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杨仲谋为当代台湾著名词人,喜以绝句论词,在《说词韵语》及《评词绝句注》中,以181首绝句,评述自唐五代至清末民初180位词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体系之严谨远胜以往韵语论词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词学思想。杨氏论词本于性情,推尊词体,倡守正顺变之说;欣赏多样词风,于婉约、豪放之外,尤为关注潇洒一派;还以词人为基础,词风演进为线索,词派统序为中心,构建词史经典序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作为现当代词人之词的代表,张伯驹对王国维的论词思想有所继承,同时也吸收了清人沈谦、陈廷焯、况周颐的有关思想,推重本色,崇尚沉郁,标举境界。他论词对字法、句法、章法、声律尤为看重,选词以五代北宋为宗,能正确看待清代浙、常两派之得失。他的《丛碧词话》之评点唐宋词及其与黄君坦合选之《清词选》,则体现了他“以词存史”之理念。他代表着20世纪词学史的一种重要方向,即以词人身份而论词,重在审美体验和艺术传达,也表征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批评方法在现当代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作词法》乃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应世界书局约稿而撰的词学入门书,初版于1937年4月,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作者本人也很看重,先亲自改为《填词四说》,后又和门人吴熊和合作,改为《怎样读唐宋词》和《读词常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差异,皆有整理单行之必要。《作词法》由《词例》修订而成,分“选调”“辨声”“用韵”“属辞”四章指点填词的知识与技艺,乃夏承焘撰著的“中转站”,折射了其方面颇多、堂房甚大的词学体系。这启示学界重审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学词”不仅是现代词学主流的“体制内派”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思维或“问题意识”,塑造了该派词学的格局样貌。今天,对现代词学的继承,应走出仅接“体制外派”一脉文学史、文艺学研究的误区,续“体制内派”宗师的多元理路,重建“学词”之维,这样才能阐发“词”这一中国特有文体的本体特质,还原其生发的鲜活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好事近》,又名《钓船笛》《倚秋千》,是宋代流行的词调,宋词中目前留存的作品有三百余首,其中不乏著名词人的优秀篇章。此调在宋代属仙吕宫,适合表达清新绵渺、激越顿挫的情感。题材内容涉及咏物、节序、恋情、宴饮、送别、羁旅、隐逸、咏怀、山水、酬唱、祝寿、题画、应制、出使等。诸家词谱,以双片四十五字,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三字,各四句二入声韵为正体,是宋代典型的令词体制,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韩国文人对中国词作的理解和词体的把握,还有助于解决文献层面的校勘、释读、辑佚等问题。韩国追和词追和对象的选择以苏轼、朱熹数量最多,词调选择以接近严整律句的小令、中调为主,其“士大夫词”的词风有别于中国词的主流风格。原因是在以儒教立国的朝鲜王朝,词补充诗的教化功能,以及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更便于外语写作。其声韵格律的突破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汉文学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本文将变调构词的研究成果与方言材料结合起来,考证大个方言词的来源。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一些方言中义为“作为食品的肉”的词的本字是去声的“炙”,不少方言中用在祭祀场合的与“样”同音的语素是去声的“养”,山西新终、万荣和洪洞当“凿”讲的语素的本字是平声的“治”,苏州、无锡等地当“剩”讲的词的本字是直亮切的“长”,般船的“般”和山西、陕北、河南北部等地当“麻刀”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黏”,东南方言当“麻丝”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唐宋词今存两万七千余首,词人之里贯、生卒、登第、仕宦、行踪,词作之文字、典故、本事等虽经后人考辨辑补,阙疑之处依然不少。本文利用各种文献,对白居易、温庭筠、辛弃疾、刘辰翁、张炎等人词作,李持正、沈东皋、李演、徐云屋、汪菊坡等人生平,白蘋、茱萸、鸳鸯、双窠、拆桐、四桥、蒋园等类名物,认真考证辨析,初步纠正厘定了一批问题。现撮其要者,按作者生年顺序,姑取二十则,聊供一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薛瑞生先生所撰《乐章集校注(增订本)》,资料丰富,校注精审,然其对柳永婚姻情况及相关词作的考证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薛先生首先以柳永《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为据,推断柳永于咸平四年(1001)十五岁时早婚,该词乃为其新婚妻子所作;然后进而认为之后五年间与其第一任妻子有关的词作达三十余首,占其全部词作的七分之一左右。但从北宋社会的婚姻习俗、词体在北宋前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柳词本身的内容格调来看,薛先生的这一看法难以成立,这部分词作应是歌妓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摘要:词汇化(lexicalization)指短语或屈折词形脱离其形成时的能产规则后逐渐固化为一个单词的过程。满语中许多单词是经历词汇化过程而形成的。词汇化与派生(derivation)、截搭(blending)、词基修饰(base modification)等都属于满语中广义的构词方法。