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根”与 “魂”,其安全是 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景记录,科学合理的开放档案有助于应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危险。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失存、失真、失传、失众等主要危险, 在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与档案开放关系的基础上,以档案开放为核心,从档案建设质量优化、档案利用科学 规范、开放主体多元协同、开放方式 “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旨在通过档案资源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全。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淀,更是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研学教育作为一种将研究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通过研学教育,可以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研学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于 2019年3月13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针对重庆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9位国际艺术家,以一种融合创新的非遗跨界设计的方式,创作呈现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此次展览在策展思路、展览内容、展示陈列三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本文从陕北非遗的生动演绎、陕北文化的魅力所在、守护陕北文化标识、陕北文化非遗的发展四个方面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9
摘要:非遗档案是非遗源远流长的见证,也是非遗得以传播和复兴的依托。非遗档案的开发受到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我国非遗档案开发仍存在着板块设计模式雷同、用户体验平淡等问题。论文从数字叙事理论角度出发,构建非遗档案的数字叙事开发模型,并据此提出平衡开发主体参与比例、参照叙事核心条件有序整合资源等非遗档案开发优化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 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 “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 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 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水平。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以粤剧为例,通过对 348 名受众的问卷调查以及对 6 名受访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有助于探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粤剧作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传播面临以下问题:受众对粤剧的认知符号化,对粤剧的内容了解有限;受众对粤剧的情感主要源自感性情感,理性情感相对薄弱;受众接触和分享粤剧动力不足,行为意愿和认知存在脱节,年龄结构断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世界、生活和自然五个方面呈现系统的发展路径。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对其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化开发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地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微信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相关文本,在梳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课程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借助集搜客软件的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以及情感分析功能,基于研学旅行视域对研学共同体、项目画像、吸引要素、地方依恋和价值体认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课程化的五维框架进行了解读。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课程持积极情感倾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资源课程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提出挖掘非遗研学课程项目,拓展非遗研学课程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构建非遗研学课程体系;强化相关利益者联系,构建非遗研学课程共同体;打造非遗研学课程论坛,形成江西非遗研学课程品牌等对策。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扮演看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还临看人才缺失、文化内涵淡化和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等问题。要与时俱进,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创新转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目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银饰的装饰纹样品种繁多且蕴含着浓厚的本土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信仰。通过深入解读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探索苗族银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应用研究思路,对推动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和苗族银饰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重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归纳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解读纹样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地方民族艺术资源,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民族化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创新路径及设计对策。结论通过对重庆苗族银饰纹样文化内涵的研究,提出苗族银饰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提升民族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促进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其他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银饰的装饰纹样品种繁多且蕴含着浓厚的本土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信仰。通过深入解读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探索苗族银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应用研究思路,对推动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和苗族银饰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重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归纳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解读纹样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地方民族艺术资源,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民族化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创新路径及设计对策。结论 通过对重庆苗族银饰纹样文化内涵的研究,提出苗族银饰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提升民族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促进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其他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摘要: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省雅安市特有的传统制茶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当前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其存在主体缺位、渠道有限、内容不足、对象不明以及语言和文化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传播主体、统筹传播事务,制定传播战略、构建传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更新表达方式,突出语言差异、扩大传播范围,培养传播人才、破除传播障碍,精选传播内容、避免文化误解等一系列措施,以求改进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国际传播。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其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和销售量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各地积极开展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的传承人研培活动,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中,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文化产品转化与服务能力以及文化创新设计能力,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基于在地性策略的非遗传承人创新能力研培实践,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激发民众文化自信,促进民族特色文化基因的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活态传承面临代际断裂与文化生态失衡的严峻挑战。本文以江苏徐州沛县曹家班唢呐乐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探讨了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机制与保护路径。研究揭示:曹家班以家族传承为核心,依托乡村礼俗仪式构建“人-艺-境”共生体系,但在存续方面,正面临传承主体老龄化、文化空间萎缩及本真性与商业化矛盾等结构性困境。案例表明,在非遗保护方面需要兼顾“输血式”政策扶持与“造血式”内生动力进行培育。前者体现为政府名录申报、资金补贴与数字化保存;后者则需激活社区认同、创新传承模式,目的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价值连接。本研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乐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在多模态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跨模态信息组织方式对非遗信息资源序化存储与共享利用具有重要价值。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方法/过程]文章通过结合多模态信息抽取与知识图谱技术对非遗数字资源进行知识重组。首先,从非遗项目内容与模态维度设计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模式层,为图文数据组织提供顶层设计;其次,分别讨论面向非遗领域的图像与文本资源的知识抽取方案,获取图文模态下的非遗知识,并验证知识抽取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面向不同场景下的一系列跨模态知识链接方法抽取非遗图文实体间的跨模态关系。[结果/结论]以楚剧非遗项目为例,通过多数据源、多技术结合的方式构建楚剧跨模态知识图谱,验证了文章所提出构建方法的可行性,对非遗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 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 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 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 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 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 生命力和活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1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化遗产碑刻档案以碑载文,兼具文物、非遗和档案文献三重特征。文章以苏州园林书 条石档案为例,从建档保护、开放合作、多元推广三方面,总结了文化遗产碑刻档案的建构与利用的 实践做法,分析在保护研究、数字开发、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文化遗产碑刻档案的保护与 利用应着眼于整体研究、数智赋能、活化利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促进世界记忆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遗产项目的协同发展,对推动世界记忆项目的发展及人类遗产 事业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价值追求、建构策略和遗产保护对象三个方面,分析了世界记忆项目与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其他遗产项目协同发展的优势;通过阐明世界记忆项目自身的发展短板、分歧与壁垒的不利影响、面临的共同 挑战,指出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突破自身局限、建立对话机制、科学协调多重认证角度出发,探索实现协同的必由之 路,以推动世界记忆项目的积极转型,促进教科文组织遗产项目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借助文化标识可以推动社会团结。本研究以上海市A社会工作机构Q工作站开展的依托茭白叶编结技艺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讨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是一个经由分工互动进而发挥集体意识凝聚作用的过程。Q工作站的实践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基于仁爱之情,并经由分工互动中对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同伴关系伦理与交往规范的认可与内化,彼此可以实现团结互依。受分工制作茭白叶作品体验的影响,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的“坚持终有所获”的隐喻式话语以及“编结陶冶情操”的功能式话语成为共识,戒毒康复人员和社区居民在此引领下做出了消解社会排斥所要求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群体团结。此一实践过程揭示出,为规避社会解体的现代性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行动依托,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和合”与“心知”的文化传统。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包公故事是我国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涵在长期的历史活态流变中 发生了多次变革,这期间产生、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的信息资源。以流程性、可视化的表达方式, 对包公故事的内涵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进行演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以关键事件为 切入点,提取包公故事流变过程中的系列关键事件和相伴而生的信息资源,理论分析关键事件技术 应用于包公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聚合的适切性,并以包公故事中的著名公案故事《狸猫换 太子》为例进行例证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提供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