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长安道”主题,起源于六朝乐府。诗人基于对汉代长安城的回忆与向往,并融入南方都城的影子,创造出亦幻亦真的都城道路景观。其表现方式则呈现出程式化、辞藻化、虚拟化的特点。隋唐复都长安后,“长安道”主题再度兴盛,初盛唐时期一度成为都城文学的重要内容。唐人在“长安道”主题中融入了高亢昂扬的时代风气,以歌咏奇观、点缀盛世的心态,描摹道路景观;并将显身扬名的自我期许融入了道路书写中。“长安道”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从现实中的城市道路,引申出一条充满了政治隐喻的人生之路,链接起故乡与他乡、来处与归处,从时空上形成了完整闭环,丰富并发展了这一主题的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的富艳精工,具备拟作各类公务文字的能力。“拟古”以虚构形式,将史传的依据材料进行了还原,是对史传的逆向性解读,故颇受士子喜爱。明末清初时代风云变幻,“拟古”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时政干预功能和科举改良的进步意义。清代科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场“拟古”已难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乾隆时期以试律取代实用性文体,促使“拟古”淡出了主流文章写作的视野。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明朝的官员选拔途径在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和政治统治的需求中调整和完善,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明朝中前期,官员选拔途径经过了以荐举为主到多途并举,再到以科举为主的演变,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图做到选官用人的公正性。这对维护政治统治和强化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明朝末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选官途径的效率和公正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降低了政府行政效能,更加剧了吏治腐败,也固化了社会等级秩序,阻碍了文化的进步。明代选官途径的演变周期与明王朝治乱兴衰的轨迹高度吻合,表明选官途径对一国政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策问”本为明清科场考试时务和经史的科举文体,然而由于殿试重楷法与乡会试偏重头场的风气,实际泛滥“空策”之风。鸦片战争前后,变革科举以求取真才、挽救时局的取向之一即为革新策问,强调应专试各种实际学问,以及容纳西学。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等人先后主张以各国政治与艺学选拔人才,由此形成“各国政治艺学策”这一新科举文体。随着新章推行,坊间反应积极,编选各类选本,供应试士子揣摩,成为一门火热的生意。就各级科举考试衡文校士的实际情形而言,新科举文体渐冲破中国文章之学的藩蓠,但也因文体之变引发科场风气浇漓的非议。“各国政治艺学策”旨在以中国固有文体容纳西学、西政及西艺,这不仅是清末科举改制艰难进程的一个缩影,而且折射出中西学相遇相融的基本面相。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湛甘泉提出“二业合一”,立足于“随处体认天理”以解“德业”和“举业”的“支离”之弊,其说根基在“二业本一”,而有“拯溺济时”之功。并且,甘泉秉“二业合一”说投身于讲学与书院事业,具体展现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相合,重塑了书院精神;“正风俗”与“得贤才”协同,推进了书院建设。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股发端,这不仅因为晚清的八股文体已萎缩成一种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更因为这种文体以经学信仰为基础。明、清科举是依据“六经治国”思想去设置其考试科目结构的,八股文体处于这个科目结构的核心位置。光绪二十七年禁止八股文体之后,经学信仰依然存在于科举制度中,成为抵抗新学的一股力量,导致改革派“渐废”策略的提出,导致士子在科举与学堂之间产生观望态度,清廷最终只能彻底废科举。晚清的“废科举”具有多层的文化指向,对于晚清启蒙运动来说,废八股是在废弃一种影响极大的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对于晚清救亡运动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不适时用的传统科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一种以“六经治国”理念为根基的人才选拔制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儒林外史》楔子中,王冕谈八股科举与士人“文行 出 处”,包 含 着 作 者 对 于 士 人 立 身 之“体”与科举取士制度之“用”主从关系的深刻认识。在吴敬梓看来,士人以“文行出处”为立身大节,乃主与体;作为取士制度的八股科举,乃从与用。八股取士 与 中 国 士 人 精 神 传 统 相 悖,败 坏 士 人 大节,影响到士人“精神”塑造,造成一代士人迷失沉沦,是导致“一代文 人 有 厄”的 根 源。“文 行 出 处”既是吴敬梓批判八股科举制度的理论武器,也是他认为能够用来拯救士林于沉沦的根本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30
