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与联共(布)、共产国际之间 的政治互动深刻塑造了中共的战略选择与政权建设,从中孕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指导、政权建设等思想。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提供军事顾问、意识形态指导、物资援助等方式,帮助中共巩固边区并拓展敌后根据地,但其对国民政府的战略依赖导致援助具有隐蔽性与波动性,援共规模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调整,尤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大幅缩减中共则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灵活利用苏联资源,通过整风运动淡化共产国际影响,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如皖南事变等事件中借助苏联施压国民政府,却拒绝其妥协要求,凸显策略自主性。这种政治互动助推了中共政权的制度化与国际合法性总体而言,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中苏互动体现了中共在民族战争与意识形态博弈中平衡“独立”与“合作”的实践,为其对外政策奠定历史基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强化税政管理,调适直接税制体系,拓展直接税源,加大稽征力度,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云南省财税领域的介入。但从央地关系与征纳关系的视角分析,稽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阻力与困境。就战时云南直接税收结构来看,各税目收入变化很大,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在稽征成效上,既取得税收收益逐年递增的成绩,但也存在征收数与纳库数之间留有缺口、税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脆弱性、税收汲取能力下降以及征管体制缺失、绩效低下等负面问题。战时作为“央税”属性的直接税制介入云南地方社会后,解构了战前“相对独立”的云南地方税收格局,展现直接税收与政治社会场域互动的丰富图景;也隐藏着特殊战时背景下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势力的又一轮博弈;还反映出征、纳主体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并在税收社会土壤的制约下,对征税的不同认知与执行策略。这为观察战时国民政府边疆地区的财税治理样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发内债不仅包括公开发行的货币内债和实物内债,还包括大量未公开发行的国库证。在战时内债运行中,国民政府利用内债向国家银行抵押借款,是内债增加法币供应量的主要方式,也是引起或恶化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国民政府修改法币发行准备制度,使法币发行不受限制,则是国民政府抵押内债弥补财政赤字进而推动通胀的形成方式。对国民政府抵押内债可能推动的通胀率进行量化分析,可知因国家银行存款存在抵消作用,国民政府抵押内债的数额并不会造成等量法币的发行,因抵押内债推动的通胀率亦不会全部转化为现实的通胀率。国民政府一再违背内债“吸收游资、回笼法币”的本意,进而使其成为助长通胀的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胀政策的实施。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抗日救国教育、报刊媒体、节日纪念等社会动员方式,唤醒儿童抗战意识,使儿童不仅仅是直面国破家亡等现实苦难的“小国民”“小难民”,更成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小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儿童以多种形式响应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他们在战火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增强了国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全民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抗战时期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徐悲鸿在重庆筹建的一所新型美术研究机构。本文从该机构研究员的构成结构入手,通过对其学缘结构、创作结构、活动结构三方面分析,探究了中国美术学缘在人员聘用方面的学术考量,分析该机构的研究员在学脉和美术观上与徐悲鸿的内在联系,从而考察了建立该机构的初衷和学术选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在推进根据地读报下乡之余,也面临如何使乡下读报的政治功能与根据地群众生产生活、阅读习惯、情感价值的融合问题。鉴于彼时群众读报能力不足,读报主动性、自觉性缺乏,且对下乡读报意义的体会颇为浅显,党中央着力改造读报下乡工作,使之有效嵌入根据地乡村社会,涵养根据地群众对读报下乡意义的体悟,有效填补政治文件、法律政令的刚性与根据地群众对其柔性意义理解的间隙。本文从根据地群众对读报下乡意义理解的困境入手,考察中共对根据地读报下乡与乡下读报的改造和意义赋予,以及乡下读报意义的生成,以期揭示读报下乡与中共政治动员、政治认同、政治互动的意义勾连。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抗战时期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徐悲鸿在重庆筹建的一所新型美术研究机构。本文从该机构研究员的构成结构入手,通过对其学缘结构、创作结构、活动结构三方面分析,探究了中国美术学缘在人员聘用方面的学术考量,分析该机构的研究员在学脉和美术观上与徐悲鸿的内在联系,从而考察了建立该机构的初衷和学术选择。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山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前,山西传统民歌的政治教化功能已逐步弱化甚至缺失,娱乐功能庸俗化现象仍较严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开辟山西抗日根据地之初即注意到民歌在宣传政策、动员民众、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并通过“旧调填新词”实现山西民歌的简易再创作。随着战争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大批音乐干部和音乐人才从延安和全国各地的到来,山西抗日根据地的音乐组织愈加完善,音乐教育更加普及,音乐创作进一步专业化。然而,直到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山西的民歌创作一直摇摆于“大众”与“专业”两种创作方向之间,充满了两难与曲折,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机遇。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澳门与内地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持续性情感,长久以来经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随着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澳门的逐渐传播与接受,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也经历了从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向基于中华民族认同的现代国家意识的转变。抗战时期,“毁家纤国”成为澳门华人理所担当之责,澳门民众通过“话语-行为”机制来表达自身的家国情怀。由于澳葡当局执行“中立”政策,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在内容和载体上,不得不因应澳葡当局的政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适。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通过对模范妇女的报道展示了边区妇女生产、工作、生活的多重面向,塑造了适合战争与革命需要的新妇女形象。以《晋察冀日报》为载体的模范妇女具有去性别化、社会化、革命化的特点。报纸对模范妇女的宣传冲击了晋察冀边区传统的妇女形象,为妇女参加抗战救国奠定了基础。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展八路军、支持抗日,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军人干部都拥有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实现从战斗到生产的身份转型,并在设计和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环境下,由于生产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匮乏,八路军的设计者们不得不尽量挖掘现有生产材料的潜力,做到“一物多用”和“物尽其用”。尤其是一些金属材料的不足,导致八路军设计者使用“另物替换”的材料置换方式,创造出各种颇具创造力的“土产品”。虽然这些土法上马的设计方式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但是却非常因地制宜地满足了困难时期边区的基本物质需求。本文认为,陕甘宁边区匮乏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八路军设计活动中的创造力,并推动了设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这种带有“绿色设计”特征的设计方法在今天并不过时。这种自下而上发生的设计创造,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八路军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自下而上发生的集体性创造不仅体现了设计中的“适合性法则”,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共部队的创造性设计传统。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1937年8月4日,浙江省文澜阁《四库全书》装箱起运,开始书写它历时近九载的西迁故事。故事中不仅有如竺可桢、陈训慈、夏定域等爱国知识分子“文军护书”的生动情节,还有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共护国宝的广阔画面。但这一事实因在当时是秘密进行,使其被历史湮没了数十年之久,直至2015年才被人们广泛知晓,而还原这一故事的是一份份泛黄的老档案。本文从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档案的产生、类别、馆藏和利用情况几方面对该批档案文献进行梳理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全国有近30万移难民迁移至此。如何做好安置工作,使广大移难民安心扎根边区,开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从而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成为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安置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安置政策对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得出宝贵经验和现实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摘要]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多重叠加、互相交织、高度关联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控等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统揽各方,整体谋划,有序着力,把与两大矛盾有关的各种因素放到对立统一、相融相通、动态转化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一系列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主要有外敌当前,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但并不取消阶级矛盾,而是把阶级矛盾放到适当的位置,处理阶级矛盾时不能妨碍民族抗战的需要,处理民族矛盾时要照顾到中华民族底下各阶级间的利益关系,目的是集中全民族所有抗日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这些理论认识指导了复杂的抗战实践,推动了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