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由竞速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典型事实分析,提出竞争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2006—2021年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度竞争型城镇化水平,进而探究其格局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竞争型城镇化的竞争方式由土地竞争主导转向资本竞争主导。②高水平竞争型城镇化城市集聚于东部沿海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③长三角竞争型城镇化水平位于四大城市群之首,珠三角近期赶超京津冀,成渝居于末位。④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苏州竞争型城镇化水平常年位列前茅,西安和成都近年排名靠前。⑤经济增长压力、官员晋升压力、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剧了竞争型城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竞争型城镇化的推进。研究结论为解析中国快速城镇化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县域经济发展嵌入在外部市场结构和县域社会系统之中。地方政府主导的县级产业园区建设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落地,加速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县城的转移,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内在发展困境。由于中西部县域的区位条件劣势,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面临着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难以建构起完整产业链以及产业与县域社会发展难以融合的困境。产业转移背景下,需要逐渐改善中西部县域区位条件劣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质量,逐步建构起完整的内生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县域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格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消费结构升级是城镇化推动的结果。城镇拉动消费,是我国新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城镇化进程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融合的特点突出。如何把握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关系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而且牵动影响产业变革、技术变革,以及相关的体制变革,并成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之一。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更多居民享有更高品质的城镇生活,大幅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共同富裕,为消费结构升级奠定重要基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精英卢作孚在内陆山区的重庆北碚开展了逾20年的乡村建设实践。其秉持以民生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被誉为“北碚模式”。本文从北碚的城镇规划、产业建设、人的现代化建设、城乡治理四个方面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碚模式跳出了大城市发展逻辑,以民生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在地化特点,通过乡土社会与外来现代理念的融合创新,形成了在落后山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典范。其经验充分地内在于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探索的历史进程之中,对当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典型案例解剖,探析中西部地区村干部接班人的类型及他们的经济社会特征。研究发现,中西部人口流出农村地区,仍有一部分“中坚农民”成为村干部的有效接班人。通过分析当下村干部的主体及其接班人——“中坚农民”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其经济社会属性指出“中坚农民”能够坚守在村庄、愿意作为村庄公共事务的“当家人”的原因,从而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了解中西部农村地区村干部接班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 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 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等因素有关。 就密度和发展水平而言,四川虽不及以两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但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较高,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区域的 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区域社会结构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新阶段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现实任务,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在理论上存在内在相互关系,这一关系也在不断演进与调整。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具有纵向、截面和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布局失衡、良性互动不足,以及要素分布不均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亟需从减缓资源环境压力、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选择科学互动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要素均衡分布等方面着手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能够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从拉美国家的城镇化陷阱分析入手,认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城镇化率、高度集中的土地问题、严重滞后的社保制度、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等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关联性、连续性,且难以逆转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深刻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是拉美国家陷入城镇化陷阱的重要原因。继而阐述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安排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土地制度安排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土地制度安排对跨越城镇化陷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内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实证调研发现,农村教育扎根的社会基础正在转型变迁,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阶层竞争、社会舆论的污名化评价与城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实之间相互耦合,共同驱动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流出,乡土教育面临主体流失的“空心化”困境。该困境在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同时,留村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损,造成文化贫困的代际再生产和乡土教育公共性的式微。由此,应从农村基础教育成长的社会环境出发,加强政策层面的资源和制度供给,引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灵活参与,使用数字赋能家校连接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助推农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公平,也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效率。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以人口集聚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化”为主,以及以人口分散于小城镇的“镇化”为主。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城化”和“镇化”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分区域来看,沿长江或沿海地区的“城化”不仅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更为高效;而在内陆地区,“镇化”虽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效率较低。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摘要:城镇化与家庭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二者间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心态与精神基础。从家庭视角来看,当下中国的城镇化是农民家庭为了完成下一代结婚、上学等任务,分居多地务工挣钱,最后买房送下一代进城的过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激发出农民家庭的韧性与活力,出租车群体在城市承受 “妻离子散”的代价,努力突破城乡之间的鸿沟,最终约三分之二的司机在城市买房落户。农民送下一代进城既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其最终归宿。深入行动主体的内心世界来看,相较于追求自己权益的“身生活”,以家人为重、向家人负责的“心生活”才构成了他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家人间的情感与责任是家庭伦理的实质内容,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深层底蕴,是当下城镇化进程的一大推动力,也是消除城市生活弊端可供凭借的精神资源,但许多家庭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需要探索一条能够保护家庭形态与家庭伦理的城镇化之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正确理解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效应。一般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减少,农村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这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负面影响。然而,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对农民增收具有差异性影响,主要源于现行收入统计方式在统计数据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额外扩大。本文认为,两栖的城镇化是我国农民的基本城镇化模式,城乡居民之间具有长期联系。因此,仅从经济意义上理解农村家庭的经营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认识农村家庭。对农村家庭的探讨与研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实际、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市在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滇中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市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城乡关系问题。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 法 构 建 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指 数 和 乡 村 振 兴 发展指数,通过动态面板数据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新 型 城 镇 化 对 乡 村 振 兴 的 影 响 存 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中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小;第三,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存在基于经济发展的单门限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 门 限 值 时,没 有 产 生 显 著 影 响,当 经 济发展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生产生活变革、重组资源要素的关键力量,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反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比较与评价。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耦合水平稳步提升,研究周期末期达到协调阶段,各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速度不一,呈“高一中一低”梯度演变类型:新型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数字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过程中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超过门槛阈值时,这一作用更加突出。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县域人口变动事关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以199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规、结构、质量等多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县域人口现状及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20世纪90代以来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口出现缩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区域间县域人口发展分化加剧,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增加及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缩小也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利用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提升优势,提升县域整合功能,密切关注县域人口外流、结构老化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探究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10—2021年的相关数据,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探究耦合协调特征,采用基尼系数探究区域差异,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协调度等级为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分布形式;②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耦合关系整体差异正在不断扩大,七大区域与全国走势基本相同,各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性愈发显著,组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来源;③ 开放程度、专利数量、政府支持、教育水平和能源消耗总量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第二产业GDP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对科技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能更直观地表现出城镇化和科技创新水平耦合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加大政府投入,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