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纪录片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研究函待突破简单的案例研究向历史深度拓展,对中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可爱”中国形象从对立向对话的转化,“可信”中国形象从缺失到凸显,“可敬”中国形象从神秘到接近的过程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程度上丰富着纪录片中国形象的内涵。纪录片“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历史演进为观察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历史维度,为当下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提供实践指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信任,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从理论基础、建构方法和传播实践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具体来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在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深化与世界的交流融通;形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凝练具有舆论引导力的权威叙事品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不能简单将国际受众视为一个整体,而应根据受众特征采取分众化与差异化策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钱锺书于牛津大学完成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该论文正式发表后,又经他本人进一步修订,形成鲜为人知的未刊新本。发表和修订内容的异同,反映出钱 锺书对外国文学里中国形象这一论题认知的扩展与深化,还可窥见他在抗战前后学术心态的变化,即认为不 同文化间的交流实则貌异心同,“溢美” 或 “丑诋” 都无法接近认知的真相。某些以偏概全的民族特征考察 与批评,实则不过印证了一种 “人类的共性”。在牛津留学时期的学位论文创作上,钱锺书显然未能充分施 展自身的研究抱负和读书志趣。由于对现代大学体制中的学院派论文不满,他继而转变了研究方向,从关注 中国形象转向探索 “人类的共性”,这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取向奠定了基础。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摘要:近年来,有关域外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数研究关注教科书的传播功能,而对教科书文本与辅助系统的微观分析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中国形象域外构建中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历史解释”视角切入,通过考察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探寻教科书在中国形象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德国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呈现出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以解释为手段的特点,但教科书无论在史料筛选、问题设计还是在学习任务编排方面都存在问题,未能很好地帮助德国青少年认知并理解中国。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德两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客观、公正地呈现中国形象。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前所未有”,以此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中国以新的面貌步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舞台,“中国模式”作为冷战结束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显现。然而,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仍然遇到不少挑战。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对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限制,中国应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繁荣发展。因此加强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如非洲法语国家和拉美西语国家的交往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关键词筛选并获取非洲法语国家以及拉美西语国家本地媒体文本,并以此建立语料库,同时整体了解区域国别背景下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构现状。其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建构、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媒体在文本和话语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建构方式。再通过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非洲以及拉美地区的媒体对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并总结目前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构建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借助马莱茨克传播理论和模式探讨其视域下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形象构建的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和建构“强大的中国”形象提供可行、发展性的建议和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次元游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游戏是跨媒介的文化载体,能够同时利用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叙事。中国制作的二次元游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通过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还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故事的新窗口。然而,文化误读、刻板印象以及创作中的自我东方化等问题,仍然是二次元游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挑战。
分类: 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摘要:重大体育赛事视域下西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失真现象存续已久,基于意识形态视角分析,西媒在相关报道中常采用“明褒暗贬”、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捆绑交织操作手法,对中国体育体制和国家形象诋毁抹黑,故意对中国形象的客观呈现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后果主要体现在削弱国家公信力与国际形象并损害运动员形象与权益等方面。西媒通过体育赛事失真报道中国形象的动因可分为主观层面的西方中心主义外化体现、客观层面的信源障碍与逐利本能作用叠加作用结果。研究认为,对于西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失真现象故意,中国要有说不的勇气和自信,对西梅的抹黑行为作出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要努力提升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强化体育赛事传播与透明度、构建多渠道信息发布平台等手段予以应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次元游戏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游戏是跨媒介的文化载体,能够同时利用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叙事。中国制作的二次元游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通过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还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故事的新窗口。然而,文化误读、刻板印象以及创作中的自我东方化等问题,仍然是二次元游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挑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要在文化新质生产力指引下,从Z世代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中汲取国际传播的灵感和养分,高度重视奥运会吉祥物这类“不起眼”的国际传播小切口,分析好、研究好、使用好它们,创造性推进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①名称上:遵循低语境文化要求;②外形上:选用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外国民众普遍熟悉的可爱形象;③构图上:综合考虑接触、距离、视点、情态等多个维度;④内涵上: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中国风范、中国担当;⑤传播理念上:采用“软传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