词汇化与派生、合成(compound)、截搭等构词法以及词组搭配(collocation)、迂言表现(Periphrastic expression)等句法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对这些词法概念进行辨析使满语的词法系统更为清晰。通过单词的原组成成分,可以将满语的词汇化单词分为“实词+助词”“词干+屈折词尾”“实词+实词”三种类型。满语中的词汇化单词在音系、形态、功能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对词汇化的探索有助于深化满语词法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在类型学、描写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等视角展开满语研究奠定基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宋人将《花间集》作为填词、论词的最高标准,但也有内容风格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批评;明代和清初对《花间集》多肯定与褒扬;清前中期阳羡、浙西、常州三大词派对《花间集》的态度经历了由批评到推重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新旧两派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评价《花间集》,推动了词学观念的转型。历代词学家对《花间集》的解读与评价,既是当时词坛风尚的见证,还完整勾勒出词学思想演进的全过程,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Sein论题不仅包含了系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也包含了逻辑谓词(实存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后一种区分既不可能发生在“S是P”标准句型中的“是”(系词ist)与“S是”这一特殊句型中的“是”(存在)之间,也不可能发生在“S是”这一分析的实存性命题中的“是”与综合的实存性命题的谓词“实存”(existiert)之间,更不能被简单归结为“S是P”标准句型中的P的内部区分,而只能发生在“S是”这一特殊句型中的“是”(存在)与“S是P”标准句型中的P之间。“上帝是(存在)”这个例句中的“是”(存在)是逻辑谓词,而“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中的“全能的”即为“实在谓词”。把Sein论题解读成“现实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由此消解Sein论题中的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稼轩词的用典艺术历来为人称道,辛弃疾作词时对古代事典的使用,有两种比较独特的手法:其一,为古人“招魂”,与之对话、饮宴、交游,此法可借用岳珂评刘过词的“白日见鬼”四字作为总结;其二,与古人“通灵”,仿佛召唤古代“英灵”附体于词人自己或词作所咏之人,可谓之“英灵附体”。这两种“召唤英灵”式的典故运用方法,使得稼轩词用典可以做到浑化无迹,更构建出一种联通、熔铸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叠映式文本空间,赋予稼轩词独特的艺术审美。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提要 在现行文言基础知识里,有一种称为实词“活用”的情况。实词“活用”有很多种——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情况,其实只需用文言“省略”这一种知识去解释,完全可以解释得通,这更合乎文言使用实际,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运用这一发现,不仅可以使文言学习化繁为简,而且更加合理顺畅,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话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话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方面多有创获,突破了以往单个词语考释和单纯文献词义训话的传统,更关注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活的方言俗语的佐证;此外,该著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重视训话学的应用,深入挖掘训话学对辞书编纂、典籍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训话学的独创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融词汇训话和语法修辞于一炉,并运用穷尽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和语义场的分析方法,考证大量一手材料,体现出训话研究的“细”和“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摘要:与口罩搭配的量词目前已至少出现了四个,即片、只、个、枚,还可能有两个,即张、块。经过反复比较考察,笔者认为“枚”作为与口罩搭配的专用量词最为合适,故予以提倡和推荐,并阐述其理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十年前,当代著名诗人周啸天先生以传统诗词创作获“鲁迅文学奖”,在诗坛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啸天一些具有幽默诙谐特点的歌行体诗,赞之者姑不论,贬之者以为仿佛现代口语白话,岂可称之为古体诗。虽然这种争议早已结束,啸天诗的好已获得普遍承认,但出现争议的原因,以及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诗学理论问题,却并没有展开认真讨论和深入思考。一些偏见可能仍旧根深蒂固。本文以为,产生争议的原因,首先在于当今诗、乐分裂,以及当代新诗和古体诗学术、教育地位的悬殊,导致当代古体诗与大众审美严重脱节;其次是鉴赏批评者对歌行体诗潇洒恣纵、流利朗畅、通俗易懂等特征以及对元散曲谐趣俏皮之风的审美经验缺失,并持有对古典诗体认知的偏见。而这种缺失和偏见,又因为历史的原因,至少有两代人创作古体诗词时,并非由传承古典诗体中优秀作家作品起步,于是自然造成诗学审美的偏见和缺失。