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转型,大众对图书馆产生了整体的主观感知与评价,形成了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印象,即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主流媒体是塑造图书馆形象的重要媒介。为总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果,研究图书馆形象的阶段性特征与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对图书馆形象概念的解构,选取《人民日报》自1949年以来报道的新闻标题形成语料库,采用编码、关键词提取、构建词云等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文本分析,获得主流媒体对于图书馆形象报道的关注程度、类型倾向、地区偏好,概括图书馆形象的情感基调、议题分布、阶段特征,归纳出图书馆整体呈现的机构形象、工具形象、服务形象、符号形象。提出加强空间形象建设、转变市场竞争思维、推动布局平衡、建设专业宣传推广部门等建议,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中小学管理》253位封面校长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从中探讨校长职业形象的内涵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校长职业形象可以具体细化为外表形象、人格形象、领导形象、实践形象和隐喻形象五个维度。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校长的整体职业形象在保持创新和坚守的内核基础上更加趋于多元和立体,有力支撑了学校治理话语体系的建设。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现实形象IP和虚拟形象IP在品牌建设中有明显不同。现实形象IP强调真实性,通过实际存在和感官体验传递品牌信息,通过代言人、赞助等方式传播。虚拟形象IP则借助数字技术和虚拟环境,注重创意和互动性,通过游戏、社交媒体等与用户互动。现实形象IP稳定可靠,适合建立长期品牌形象;虚拟形象IP更吸引年轻消费者,具有创新性。调查显示,虚拟人物代言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品牌形象在虚拟代言和消费者购买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8-23
摘要:“形象”是一个视觉用语,指人们描绘或记录视觉感知的产物,人们却在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例如,图像解释学、象征论、位相学)的意味上使用该词。“形象”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变史:从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 “模仿”、“譬喻”等观念是文艺批评的主流词汇,而“形象”本身只是隐含的观念。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和黑格尔进而把作为诗学、美学的理想观念,甚至是文学艺术中无所不包的精神存在。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了形象的观念。20世纪理论家从原本的、引申的、比喻的意义上分析了形象的本质,尤其是对精神形象、词语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信任,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从理论基础、建构方法和传播实践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具体来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在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深化与世界的交流融通;形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凝练具有舆论引导力的权威叙事品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不能简单将国际受众视为一个整体,而应根据受众特征采取分众化与差异化策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来建立一个初期形象,这个形象将会以非常直接的形式影响到游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到目的地的营销方式与发展策略。本文研究目的地为古镇,共采集携程旅游网和去哪儿旅游网共1367条点评,利用ROST CM6.0软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了佛堂古镇的旅游形象。结果发现:(1)在201条高频词汇中,占最前25%比重的高频词汇向人们展示了旅客对于佛堂古镇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古镇文化上。(2)在关于旅游形象属性的主类目中,触及旅游景观的高频特征词位居前列。(3)游客积极和中级的正向情绪词汇在统计中高达69%,消极的负面情绪词汇仅占31%。将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进行对比,同时存在匹配与不匹配的形象,应巩固相匹配的形象,完善不匹配的形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位于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形象表现和形象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并号召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倾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缘于历史、现实以及个人的原因,科学勾勒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个人—国家和民族—世界国际”的三维形象,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个人形象、“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弄潮儿”的国家和民族形象以及“增进国家间和平友好薪火相传的生力军和传承者”的世界国际形象。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的成功建构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体,呈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前进航向;以及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媒介,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修养。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提出视觉文化研究起源于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形式主义理论注重探究视觉感官,各种形式是创作者和观者的身体的显现。这预示了当下对身体问题的重视。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视觉性以及观看方式都源于形式主义艺术史。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中也涉及了视觉素养、形象的力量、形象的生命等问题。总之形式主义艺术史才是视觉文化研究的祖先。污名化的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应该被重新认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人在诗序中记载了社会各阶层女子的突出事迹,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敢于搏杀、勇于抗暴的女性;其二,能诗善文、才艺出众的女性;其三,恪守礼教、以死明志的女性;其四,辛劳持家、教子有方的女性。