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中”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明清与朝鲜王朝科举殿策的重要主题,两国通过殿策这一独特书写形式构建了“中”的概念体系。本文深入阐释“中”的思想内涵,从政治理想角度探讨“致中和” 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时务探讨“ 中” 的实践价值。通过对两国殿策之“中”的思想的多维度比较,不仅可发掘两国殿策之“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考察儒家“中”的文化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发展变化规律,而且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儒家优秀文化,为促进其现代转化提供实践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中期至清,女性骈文中出现回归六朝的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对偶在平衡对称之中呈现出回旋往复之气;用典展现出典雅、委婉与含蓄蕴籍之美;藻饰展现出色彩浓丽、纤媚柔弱之态;声韵上展现出和谐柔婉之音乐美。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传统的影响,二是特定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尽管六朝骈文曾因为有华而不实的弊端而受到后世的批评,但是其对文学形式美的贡献是主要的,是六朝文学的代表、骈体文的典型范式,所以明清女性骈文回归六朝的倾向是应该肯定的。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已数字化的电子文件档案通过“数转模”技术进行再次转换,生 成以胶片为存储介质的缩微胶片档案。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传统纸质档案和数字化电子文 件档案,还充分发挥缩微胶片作为存储介质在长期保存方面的优势,与数字化电子文件档案利用高 效便捷等优势形成互补,推进档案信息在不同存储介质之间实现真实完整可靠地转换,进而有利于 促进各类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时漳州府城已出现府县级市场网络的初步格局,府城与县级墟市有所沟通。明末清初在贸易的牵引下,府城的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府城近郊的浦头市与附郭县辖区的浦南墟成为连接两级市场的重要节点,推动府城市场网络形成。至清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府城借由石码市镇这一窗口,与厦门港形成贸易往来,市场网络进一步扩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县以下乡村赋役征派的群体,主要以县衙中的户书、粮书等户房书吏以及乡里社会中的里书、册书等差役人员构成,加上各类催征、白役等相关人群,每县平均数量达千余人左右。他们具体承办州县钱粮赋役的征派,虽说任期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多半由家财殷实者甚至员绅担任,随着他们对于税收册籍的掌控,进而实际控制了税收的权力,该群体也逐渐呈现职业化、世袭化趋势。这些盘踞在赋税征收体系之内庞大的中间层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一经济体系的一个独特现象,忽视了中间层的存在,就难以准确判断中国古代赋税之轻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基于碑刻资料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豫西北地区“社”具有基层社会组织的特点,而“会”则是一种基于共同信仰的民间组织。就“社”名和“会”名而言,“社”名多由村名、方位名词、数词构成,“会”名则由主祀神灵构成,“社”名偏于地域性,“会”名偏于信仰性;从职能而言,“社”与“会”在建庙祀神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社”的职能还体现在息讼止戒、安民守业等方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编者手记:访谈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山本英史荣誉教授(兼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和一桥大学佐藤仁史教授共同完成。以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明清赋役史研究动态为主线,围绕国家统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地域社会论等方面展开话题,既有全球史的眼光,也有强烈的时代关怀。山本教授是与岸本美绪、岩井茂树同辈的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在清朝的地方统治和清朝史史料分析方面成就卓著,非常熟悉日本学界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脉络;而佐藤教授则是日本学界中国近世史研究方面的中坚力量,近年在中国近代社会史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作为访问人,深谱中日学者的研究理路,提问精准,话题深刻。访谈立足于对研究方法论的深层反思,全面而准确地回顾了松本善海、西定生、田中正俊、小山正明、重田德、滨岛敦俊、川胜守、森正夫和岸本美绪等学者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关怀,系统地展示了日本学界在社会停滞论、乡绅支配论、地域社会论等方法论探索上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而且,采取访谈这一形式,比普通的学术综述阐述起来更为流畅、平易、清晰,甚至远远超越以往的相关综述之生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山本教授作为亲历者,将很多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加以专门介绍,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发言最终并未成文,这些灵光一现的重要学术观点,为我们理解日本学者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术成果提供了珍贵材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把关人”是指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的传播者。明清通俗小说的诗词传播存在多位“把关人”,他们会对诗词进行筛选,决定着诗词能否进入小说及传播于世。小说作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趋向决定了在通俗小说中引用哪些诗词与创作什么诗词。小说重编者一方面会保留小说的人物诗词及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的诗词,另一方面会对小说中与情节若即若离的诗词,描写人物、景物、场景等程式化的诗词,俚俗的诗词以及体制性韵文,进行删减、替换。在刊刻阶段,书坊主为了降低成本,以及便于大众阅读,他们通常会大量删减通俗小说中与情节不相契合、无趣味的诗词。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把关行为,整体上体现了小说从体制性用诗到情节性用诗的转变,诗词逐渐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成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的通州不仅是漕运码头和仓储重地,也是南来商货的水陆转运码头,入京货物和北销商品在此分流。户部和工部在通州均设有税关,张家湾是其分税口;粮食、纸张、酒、曲、布匹、杂货等是户关转运的主要商货;从牙行、牙税的设置看,张家湾的商货转运量可能大于通州城。晋商在通州和张家湾都设有会馆,布匹、茶叶是其北运的大宗商品,张家口、归化城等是其主要转销地;换言之,通州和张家湾是晋商经营的北疆贸易和中俄恰克图贸易的重要转运码头。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据现今发现的城砖铭文,洪武年间营建南京和中都,江西时设13府69县中有12府66县参与供砖,所制之砖还大量供应本地城市建设,有力推动了江西造砖业的进一步发展。严格的层级责任制保证了江西等地所供城砖的质量,均工夫、粮长、里甲等制度保证了城砖造运人夫的金派。