认识到这几点,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啸天歌行体诗的人性光芒和正大气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确评价现当代各体诗词创作,以及对当下诗词创作与批评的守正创新和未来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康德在反驳本体论证明时作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并提出了“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论题。流行解读模式没有认识到这一区分实质上是“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之分,因而将之简单误解为分析命题的谓词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进而把“存在论题”要么误解为“存在不是实存”,要么误解为“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在《论康德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一文中,李扬提出“逻辑谓词是形式意义上的谓词,即在一个判断中占据谓词位置的概念”,“实在谓词是能够充当客观综合判断的谓词的概念”且意指事物的实在性等新观点。尤其重要的是,他认为康德的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直接指向本体论证明对存有与实在性的混淆,康德反驳的关键,是区分实存这个模态概念与作为实在性的实在谓词。这是对流行解读模式的重要突破,触及了“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的区分模式。但是,不论是对逻辑谓词,还是对实在谓词,抑或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李扬都存在着误解,导致他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的理解总是受到流行解读模式的影响:他在“S ist P”命题内部探讨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关系,依然是对“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区分模式的偏离;他把根据占有谓词位置而将表达事物性质的谓词P 也说成是逻辑谓词,会模糊模态概念作为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别。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4-11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 从古文到现代文的机器翻译过程中,由于古文与现代文之间在词汇构成、句法以及词类活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且缺少公开的古文分词数据,使得机器翻译系统对古文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方法/过程 文章提出无监督词库构建的方法,在UniLM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与BERT、RoBERTa、RoFormer和RoFormerV2预训练模型相结合并对模型进行微调,借助UniLM模型融合古文领域知识特征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关系生成中间的语言表示,利用预训练模型学习上下文相关的语言表示,增加语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升古现机器翻译的性能。 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古文领域知识特征的古文机器翻译在BERT、RoBERTa、RoFormer和RoFormerV2预训练模型上的BLEU值分别提高了0.27到1.12,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范烟桥《销魂词选》成编于1933年5月,是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十余部女性词选中最有特色的佳构。该书由毕振达《销魂词》删、增、改编而成,而毕编又系对徐乃昌所编《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和《闺秀词钞》的再选。《销魂词选》虽受视女性在传统社会饱受父权压迫、摧残的“‘五四’妇女史观”影响,但这更像标签,评点词作的真切阅读感受使范烟桥洞察到:诗词创作为处于儒家性别规范中的女性,提供了宣泄情感、表达思想、记录日常生活、拓展生存空间和交际网络等的工具或途径;作为全书主体的词作及评点、弁言等充分呈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才情之卓绝与社交、精神生活之丰富。范烟桥基本摆脱男性中心偏见,对女性词的特质亦有表彰。其评点善于从多个角度着眼,不拘一格,随意生发,往往一言半语就能揭示妙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新发现报刊资料可见,民国时期报刊是顾随词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顾随《无病词》《味辛词》经《大公报》的介绍而被平津文化界了解,之后其《荒原词》《留春词》《霰集词》等词集中的词作,多在《大公报》《燕大月刊》《清华周刊》《覆》等平津报刊中刊载。《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吴宓将顾随词纳入到近代自黄遵宪以来“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诗词革新序列中,并将顾随视为王国维之后的承继者。顾随词的报刊传播,引发文艺观念相近的报刊编者与读者的共鸣,20世纪30年代在平津校园产生一股顾随词热,影响到郑因百、杨敏如等青年师生,形成风格相近的词学流派。顾随词对平津词学界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甚至成为当时人评论诗词的一个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