元人诗序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知元代社会,更准确地把握元代女性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风貌,乃至更全面地了解元代文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 “象”的本体论地位难以界定,原因在于“象”具有“再现”和“在场”两方面的特征,这就是“象” 的“居间性”或“双重性”。当代图像研究和艺术本体论研究都触及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这种“居 间性”或“双重性”在西方哲学的二分本体论框架中难以得到解释,但在中国哲学的三分本体论框架中对它 的解释却不困难。通过与“形”“影”“纹”“言”等相邻概念的对照辨析,可以进一步确定“象”的本体论特征, 显示“象”在对艺术的言说和理解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纪录片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研究函待突破简单的案例研究向历史深度拓展,对中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可爱”中国形象从对立向对话的转化,“可信”中国形象从缺失到凸显,“可敬”中国形象从神秘到接近的过程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程度上丰富着纪录片中国形象的内涵。纪录片“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历史演进为观察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历史维度,为当下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提供实践指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聊斋志异》到民间厘曲创作,蒲松龄笔下女性形象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被欣赏与知己”的位置,转向了家庭场域中的“实用”教化位置,这缘于蒲松龄晚年文艺创作思维的转型,以及俚曲欣赏对象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深入解读,可以窥探清代乡村女性的生活图景,以及她们与伦理道德、社会风俗之间的微妙互动。《聊斋曲》中的女性书写呈现出向传统道德体系妥协的倾向,其对贤良孝妇的符号化塑造,既显现出儒家伦理的强势回归,又在性别秩序与人性诉求的张力中,暴露出蒲松龄女性观的双重性。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并将其提升到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话语权的高度。考古学在塑造国家形象、实证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考古学的兴起,适应了寻找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迫切需求。考古学的优势,是通过实证性的成果重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为“古史重建”、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坚实的支撑。进入新时代,考古学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学科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利用与生俱来的学科交叉属性,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新的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学科优势,推动文化外交发展,有必要构建跨部门的文化外交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高度上发出中国声音,立体、全面地塑造崭新的中国形象。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上海地区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秩序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伴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大批电影女明星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一度成为了都市文化中娼妓形象的重要代表,公共舆论对其报道也多持负面态度,情色成为了电影女明星的重要标签。然而随着近代上海社会士绅阶层的衰落与都市工商业中产阶层的崛起,电影女明星也成为了引领上海时尚与社交的重要人物。部分电影女明星依靠着自己的影迷,推动了时尚商品的消费,在表演艺术上也逐步得到了认可,使得其公共形象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正向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明政府加强对辽东的重视与治理,越来越多的文人来到地处北疆的辽东,创作了许多书写辽东地理形象的纪行诗。在历史与传统书写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在数量和内容上超越前代,记录了山川地貌、社会现实、风物人情等诸多方面,打破传统片面的地理认知,呈现历史,传播文化,为研究明代辽东文学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由于大礼议、政治文化、道德史观等综合因素,现存史料中关于明武宗的记载存在大量曲笔。这些曲笔塑造了一个“荒唐怪诞”“荒废朝政”“以兵为戏”的昏君形象。通过各类文献中直书与曲笔的矛盾,考察这些历史形象遮蔽的事实,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与正德年间的政治史、军事史和边疆史,同时,探究这些历史形象得以形成的历史细节,可以丰富对明代政治文化史的认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热衷于揭露和反思中国环境问题,作家通过文字、图像建构中国生态形象,进而深刻影响并建构了读者对中国生态问题的认知。学术界以往多注重分析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文字如何叙述、形塑中国生态问题,却忽略了其中的封面、插图对生态问题的直观反映和想象。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建构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社会发展构成的威胁,反思中国在工业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原因;其二,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世界秩序中,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视觉呈现,探究中国与西方生态问题的共通性;其三,书写中国生态保护、改造的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不断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内容提要:1949-1966年的诗歌广告从诗歌价值指向、诗风、诗情、诗语和诗体等维度,修复与重构了"新的人民的诗歌"唯一"正统"与"合法"的形象,别样的形象元素彰昭了"当代"诗歌的新面相与新气象。不过,"当代"诗歌广告文本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编码方式模式化、意识形态话语操控和难以祛除的文本"匠气"等问题,"当代"诗歌形象的构筑在特定的向度中艰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