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宋学”一词有多重含义,使用时需先厘清它是在何种意义上言说的,其语用背景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何在。大致归纳,以下三种情况最为常见:一是从断代意义上说,举凡有宋一代的学术文化皆可以宋学称之;二是特指以道统观作为骨架的道学形态,程朱理学是其历史叙事的主线;三是在方法学意义上所形成的、与汉学对峙的一套学术理念及其系统。这三种意涵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思潮变迁和时代因素;而对宋学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也寄寓了使用者特定境遇下的思想旨趣、学术定向及个人感悟。分析宋学的这三重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宋学,更深入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其后续影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蔡方鹿《宋明理学论稿》是宋明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该书在体裁上采用史论兼顾的形式,在论题上突出了理学的经典诠释、道统论、理学与其他学派之关系,在观点上辨析了对理学的诸多误解,如理学无用论、反理学等。该书作为著者数十年理学研究的大成之作,对理学作出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对正确认识理学、推进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夜直”作为唐宋诗中的习见事象,其有别一般事象者在于所指涉的动作行为的复杂性(“复合事象”)和所折射的士人生活的多面性(公私兼具)。“夜直”事象在时间、地点、物象等方面有其特定的叙事特征,呈现出“静”“凉”“清”“典丽”的事境氛围。“夜直”空间肩负政治、社交、抒情的多重功能,关联着丰富的诗人情感。由唐至宋,诗人拣择更纤巧深细、贴近日常的物象勾勒“夜直”场景,着意形塑“夜直清”的事境,更多表达个体自我于“夜直”时的闲慵或索寞,显示出宋人于“清雅”之境的美学好尚,也折射了中国文化在唐宋间的“内向转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王安石乐府诗今存27题48首。他反对一味拟古、流于形式的乐府诗创作。其乐府诗现实色彩鲜明、政治意涵浓厚,体现了其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非凡气度,在体式、技法、风格上的特色也影响了当时及后世乐府诗创作的发展动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宋代咏物诗中的老年因素十分明显,这些诗歌大多会在生物、器物性状和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再加上衰老、枯朽或沧桑、长寿等特征的描写,来实现老、寿方面的观念与情感表达。从老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叹老悯衰,一方面是以老为美;从寿的角度说,一则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一则歌咏其饱经沧桑的经历,同时夹杂其他复杂的人生、政治意蕴。枯老是物态中最为动人心魄的一种,让人产生强烈的物伤其类的感受。因此枯老之物经常被作为时间意象使用,枯物题咏与时物感发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宋代蜀地,官方为实现盐权垄断,对所控大井进行舆论塑造与维护,造成己方占有合理性的事实,并将民众的食盐诉求排斥在外。民间为实现盐权自救,借助卓筒井这一技术革新,通过法理重塑,以寻求食盐利益的满足。官民之间围绕卓筒井的出现,展开一系列打压与反抗的博弈过程,最终随着官方采取妥协措施,民众以缴纳盐课换得卓筒井的开禁,双方在重构盐权分配秩序中实现食盐利益的双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浦起龙在编修《史通通释》的过程中,不但见到了影宋抄本即宋本《史通》,而且还以之为校勘底本。否认《史通》曾经存在宋刻本、认为浦起龙未曾见到宋本《史通》的说法,根据不足,论证乏力,不能取信于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元嘉时期,宋文帝有鉴于景平政局的失衡,一方面重用士族,另一方面又倚重于彭城王刘义康,以加强皇权。士族与宗室二者互相合作又彼此制衡,形成了元嘉体制。刘义康长期辅政,与士族形成紧密的关系。以刘湛为首的部分士族甚至积极谋划拥立刘义康继位,因而对宋文帝与太子刘劭形成严重威胁。刘义康集团的膨胀不仅使刘劭缺乏士族势力的支持,更使其对宗王失去信任。由元嘉体制而引发的主相之争,最终造成刘劭在政治上处于孤立的局面。诚然,主相之争是导致刘劭之乱的重要政治事件,但元嘉体制的不稳定性却是刘劭之乱的本质原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钱税,主要是指运输过程中对铜钱所征之税。在宋代商税则例中,未有钱税之名。但是,现实中却时时有之,尤其是南宋时期,税制大坏,滥征钱税之现象屡禁不止。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并波及农民、士大夫、举子。此外,在商人异地领取铜钱、纸币兑换铜钱、纸币“以旧换新”等过程中,政府公开收取费用,此亦为一种钱税。钱税的征收,不仅在两宋境内,还出现在铜钱流往境外之时,例如王安石变法期间铜钱入辽以及南宋商人与金人榷场交易等。钱税与钱禁,密切相关,有时是为禁而税。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西夏春季修渠役出工日数从5日至40日不等,这不仅与西夏计田出役的役科派制度有关,同时也和西夏每年一交之租税簿册的编制与呈递过程有关。这种税账内容不仅包含赋税数据,还有役日数,税账在下一年的二三月递交中央,中央根据此账制定春季修渠、科派役事宜。同时,春天修渠“百侠免一伏”的纳檬免役制中,“百侠”和西夏迁溜掌百户的籍帐制度有关。西夏税账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用途不一的文书,但相互间联系紧密。西夏除了独有的民族籍帐制度与唐宋有所不同外,也继承了两税法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原籍帐制度这一历史特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两宋衙职脱胎自唐五代节府衙将,虽然他们不再肩负武将职能,却也非职能部门里的文职胥吏,在州 府院基层社会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其角色和职能基本沿传自五代衙前军将,但其地位并不如从前,他们 只是衔接基层吏役与品官的桥梁,其主要职能仅是管押纲运、酬奖蕃官、作为低级幕职官兼顾部分地方治理工作。