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洋政府1913年年底颁行的国地税划分方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分权型财政体制。国地分税制推行中呈现一些显著特点:地方先行,倒逼中央;先设国税机构,分税制法律随后;先行开征国税新税目;田赋成为国地税争夺焦点。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首先与分税制成为当时社会主流选择密不可分,江苏省适逢其会,得以首开先河;再者,中央严重财政危机,急需增加收入,先建国税机构与开征新税,是必然之选择;而中国近代新式经济不发达,无法成为稳定税源,田赋收入多而稳定,自然成为国地双方争夺焦点。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系统综述我国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成因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抗灾存在的问题、措施和机制。文献的共性结论发现:近几年气象灾害成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生物灾害呈加重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气象和生物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客观气象因素和主观的人为因素,及二者交互作用;政府和农户应对农业灾害的能力在进一步提高;目前应对农业灾害的措施和机制主要包括构建减灾防灾的体系、建立应急应对管理制度、探索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等。最后提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目的/意义]AIGC时代虚假信息对数据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探讨AIGC时代虚假信息成因及规避策略对保障数据安全、发挥AIGC的数据价值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定性分析、多层次分析方法,对AIGC时代虚假信息的生成特征进行剖析,揭示AIGC时代虚假信息的生成危害,进一步构建AIGC时代虚假信息致因模型与规避策略体系并进行解析。[结果/结论]AIGC时代虚假信息成因包含AIGC主体、AIGC技术、AIGC环境三个层面的诸多因素,基于此提出针对不同层面的规避策略,以降低虚假信息的生成危害,提升数据安全与可靠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厘清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特征表现与成因要素,有助于准确把握算法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偏好,为改进和优化算法技术和算法服务提供必要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对26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原始文本数据,借鉴质性研究范式围绕着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特征表现、成因要素以及产生后果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理论模型分析框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具体表现为算法抱怨、算法中止和算法逃避3种具体形态,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发现个人因素、算法技术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诱发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提炼出“个人-算法-社会环境”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成因要素分析框架。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侵入铁路线路与阻挡列车开行是铁路客运站常见的行人侵限行为,对铁路运输安全和公共秩序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分析湖南、广东、海南三省5 年间的相关案例,提取出该类越轨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并从动机的形成过程和实施行为的即时环境两个角度剖析侵限行为的成因。研究发现,侵限者越轨行为的形成主要受到法律规制不完善、个体认知不足以及消极情绪失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更可能在即时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秩序和防控漏洞时实施侵限行为。因此,在防控对策上,应从削弱越轨倾向滋生和阻断即时环境中的促动因素两条主线出发制定举措,以实现有效防控。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市场化程度对腐败类型有显著影响,市场经济的崛起加强了官员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互动,为受贿、行贿等行为提供了更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类型经历了从自体型腐败向交易型腐败的结构性转变,对行贿犯罪的惩处也呈现从“严打”到“严而不厉”的政策变化。本文对中国1995—2022年行贿犯罪的227份刑事一审裁判文书进行编码,并建立典型案例库,结合访谈资料,从行贿犯罪的主体、对象、量刑等方面构建了近30年中国行贿犯罪的基本情况和整体性特征。同时,结合俘获理论进一步探讨了行贿犯罪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显著的差异性特征。研究认为,1995一2003年,由于法治体系尚未完善,执法也相对不严苛,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滋生了行贿犯罪。2004一2012年,中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更多商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促使官员和企业更积极地采取行贿手段来保持他们的地位和利益。2013一2022年,党和国家开展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反腐败规范体系建设加大腐败治理力度,减少了行贿的机会。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网络作为开放性的交往平台,给人们的信息生产、供给、获取和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汇合成社会舆论。如何在这一开放的空间实现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不仅是国家网络治理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们实现健康文明交往的内在需要。社会成员在意见表达中形成的舆论正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基础在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平衡、稳定,在于主体意志品质的自觉、自制,在于社会法治和道德生活的有序、和谐,在于文化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引领。舆论正能量通常体现平衡、开放、多维的认知特点,在社会情绪反应上呈现稳定性、节制性和持久性,因而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能够产生积极的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引作用。舆论正能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正向的、积极的知行调节功能,表现在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促进社会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增强民族团结奋进的自信力量、加快国家现代文明的建设步伐四个层面。分析网络舆论正能量的生成因子,把握其内容特质及其聚合形态,能够为网络主流舆论的塑造提供科学理据和引导依据,不断提高网民传播素养和网络文明程度。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在共为的信息交往生态,舆论引导应建立在促进构建网络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上,着眼文化共知与责任共担,着手理性共商与关爱共情,着重事实共见与价值共建,着力自律共治与生态共享,不断完善引导机制,形成激发舆论正能量的策略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发疯文学”是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情绪书写和社会表达的网络语言表现范式,呈现出语言碎片的无序拼贴、文化符码的批量编织、情绪表达的自我放逐等现实样态,备受青年群体青睐。但同时引发了深度思维的消解,个性自由的消融以及与主导价值观抵悟等症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疯文学”的生成既是缓解焦虑的主动选择,也是群体心理的隐性驱动,更是资本逻辑的催化推动。对此,须从加强价值主导性内容教育,回应青年的价值诉求;完善就业社会保障支持系统,回应青年的利益诉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功能,回应青年的心理诉求;匡正资本和媒介价值导向,回应青年的成长诉求等四个维度有序推进,妥善化解“发疯文学”持续演化给青年成长成才带来的现实隐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新闻春秋》
摘要:数字新闻时间加速韵律推动新闻业经历着全面变革。在此背景下,新闻加速成为显性议题。在我国新闻加速相关研究中,对加速成因的分析相对薄弱片面,即过于聚焦速度形成的技术要素,相应忽视了其他驱动新闻加速的成因。对此,本文在梳理关于技术驱动加速的研究基础之上,拓展出“速度底色”与“关系网”两条成因分析新进路。“速度底色”强调速度贯穿在人类信息发展史中,加速是新闻时间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系网”全面讨论了新闻加速形成背后的社会互动关系。两条拓展进路不仅有助于突破现存新闻加速成因分析中的技术物质性窠臼,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客观全面地视角理解新闻加速的成因、现象及影响。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位运行,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现有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的研究大多应用思辨方法,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进行质性研究,能够较为客观地建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分析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 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范畴和概念的权重,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中的关键要素,从而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的质性 +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防、管、治、建、宣”综合治理成效,合理调整政策导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探寻区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来源与成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0—2022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借助Daugm基尼系数和QAP分析揭示区域差异的来源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存在“双高”“高低”“低高”和“双低”四种类型;融合发展的区域总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地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地市场环境的空间非均衡配置是导致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以上结论为探索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策略、构建协同提升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