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帝尧初步建立华夏政治共同体,帝舜继位为王,乃建立中国最早的政府 (第一政府),《尚书·舜典》对其建立过程和政府职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由于 《尚书》之为经的地位,此政府模式成为中国历代政府之范本,几千年来,中国政府虽有复杂变化,但不离此道。本文将简要分析舜所建立的中国最早政府之目的、职能,进而指出此政府行共和制,具有八个特征。认真对待这一政府,探究其立政之道,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 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 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 家天下、 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 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 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 杨度、 康有为等人, 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 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 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 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49年北平国共和平谈判,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均产生巨大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因之发生变化。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美国政府发起“和平攻势”,要求蒋介石退位,让李宗仁上位进行国共和谈。为了使中共同意举行和谈,美国政府企图通过联合国调停。为了阻止中共将革命进行到底,美国政府提出谈判“划江而治”和联合政府两大问题。中共反对“划江而治”和有反对派参加的联合政府,故美国的企图不可能得逞。美国政府见此,要求李宗仁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其“和平攻势”转到竭力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上来。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摘要:[目的/意义]在全面推动建设档案治理体系背景下,档案馆协同治理成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方法/过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的内容,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法律条款对档案馆协同治理主体、客体、方式和目标的规定,分析当前档案馆协同治理的实践,探讨其存在的不足,[结果/结论]并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视域下档案馆协同治理的推进策略,包括:促进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明晰协同治理主体的权责、明晰协同治理主体的目标、打破协同治理客体的局限、完善协同治理方式与机制、推动协同治理技术的创新。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面对当今各种迫在眉睫的全球性人类危机和全球治理的困境,一方面,需要突破利益与观念的藩篱,增强文化承认与多元团结,谋求最大程度的共识;另一方面,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思考一种新的治理体系的建构。这一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确立世界的本体论地位,将世界视为一个权利主体,以谋求全人类的最大共同利益。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真正得以维护,需要在体制上形成一种基于民主共和体制的“大一统”式的政治共同体,由此实现古代政治大一统向现代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观念上,我们需要超越共同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二元对立,从个体和共同体的内在统一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真实的伦理根基,进而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同进化”,这便是我们所期冀的世界大同的文明向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档案法》中存有一定数量的 “软性条款”。研究表明,此类 “软性条款”并非不能执行,而是存在独 特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软硬协同实施机制、效力传导型实施机制、政策辅助型实施机制和资源引导型实施机 制。面向未来,此类 “软性条款”并不需要全部转化为 “硬性条款”,而是要通过 “价值在场” “技术在场”和 “路径在场”三重变革,延续 “软性条款”不 “软”的效力格局。“价值在场”,即以 “档案治理现代化”为目标, 建构 “软性条款”同 “硬性条款”的互动机制; “技术在场”,即以修订 《档案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发挥 “硬 法”的外部协同效应;“路径在场”,即以开发 “引导性资源”为路径,激活 “软法”的自我实施潜能。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国家针对家庭教育的首次专门立法。从脑科学的视角分析,该法与“双减”政策有天然的联系,其纽带之一便是发展儿童的执行功能。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国际公认的学业成就预测指标。《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及的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树立崇高理想、养成良好品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提倡体育运动、保障充足睡眠等方面的实施,可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这又可以以执行功能为中介,影响到儿童的学业成就。使得在学习上投入更少的精力,便可以取得较之以往更好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学业负担的整体下降,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理想效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通过对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后的1200起案件样本的讨论发 现,行政复议作为与行政诉讼相比肩的化解档案行政争议的法律渠道,在促进档案主管部门依法 行政、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档案行政复 议制度仍存在作为化解争议主渠道的作用有待提升、监督与纠错作用有限,以及档案馆的角色定 位有待明确、档案开放申请人缠讼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未来应当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复议法》实施为契机,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档案行政复议制度,充分发挥档案行政复议制度在 化解档案行政争议中的作用。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政法论坛》
摘要:监察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经验已表明,虽然宪法和监察法以完全一致的表述规定了监察机关应当与其他国家机关相互制约,但由于现有监察程序结构存在的缺陷和监察队伍人员的观念偏差,实践中依旧面临监察机关优位和监察官专权化的现实难题。解决现实难题需从完善制度与优化观念两个层面齐头并进。制度层面应遵循均衡共和政体原理,反思改革经验、改进监察法中的权力配置构造,给监察法置入内在道德要素,即在监察法中落实宪法要求的平等保护与正当程序原则,构建对监察程序尤其是调查程序实现有效外部监督所需的具体程序机制。观念层面应依据共和制宪法政治原理对监察人员进行政治与理论培训,既要明确监察人员对宪法中的普遍政治道德原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认知责任与实践责任、又要防范监察人员基于部门特殊意识将监察权“道德权力化”。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监察法》首轮修改新增强制到案、管护、责令候查等强制措施,使监察强制措施从一元立法配置转向四元立法配置,将极大改变监察强制措施与检察机关所实施的刑事强制措施间的衔接关系。监察强制措施的体系性重构使原本监检强制措施衔接在互涉案件中强制措施的适用与转换、先行拘留的适用及监察强制措施的解除、退回补充调查情形下强制措施的适用规则、漏罪新罪情形下监检强制措施的反向衔接等方面的规则面临适用困境,亟须进行规则重塑。对此,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互涉案件中强制措施的适用与转换上,确立“预计措施强度+主调查机关优先”原则;在移送审查起诉时先行拘留的适用及监察强制措施的解除上,应取消先行拘留制度,并通过确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弥补强制措施衔接的时间空档;在退回补充调查情形下强制措施的适用上,确立“案退人不退”与“案随人走”相结合的适用原则;在漏罪新罪情形下强制措施的反向衔接上,应以被调查人的羁押状态为参照,一并考察责令候查与留置措施的适用情形。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7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