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已经完善、稳定,然而明代中后期的士人以及官员对科举身份功用的认识却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入仕治国在明代前期是科举身份的首要功用。然而到了晚明,入仕治国不再成为科举身份的主要作用,科举身份的作用逐渐多样化。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科举考生主观心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客观条件变迁的体现,并对国家机器的运行、地方基层的治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明一代,广东地区的中举人数较前朝大幅增多,他们对科举的态度十分复杂多样,正反映了晚明科举身份功用的多样化。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进中,考试文化宛如一条坚韧且绵亘不绝的纽带,紧密地交织于社会发展的每一处纹理与脉络之中。本研究以深度且全面剖析中国社会对考试所怀有的那种近乎炽热与执着的现象作为切入点,运用极为细致入微的笔触,全方位、多层次地梳理从科举制度初始萌芽的远古时期,直至现代高考制度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一漫长历史跨度中考试文化所呈现出的传承轨迹、遭遇的现实困厄,以及潜藏于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因素,并凭借极具前瞻性与开拓性的思维,积极探寻突破当前困境的有效路径与策略。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其中涵盖了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中深度挖掘历史信息的文献研究法,以时间为精准轴,深入剖析不同时代考试文化细微变迁的历史分析法,以及通过捕捉具体而鲜活、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来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法。本研究旨在深度揭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集体潜意识所产生的那种潜移默化却又极为深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当代高考时代所呈现出的延续性特征与变异倾向。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科举文化中所蕴含的浓厚功利性导向,以及全社会过度重视考试的心理惯性等因素,在当今高考语境下依旧顽固地存续着,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问题。为成功突破这些困境,亟待从教育理念的重塑与革新、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度变革与完善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深入且系统的改革与创新。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独具华夏特色的中国教育文化现象,进而推动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共进、和谐共生,无疑具有不可估量、举足轻重的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书判拔萃科以判文取士,但其性质经历了从吏部科目选到制科的变化,因此考校程序增多,数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此情形下,一批组文形式的书判进卷相继出现。天圣八年中选者余靖所作进卷是其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作品。这组文章力求辞藻与事理兼备,文学与政事合一,有效回应了书判拔萃科的取士目的、文学期望和衡文标准。它们反映出,书判拔萃科的制度文化全面渗入判文的写作实践中。书判拔萃科的性质之变使其成为宋代科场上最重视判文的一种科目,它以制度力量保证了判文取士功能的发挥,促进了政事与文学在写作层面的交融,也延续了科场试判讲究语文采的传统。书判拔萃科之废则引起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判因此科的终结而失去制度性的发展依托,再加上“古文运动”的影响,判便逐渐为散判所取代。直至南宋,判文不再用于科举取士,而是集中在司法领域,因此偏重于反映时务,文学色彩有所淡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君庸墓志》《韩纬墓志》记载了辽代安次韩氏家族韩君庸、韩纬父子的家世、仕宦、婚姻等信息,其中有关丁忧、任官回避尤其是科举入仕等史料,对于深入探究辽朝选官、职官管理制度及辽朝后期汉人世家大族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清时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编纂的70余部英汉、汉英双语词典,收录创建了大量科举知识词条, 对科举知识进行了对译互解与知识再构。从词汇语体内容看,主要涉及科举书面语核心术语、科举口语、科举俗语 及谚语知识;从科举教育知识结构来看,则主要包含了科第制度、科举考试内容及方法过程、科举学校教育、科举典 籍及规程、科举习俗知识等内容。在对科举知识核心词汇的译介上,表现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初两个阶段 词汇量集中增多的历时性特点。这批双语词典,主要采用普通词条式、创建文化语境融入式、单列模块专题式等三 种形式译介科举知识,从而从日常化知识浅描、制度化知识重描、结构性知识深描的体系结构构建科举知识网络系 统。在具体译介方法上,则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形式。这批双语词典,整体上对外展示了科举核心知识、运作 机制与科考功能,在传播和普及科举知识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成为认知科举制的窗口,也形塑了中国科举教育 知识意涵与形象。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科举制度是保障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重要制度,本文从短期冲击与长期影响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宋元交际后科举中断这一外生冲击,广义双重差分回归结果显示,宋代累积的进士规模越大的地区,爆发民变的可能性也越大。进一步讨论显示,科举废除导致科举精英进一步向“地方精英”转变。最后,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演进为后世明清传统地方社会格局奠定了历史制度基础。本文讨论了制度与治理的社会意义及长期影响、传统社会地方精英阶层主导下的社会稳态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其对当代地方治理的启示价值,并论证了“宋代近世论”等历史命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