从 使院衙职系统来看,两宋衙职广义上包括各类称谓的衙将及客司、通引官,狭义上主要指押衙、兵马使、教练使等衙 前军将,以及都知兵马使、都押衙、都教练使等衙前职员。衙职名号多为长名衙前的职名称谓,长名衙前迁补至都知 兵马使有相应的职级制度。两宋衙职有别于唐五代衙将,主要体现在衙职职能上的吏役化,以及出职流内品官的去向 上。虽然其出职时间十分漫长,却是基层社会不可或缺的政务阶层。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宋代是义观念实践的一个历史高潮。宋代之义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盗贼的追捧。宋代强调君臣以义立,皇帝以义结天下人心,以义对内理政、对外交好。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高尚情操,其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朋友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个人之间也多称兄道弟以及结拜兄弟。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忠于朝廷,慷慨赴义,其私义多表现于结拜兄弟。民间之义除公益之义外,还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如互济互助、扶正驱邪,包括义居、复仇杀人,结义现象更为普遍,既有义兄弟,也有义父子,均受到法律的承认。义观念的强化和实践,体现着宋人的奉献精神、自律精神、契约精神。从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下来的以义治国策略,是宋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的艺术效果。分析这一字之易能为红学研究中袭人形象之争等重要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花气袭人”句的下句“鹊声穿树喜新晴”被隐含于小说文本之中,显现出宝玉在袭、晴与钗、黛间的情感倾向。出自陆游诗的“重帘不卷”一联经《红楼梦》征引,展现出清代陆诗评价的3个维度,并隐含着钗、黛之辨。陆游“风急江天”一联亦于《红楼梦》中留下踪迹,曹雪芹对其进行了恰当的化用,使得诗句符合行文逻辑的同时展露出黛玉的衷曲。《红楼梦》对陆游诗的选用,体现了清人对陆诗体裁和风格的偏好,展现出清代诗坛对于陆诗评价的不同维度,反映了陆诗在清代的风行程度和传播接受方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观点,将人类的文化记忆分为四十年、八十年两个边界值。南宋不同时期诗人对北宋故都汴京的文学书写演变轨迹也与此吻合。徽宗、南渡文人等“靖康之难”亲历者,以亲历或记忆中的汴京城为抒情对象,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刻思念;而成长于南宋的诗人,则更多以想象的方式描绘故都,抒发恢复之志;南宋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复国理想破灭,对故都汴京的文化记忆消退,一些诗人笔下的汴京诗也逐渐走出了“靖康之难”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士人讲学在南宋已渐成一个行业,讲学类型丰富,陆九渊的讲学因兼具丰富性而成为值得深入分析的典型个案。陆九渊不喜著述,偏爱讲学,除了是出于认知与性情外,在朱子学强劲存在的背景中,更是有意味的选择。陆九渊的讲学是在充分意识到本朝理学远胜从前的情况下,对于理学作为与传统经学相区别的新知识形态究竞应当如何呈现的一种探索。陆九渊的讲学自成规模与气象,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充满探索性,彰显出南宋士人讲学的特质及其困境。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辽宋金时期,中国境内不同经济形态的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他们既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各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也有突出的民族交流印记。服饰上,汉服胡化和少数民族服饰华夏化呈现出显著的趋势。饮食上,不同民族的食物种类、餐饮器具等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此外,毡帐与屋舍并存、族际通婚屡见不鲜、婚俗丧葬各有借鉴也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见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宋初地方官制一体沿袭唐末五代,故既有盛唐之旧制,又有藩镇割据对地方人事侵越之遗风。元丰改革后,宋中央行政官制大体回归三省六部体例,而于州县官制则尚未顾及,“独选人官称未正”,仍实行幕职、诸曹双系统官制。宋徽宗时为改变地方官制中名实混淆、升迁过速之乱状,分别于崇宁、政和年间两次改革州县选人官制,以使事体归一,扩助吏员,一度建立起单系统地方属官制度,其分司制衡的精神也在减弱。北宋灭亡,南宋复旧,此次改革存在20余年后终归夭折,但分司原则又得以延续。徽宗时期州县分曹置案改革是宋代回归盛唐地方行政典制的唯一努力,第一次在政治制度方面实现了地方与中央政务六事的对口衔接,是明清地方政务分为六事的制度渊薮。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淮南地区盐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区。北宋时期海盐生产技术进步,淮盐产量提高,盐利丰厚,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缓解中央财政危机,不得不对淮南盐法进行变革。北宋淮南盐业政策从官卖禁榷向钞引盐制转变的过程中,淮南盐事归属几经变换,由转运司主掌到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兼理,再到提举茶盐司掌管,淮盐盐利也由地方“经费”逐渐变成了朝廷财赋,充分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