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书写的:从论说方式看《孟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孟子》以“对话”为其基本的论说方式,却非单纯对日常对话的辑录,而是一部以对话形式展开的理论著述,带有浓烈的书写说理性色彩。这种论说方式,可以“书写的说理性对话”概括。要理解这一定位,需从“对话”与“书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就“对话”而言,是指对话的发生有其真实性基础。《孟子》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对话发生时的原初语境,包括孟子游说或论辩场景的记事性、其对话人物的身份形象、基于说服目的的策略性修辞等等。其论说效果是实践性的。就“书写”而言,《孟子》中的对话,论点论据一应俱全,说理则层层推进,逻辑条理清楚,首尾呼应,有较为完整严密的论证结构。这些对话没有丧失口头交谈的原始沟通性,又表现出强烈的书写色彩。其论说意义主要是理论性的,即孟子在对话论辩中发展出以性善论与王道论为核心,彼此又相互支援的儒家义理系统,实现了儒家思想的初步理论化。《孟子》“书写的对话”的论说方式,不只关涉伦理政治生活的话语实践,更在于说理所导向的学理建构上。

  • 从《怎么办》到《地下室手记》 —— 理论中的“跨文本”与语言修辞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阐释话语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确证。但是,作为阐释话语的对话理论对语言符号社会性价值的强调易造成其与小说独立审美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小说文本中语言符号的社会和历史声音,不仅受到语言修辞的干扰,以致于作者无法将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彻底地灌注到小说的修辞体系之中,而且在小说修辞的涂抹和修饰下,作者原有的社会价值立场甚至发生了形变和意义增殖。

  •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的话语角色分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整个师生交流中不同个体所承担的角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介绍了说话者在互动过程中所承担的不同的角色,并从说话者对于说话内容中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分析学生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课堂对话。通过课堂互动片段,研究发现,当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基本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09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型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情境、精选时政案例设疑与启发深度审辩对话等策略来进行。

  • 从人机到人机交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机对话是人机交往的技术和思想基础。文章试图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学习与生产出发,考察人机对话和机器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首先,文章回顾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从行为机制、生成目的等方面指出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异同。其次,文章进一步从语言的复制和生产的角度,指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机对话实质上是语言的智能工业化生产。文章还试图通过考察人机对话中的重复与反驳来修正图灵测试。此外,人机对话中,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他者”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语言批判理论还可以审视机器语言的灵晕和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人机对话体现了知识的加速生产,以及机器语言可能会产生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从人机对话走向人机交往,从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机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不跌入新的主奴关系中。

  •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性与互文性概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 共识与歧路:文史分合之于百年中国文学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文史分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而复杂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意识的关系,甚至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之于中国的意义。文史不分,文学研究便常常借助史学的视野和方法,是为文史互证、文史对话;文史有分,文学家亦在自我彰显,在文化的同构中破茧而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观念才可能更新和发展。在文史对话已成共识的今天,文学与史学的选择依然各有差异,即便是文学“历史化”的解读,也还是取向不同。文学研究需要我们透过叙写的历史现象挖掘出时代与人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文与史作为内在于中国文化系统的结构性机制,它们的分与合可以为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深层的支撑和资源。对文史分合的反思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和发展。

  • 从重庆到巴黎,一次新水墨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当代新水墨与中国元素相关联,无论在形式、主题还是媒材上都有着不可或分的联系,而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置入更为宽广的当代意义后,它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身份的一种表征。“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展览从本土出发,“走出去”与世界进行了一次以新水墨为题的对话。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的传播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对话,人机对话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不仅是一个交流合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传播秩序稳定与否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人机对话主要存在因“语言区隔”导致的人机“交流的无奈”、交往的工具理性化、话语失范与污染引发的语言攻击、机器沉迷引发的社会越轨行为、隐私侵犯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等传播伦理风险问题。 可采取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建立适恰的人机对话传播伦理规范、采取措施将机器“道德化”、制定规范人机对话传播风险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行应对。 

  •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义上,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并不局限于语言、哲学、制度等理性层面的活动,也是富有生活性、情境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感官叙事活动,其融汇丰富的历史内涵、情感意象、道德生活,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共享,形成文明在地化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 数字化文学批评的“话体”特质及其反思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话体”特质指支撑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不断发展裂变的文体特性,它以开放性为核心表征,主要经由文本结构和批评内容两个层面得以显现。在数字化文学批评中,“话体”特质得到了拓展:首先,批评主体的群属身份进一步多元化,话体批评作者多为士人群体,他们通过辑录前人言论阐扬自己的批评观念,使得批评文本带有“多重主体性”,而数字化批评作者群已扩大至普通网民,同一文本空间往往并置着多重声音,因而带有“共生主体性”;其次,话体批评中潜在的“对话”意识在数字化批评中衍化成了一种切实影响文学批评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最后,数字化批评中,批评话语的碎片化、文学性特征较之话体批评更为突出,且可以不断实现话语增殖。话体批评所张扬的“话体”特质,启发人们立足数字化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探索碎片化批评话语的价值,反思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变革。

