态面容姣好为目的开展的“颜值正义”身体消费、“身材正义”身体消费和“穿搭正义”身体消费,以及以坚持文化资本区隔为目的开展的“认知区隔”身体消费、“阶层区隔”身体消费和“趣缘区隔”身体消费。研究发现,女性意识的本位作用确证了女性消费动机,商业广告的暗示作用诱导了女性消费心理,景观社会的符号呈现加剧了女性消费行为,互动仪式的同化作用铸牢了女性消费链条,男性规训的称赞作用固化了女性消费模式。正确引导女性身体消费,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她”力量,要依循解放主体、理性主义、顺应主流和规则主导原则,确保女性身体地位顺利复归,倡导女性践行正确消费理念,形成女性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整治女性身体消费综合环境。

  • 尘净则古,古则新——中国传统文字设计的再解析与汉字创新设计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以传统的角度切入现代文字设计,看似“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逆向解。其既可被视作艺术设计的方法,也是态度。文字因更植根于历史而须向传统致敬,而对传统文字的设计解析和重构也是对汉字现代性的发现和回归。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五工作室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以文字设计(typography)理念的东西方对比研究为参照,把传统汉字设计研究作为设计方法,强调汉字在设计意义中的基础、原点和深度,发现传统汉字设计语言、内涵与汉字现代设计、传播的关系,提出最终实现汉字在当下作为整体的时代笔墨和场景营造的新意义。在视觉设计领域,研究汉字设计难免有视觉中心主义的理论和创作的偏向,但就理念和深入理解的背景下试图提出以尘净则古、以古为新的现代文字设计的新思辨。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记忆重构:基于长江大桥的文化透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主导、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空间,流域内的文化景观皆是记忆的客观外化物。作为记忆媒介,长江大桥承载的国家记忆由政治表征向城市意象转变,同时与历史文脉、精神标识、神圣空间等城市记忆相联结。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并存交织,由传播媒介、语言景观、具身体验与仪式活动共构生成机制。基于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从项目新建与景观改造并行、本体搭建与景观译码并举、现实场景与虚拟符号并重等多重维度重构记忆,如此既可回应文化认同型国家的文化建设诉求、解除互联网时代的记忆危机,又能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