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党内日益突出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陈云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上升到“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对全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实践层面,陈云从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党规党法、狠抓贪腐行为、从严治吏等方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展开积极探索,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筑牢了政治保障,为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历史镜鉴与理论滋养,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邓小平关于文化现代化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后复杂的文化环境、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以及邓小平对文化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而渐成体系,可以从发展目标与原则、方向与动力、方法与路径三方面理解邓小平关于文化现代化的思想的内容架构,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思想在思想文化、教育事业、现代化改革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成效,从而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关键事件。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发表第一次谈话之后,中央决策层迅速响应,开始初步的传达与贯彻。此后,随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陆续发表谈话,中央决策层态度更加鲜明,持续通过重大会议、场合进行传达贯彻。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频繁互动,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共识,出台各项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落实南方谈话精神。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揭开新的篇章。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关键事件。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发表第一次谈话之后,中央决策层迅速响应,开始初步的传达与贯彻。此后,随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陆续发表谈话,中央决策层态度更加鲜明,持续通过重大会议、场合进行传达贯彻。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频繁互动,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共识,出台各项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落实南方谈话精神。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揭开新的篇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包含了“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以及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论断,是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改革认识论、改革方向论、改革价值论、改革目标论、改革动力论、改革布局论和改革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改革思想,是我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从自治迈向共治的变迁,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基本建立,具体表现在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较大进步、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及协同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乡村治理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并根据时代背景、治理目标、治理机制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转型探索、快速建设、提质增效3个阶段。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四条基本经验:一是确保党的领导地位是重要基石,二是维护村民根本利益是必要前提,三是多元主体协同是主要治理模式,四是完善治理体系是内生动力。这些经过积累和实践的经验,对于未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27
摘要:“先立后破”是解决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辩证法。破与立反映了事物变化的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先立后破”体现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守正创新的政治智慧,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其内在哲理,活学活用,付诸实践,在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中,推动各项工作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2024年是中国经济触底企稳之年。在经历了2020一2022年三年疫情冲击和2023年恢复性增长后,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深处呈现“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激烈碰撞的局势,面临与以往时期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使得中国经济在总量与结构、宏观与微观层面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实现了预期发展目标,但面临的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持续增多;第三季度末,中国调整宏观政策定位,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有效扭转了中国经济逐季下行的态势,呈现八大触底企稳迹象。随着各项指标改善,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触底反弹,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并以更好的姿态迈向2025年。2025年是中国经济筑底回升之年。与2024年不同,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四大新机遇。同时,2025年也是多重力量交织下的结构调整年,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下行风险。在上述定性判断基础上,本报告对2024一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情景预测,建议将本轮宏观调控进行到底、将符合政策一致性评估的改革举措尽快推出,并提出了七方面具体举措。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历史与改革开放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内容。前者是民众对改革开放记忆客观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对改革开放集体记忆意义的建构。对于青年教育而言,学习前者,旨在更好更深刻理解后者。为使青年更好地从历史中认识精神,在话语供给方面设置共同议题、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制造同意、形成话语间的融合等是有效之举。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股份制改革研究历经坎坷,我作为研究者之一深有体会。在围绕着能不能、要不要以及怎样搞股份制的问题,先后经历了数场大讨论,最终改革派取得了艰难性地胜利。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股份制改革研究的历程,汲取经验教训,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施政纲领文件,是分析我国政府主观认识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文本。用文本分析法分析1978年至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及相关词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演化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改革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发展。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大到政治体制、社会等领域;改革是一个多维治理范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和深化,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持续推动改革的坚定承诺和不断探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与领导核心辩证统一的“核心意识”事实上贯穿了整个中共党史,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却被严重扭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期间,批判个人崇拜,使“核心意识”的发展重回正确轨道;强调依靠民主法制规范民主集中制,使“核心意识”的发展有了根本组织原则的保证;重视政治体制改革,使“核心意识”的发展有了相应的领导体制条件;建树第三代领导核心,使“核心意识”的发展与领导核心建设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些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历史贡献是新时代能够正式提出并正确强化“核心意识”的重要基础。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设置改革开放史研究二级学科,既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又深化改革开放历史与理论研究。当前改革开放史研究总体处于看似热闹但又快速消遁、看似深耕但又无力坚守的状态。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维度着力: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维度;同质性和异质性事物的对比分析维度;变化与不变交织的辩证统一维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系统集成维度。改革开放史研究现状的改进不仅需要学人的努力,更依赖环境和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党校、军校、社科院理当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置为契机,在改革开放史领域细化研究主题,组建研究队伍,产出优质成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与正确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四者高度统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基础、指导思想、治理机制、社会动力和世界贡献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引资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增长奇迹创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根据关键事件时点,新中国引资历程可划分为引资初试(1949—1977 年)、引资开启(1978—1991 年)、引资热潮(1992—2000 年)、引资加速(2001—2011 年)和引资新程(2012 年至今)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引资在时代背景、政策演化、产业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事实特征。坚强的政治保障、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放的管理体制、适时的战略转折、持续的市场化改革、稳步的法治化建设,是蕴含于新中国75年引资实践的重要经验及其政策意涵。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应积极理性应对国际时局,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基层行政治理机制,提升外资来华动力。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其实践策略显著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集中体现在教育优先的策略调整、教育公平标尺的重塑、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教育普及与受教育权保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质量观等方面。沿着邓小平规划的教育现代化蓝图,国家教育公平策略经历了深刻演变。新时代,习近平的教育公平策略延续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了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公平的基础地位,创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理念,确立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拓展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教育目标,并细化了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的调控手段。未来,中国的教育公平策略应继续强化与教育现代化的互动演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党的坚定领导下,深植中国本土实际,不断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为指引的教育改革创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开放都能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有赖于一个有效政府的存在。历史的、跨国的和当代的研究都表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开放) 比较顺利、现代经济增长出现比较早的国家都是国家能力增强在先,经济发展随后。时间前后揭示了逻辑关联,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除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与举措正确以外,还需要一个有效政府作为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和国家能力的建设与维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两者都不是充分条件。在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时候,对这一点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而言,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非常必要和重要,国家能力比较强,可以为改革开放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可以为改革开放创造比较有利的内外环境,可以比较好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节奏,也才有能力调节改革开放造成的损益分配,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补偿,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防范政治上的风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有思想解放作行动先导,都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涵养中国人的价值情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沧桑跋涉中形成的承载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体意识,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更好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起到了重要历史关头一锤定音的作用,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又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方谈话”的要义在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精辟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解答改革开放中的诸多难题、提出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发展的“台阶论”、精辟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寄予厚望。党的历任领导人高度肯定“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指出“南方谈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知、打开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南方谈话”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马克思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整体考察经济循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深刻揭示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对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的科学认识,践行于探索构建及多次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论述。我们既要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的方法论,也要深入把握经济发展格局历史展演的脉络逻辑;既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也要以辩证思维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系统性探究新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