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华各民族实践成果的总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受制于文明的主体,但又促使文明的主体与时俱进,并由此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更高的文明。

  • 与宋代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两宋政权与非汉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王朝并立共生,在各族群间并立、冲突、互鉴、融合的过程中,汉人以其文化与经济而非武力的优势表现出强大的内聚力,与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融合,使“义若一家”的民族格局得以延续。宋王朝政治、军事上的弱势,不代表其在民族融合中的无为。北宋一直占据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并持续经营西北,颇多建树,契丹、女真政权在看到并吞大宋无望的前景后,更愿意加强与汉人政权的经济文化交往,为边地人民接触、认识、接受、认同中华文化提供了宽广舞台。南宋占有的半壁江山之西南区域民族成分复杂,为赵宋政权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留下了广阔空间。赵宋王朝在云贵川等地的经营,促进了当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无数散落在大山中的人民从此集合在“中国人”的旗帜下,为嗣后中华民族的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无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 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的思辨:文化与文化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摘要:社会情感学习已成全球教育改革大势,而中国在推广实施这一理念时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我国社会情感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项目实施者亟待对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社会情感学习作为教育观转向的具象,其哲学根源实质上契合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从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视角出发,有助于进一步澄清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是什么、不是什么。在尚和合的理念下,在和合学的观照下,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需从知行和合、情理和合、彼我和合三个层面去理解,需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情绪管理技能培养相区别,需虑及为己之学、中庸人才观、建设性独处、关系型集体主义等角度以避免偏误,需藉由存在孤独和思想洄游的概念反思其意义,从而为其融入中国教育话语体系提供理据。

  • 价值标准问题的争论及其理论出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价值标准的产生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又参与社会秩序的形塑。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 “普照光” 围绕工具理性建构社会秩序, 在物和物化劳动的利用中强化了对作为资本关系人格化的资产阶级主体力量的认同, 从而在区分人与物的语境下确立起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内核的 “人类中心主义” 的价值标准。 21 世纪以来, 技术进步使得人与物的边界愈发模糊, 工具理性社会秩序及其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标准的存在基础日益受到冲击并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只有更具公共性和兼容性的价值理念主张, 才能在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价值标准固有模式的同时, 保持对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进步主义承诺, 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对 “和合共生” 价值理念的主张构成变革时代下价值标准问题争论的新出路。

  • 共享文化价值研究——20世纪中美关系案例分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享文化价值区别于共同价值和个体价值,它指不同个人、国家、文化、民族、制度、意识和政党,现在与未来可以共享、共赏和共赢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求同存异、对等适度、演化变量、良性实用和持续扩展五大特性。简要综述有关中西文化对立与合作的文献,阐释与对比中西方经典文献《论语》《圣经》,以及中西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子、老子、朱熹和亚当·斯密等)的主要思想,有助于发现三大中西的共享文化价值:中、和、爱。而且,分析杜威访华(1919-1921年)、梅兰芳访美(1930年)和庄则栋访日(1971年)这三大学术、戏剧和体育的中外交流案例,能够验证中道、和合与友爱在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尽管杜威、梅兰芳和庄则栋当时所经历的客观环境、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利于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由于两国决策者明智、中道文化支持、民间力量推动以及当事人的胆识与努力,最后都以历史性的成功,给中美关系史留下传世的一页。事实证明,三大共享文化价值(中、和、爱)互相联系、相依相存,由中致和、由和致爱,显示走中道、行适度是中美双方合作的前提,也是寻求妥协、有效谈判、民主运作的根本。

  • 广义安全的本体、视界与范式:“关系度”解析

    分类: 政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基于中国关系本体论对安全的本体和视界进行解析,并且建构中国的安全理论范式,是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方面。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实在”,这是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而以什么样的“视界”考察安全,则是非常棘手的认识论难题。“关系和合度”解析为“广义安全论”视域下的安全本体、视界与范式提供了哲学诠释。安全是“关系性实在”,是和合状态的共享性秩序,是呈现人与世界“广义性联系”的“关系和合度”。如果关系的和合程度是安全获得的程度,那么安全就是以“关系和合度”为自变量的函数,广义安全便是呈现人与世界“关系和合度”的安全,是“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广义安全凸显“关系和合度”的适然性,安全之境即是保持优态共存的“适然之境”,是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关系的总体性和合,这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全球安全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广义安全观是集成与整合诸安全构成要素与安全领域的大安全理念,是“场域安全”思维的完好体现,是多重时空关系状态与多种活动性质特点的融合。

  •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守中致和”等传统天下观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激活“和合”思想的文化生命力并合理融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存续条件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异”与“同”的文化诠释超越“和而不同”的传统逻辑框架,提升了自身存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构建逻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秉持“协和万邦”基础上,以人类命运的本然联系和应然规范凝聚广泛共识,以协同分工和合作行动推动共同体的有 机塑造;在运演法则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守中致和”的发扬彰显着人类和谐共处的适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