  • 同游于艺:作为再生与新生的教育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技能或方法,它实现了“智”与“美”的再生与新生。对话式教学法是一种中外共通的教育传统,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培养能够慎思明辨、知己达人的人才。本文探讨了教学的艺术性质及其在教育对话中的作用,展示了教学如何超越传统定义,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审美的艺术。通过对比东西方经典中的教育对话案例,本文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对话如何展现出多样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师生在对寻“径”与询“境”的教学对答中展开引人入胜的精神探险。本文还分析了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和改变传统的对话式教学。本文倡导理解和欣赏人类对话的丰富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珍视这些对话艺术对于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本文主张在教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教育作为艺术的持续复兴和更新。

  • 从有界存在到关系性:高校图书馆教育变革的新路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从情感交流隐而不彰、馆员“师者”身份的隐喻、“主体间-知识域”的区隔三个方面对图书馆教育的关系性拘囿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关系性对话,包括:欣赏型育人之理、适性育人之道、诗性育人之思。并进一步提出“馆-生”关系:图书馆教育变革的通道,即“馆-生”共建的教育组织、“馆-生”共舞的对话格局、“馆-生”共创的育人理念,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教育变革提供有益参考。

  • 公共理性的普遍性何以可能: 问题导向的时代方案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当今世界的交往关系正面临两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挑战着传统公共领域普遍交往的模式。 第二,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亟待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解决。 在此过程中,新型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在更大范围上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客观上使公共理性的普遍性论证及其实践方案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 要廓清这一问题,应当深入公共理性的概念内涵,以对话伦理的反思与重构为目标,针对数字化的政治公共领域发展现状,提出一种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理性。

  • 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的时空择优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是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话语传播的重要方式,优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是提升对话效能的关键之举。从对话理念看,以“历史—现实—未来”纵深贯通的对话时间搭建为时间意涵,以“地理—社会—文化”多维意义的对话空间构建为空间意涵,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提供了“时空一体化”的理论支撑。从对话生产看,当前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既有“谋时顺势”的时空优势,但也存在时空权势失衡、文化认知域差、平台机制缺位、话语政治属性、话语差序格局等导致的时空困境。为了保障中共党史党建学国际对话的效度和广度,在时间择优方面,应把握对话时间点,把控对话时间权,化解对话时间差;在空间择优方面,应加强对话平台建设,拓展对话文化空间,完善持续对话机制,最终形成时空统一的“趣时以和”的时空择优指向。

  • 试论读者意识的四重意蕴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写作是主体间行为,但因读者虚位,便要求作者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写作的核心能力,不仅涉及语境、修辞与表达技巧,更与作者思维和作品意义建构密切相关,它包括深层意义建构和表层形式建构两个维度,四层意蕴:第一层意蕴“场中有读者”,要求建构同质中的异质交流场,形成交流动能;第二层意蕴“思中有读者”,要求主动与虚拟的读者进行潜对话,与读者共同建构意义并引导读者进行意义建构;第三层意蕴“境中有读者”,要求关注真实语境与现实读者,与具体的读者形成真对话;第四层意蕴“文中有读者”,强调读者意识是写作技巧的根本动力,要求作者合理调用技巧,为读者提供各种阅读便利,与读者巧妙对话。

  • 全球文明倡议:跨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世界文明发展史证明,融通并进始终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旋律,人类文明完全可以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碰撞相融、和谐共生,文明的进步发展需要在跨文化对话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更新。跨文化对话也是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其不仅是各民族文化和传统共存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最佳选择,然而其中也存在重重困境。本文试图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主题提出破解跨文化对话困境的可能之方。本文首先在全球文明倡议内蕴的多元视域下充分挖掘跨文化对话的堵点所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顽疾、“普世价值”的思想藩篱、西化主义下的自我遮蔽及单边主义的逆势而归。其次阐释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是跨文化对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价值原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不同文明自身的发展提供总的原则与指导方针;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人类文明指明发展方向,描绘进步路径。最后以四个共同倡导的新理念来一一回应跨文化对话的种种困境:坚持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原则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打破对话失衡困境;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知,破解对话失灵困境;坚持通过传承和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解对话失语困境;坚持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打破对话失效困境。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能够促进文明在多极化发展中坚持平等相待,在共同价值弘扬中坚持文明互鉴,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中坚持全面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坚持和谐共生,最终推动各文明在多元互补共塑中共同成就一个全人类所期待的多元的对话世界。

  • 鲁迅革命文艺运动观考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鲁迅针对创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对话场域与对话架构提出与“革命文学派”不同的思路,分属于国际共产主义文艺运动中两种相互纠葛的对话传统。鲁迅充分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勃兴的必然性,并深刻总结及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等关于对话架构创建和对话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以及遭遇到的普遍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认可以思想斗争为核心的对话行为的前提下,探究如何为新兴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创建良好对话场域、理想对话架构及对话伦理规则等。鲁迅的思想成果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文艺家依据20世纪20年代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更为全面客观地思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未来发展路径,并成为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 论王船山“人性史哲学”及其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 论王船山“人性史哲学”及其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