洪武、永乐时营建南京、中都、北京三城,将城砖造运与赋役直接挂钩,可称之赋役砖,此种供砖方式洪武以降至清朝皆有之。永乐以降渐渐形成苏州府、临清州等多个造砖业中心,但江西造砖业历明清两朝皆有一定规模,曾大量供应明显陵建设用砖,本地城市建设、民居建设等用本地砖数量亦多。赋役砖外,江西造砖业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清末民国还出现了新式砖瓦工厂,商品砖在供砖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明清时期江西造砖业的发展轨迹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强大的国家控制能力,也体现着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走向和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针线”一词在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词义,在明清小说中指针线实物和针线技艺,而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针线”是一个形象具体而含义模糊的语汇,主要用于揭示小说的结构技巧,是小说评点中独具生活特色的一类评点术语。通过比较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的意义差异、梳理“针线”的词义变化、研讨“密针线”和“伏线”评点的结构审美,不仅可以彰显中国传统小说批评中的生活美学特色,还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话语体系的一种可行途径和方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朝时期,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开始引入中国,其中番薯由于其独特的高产、易种植等优势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至清朝末年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番薯的引入对明清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17个省份地方志的整理以及对其他史料的搜集,获取我国各省番薯引入时间、种植情况、土地适宜性以及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在控制玉米引入时间、战争、灾害、传染病等 重要协变量基础上,定量研究番薯引入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薯的引入对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番薯对南方人口的增长作用远远大于北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世职知县”是明清时期曲阜一邑所独有的治理模式。此项制度旨在保证孔子后裔不受他姓统辖,以此彰显朝廷尊崇儒学、优待圣裔的美意。但在运作过程中,世职知县与衍圣公、孔氏族人因宗法、公私、权责上的矛盾而冲突不断,以致曲阜治理弊病丛生,使制度饱受争议。为此,朝廷不断更改世职知县的选授标准、选授范围、选授流程和保举人数,其结果是衍圣公保举权不断式微和朝廷掌控力不断增强。世职知县从不断受限到最终废除,折射的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和国家大一统的意图,也反映出孔氏大宗与小宗、族权与政权、地方与中央的权力消长与博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明清时期中央对云贵地区的管理由高层组织逐步深入至基层社会,随着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尤其官员往来的频繁,出现了大量汉文滇黔行纪。经笔者收集整理共计67部,其中明代9部,清代58部。这些行纪的旅行路线以往来直隶与云贵以及江南与云贵间的数量最多,这与当时的政治、 经济格局相一致。随着中央统治的深入,地理认知的拓展等因素,明清滇黔行纪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行纪的作者以官员为主,由于官员选派施行地区回避制,因此大部分是省外至滇黔任职的官员。具体的出行原因以贬谪、为官、监考、处理军务、宣召、办案为数较多,地理考察、寻亲、游览、朝觐、赶考、矿产调查、地质勘察为数较少。明清云贵地区是此前文人、官员较少涉足的新天地,因此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为他们的文学、绘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土壤。明清滇黔行纪, 既有写景叙事的文学佳作,又有大量关于明清滇黔交通、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教育、矿产、地理、气候的珍贵史料。滇黔地区很多旅游景点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开发,由于通行条件所限,驿道沿线的景区分布集中,且相关诗文记录丰富,可谓这些景点的文化富矿。 滇黔行纪保留了景点的历史,积累起景点的人文底蕴,对当今云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随着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转型,作为理学重要修身方式之一的静坐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面对理学静坐的局限及佛、道教的挑战,明末东林学者着手在理学话语体系下建构日常化、规程化、仪式化的儒门静坐法;其二,清初地方儒者通过集体化的运作方式,将静坐改造为一种宣传理学思想及塑造自我认同的公共仪式;其三,在清初礼学复兴的背景下,理学家对静坐进行礼学改造,最终在颜李学派那里形成取代静坐的“习恭”之法。考察明末清初以静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方式,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理学传播与演化的丰富形态,并对已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环境治理不仅是农业开发的首要举措,亦是维护农业健康发展的周期性措施,它与农业发展相始终。自明朝万历年间直至清末,畿辅地区的水利营田事宜争论不休,其焦点仿佛在于是否适宜种稻问题,实质还是要不要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的问题,以致水利与农业亦随之呈兴衰交替之势。研究表明,在明清畿辅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环境治理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劳动资料短缺问题解决的好坏,亦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明代中叶以后,识字教学体系发展出多元结构,在科举启蒙教育之外,生产流传着一种专为登账记簿服务的记账杂字。这类读物通过拣选簿记的常用字,由字词类聚或韵文汇编,既用作集中识字的读本,也可当工具字典查用。记账杂字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登簿记账的难度,为重新认识传统民众的读写能力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证据。基于记账杂字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必要在明清以来的日常生活中定位识字率基准,认识到记账能力在乡民生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由此,立足不同类型的民间文献的读写实践,理解识字的多重意义与功用,进而开启对传统中国民众识字率的微观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大运河是明清时期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时调小曲赖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从《金瓶 梅词话》所写来看,时调小曲多是通过大运河传入清河县的。大运河流经的城市街镇,也一样有各种时调 小曲在流传。明代最流行的时调小曲有《山坡羊》《打枣竿》《挂枝儿》《锁南枝》等;入清以后,《边关调》《黄 鹂调》《西调》《马头调》等应时迭兴,通过大运河传遍南北各地,一些重要城市还出现了专门演唱时调小 曲的“挡子”。明清时调小曲的运河传播,不仅促进了时调小曲的南北交汇、交融与演变,而且为时调小曲 影响其他说唱艺术、戏曲乃至文人仿作等提供了机遇,助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