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受容与互鉴——东亚汉诗史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撷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东亚汉诗史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届会议立足于宽广的文化视野,深入探讨了东亚汉文化圈中各国汉诗创作的文学互文性与文化互融性。参会论文基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持续挖掘、呈现丰富的文献资源,推动东亚汉诗史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东亚汉诗史的研究,是历史观与文化观相互渗透、交织共生的多维研究。它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东亚各国汉诗作为域外汉文学的研究重点,发掘其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独特价值;又要将东亚汉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在与世界其他文学的互鉴过程中呈现其异质性,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东亚汉诗史的发展脉络。

  • GIAHS 农业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 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 天山廊道路径下唐人对西域世界的认知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天山廊道是唐人认识西域的自然地理通道,也是唐代社会认知和书写西域胡人群体的重要路径依赖。唐朝统一西域后,天山廊道成为中原与西域之间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的重要孔道,大量西域使者、胡商、胡僧等群体通过天山廊道来到中原。天山廊道沿途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绿洲间荒漠广布、戈壁漫长,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既赋予了来往西域和中原之间的流动群体吃苦耐劳甚而拥有异能的秉性,又增加了香药、珠宝等珍稀商品的附加值。唐朝的有效西域治理保障了丝路通畅与西北社会稳定,由此使得东西往来更为密切,进一步促进了唐人通过天山廊道对西域广阔世界从想象到现实认知的转变,奠定了唐人认知西域世界的客观基础。

  • 从概念到体验、从体验到语言:东方禅宗美学与战后美国艺术的发展路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美国现代艺术的转折在20世纪下半叶飞速发生,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是战后美国艺术发生转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传入美国的禅宗美学是宋代“看话禅”自近代以来的禅宗变体,其内涵以体验为中心,以概念为旁证,以语言为实现。据于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审美思想的嬗变、禅宗思想的迁移、代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追溯禅宗在战后美国艺术界的发展和影响,并观照其背后中西文化美学交融、互鉴史实。

  •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和——承载于长沙窑陶瓷器具中的文化记忆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人们探索海洋并通过航海开展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长沙窑地处长江中部地区,是唐代主要生产外销陶瓷的民窑,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广泛考古发现,长沙窑陶瓷在深厚的楚文化、中原文化底蕴中融入了浓郁的古代阿拉伯、波斯文化风格,将蕴含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字、传说、图腾、仪式歌舞等进行编码,是将其固定于陶瓷载体中的一个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明了海洋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交易,更有深层的文化和技术交流,提示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贸易通道,同时也构建了一条丰富的文化交流通道,长沙窑为这一交流通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样本。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的提升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一是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并说明其世界意义,全面、真实、立体地塑造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观审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结构与文化内倾问题以及“固定成见”造成的“误读”等现实障碍:三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阐释,在民族特色与文化共通的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四是在自尊自信、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尊重”“平和”“包容”与“坚毅”的实践态度,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高度。

  • 古代“为虎拔刺”文本流传与图像创造——兼谈敦煌行脚僧图像表现的人物集体性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人物的宣扬相结合,成为一种“人间宗教”内涵中的图像模式,代表了一类人物的集体形象,如敦煌发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像。宗教人物和猛兽的互动,是宗教宣扬的自然观的体现,将以猛兽为代表的动物作为人物的附属和象征。

  • “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笔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编者按: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就中华文明自身而言,尤其是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海量西方学术思想论著的译介传入,深度参与并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塑、演进和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大势所趋,备受瞩目。在此背景下,2014年《文 史 哲》国 际 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应运而生。2024年4月20日,《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十二“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暨《文史哲》国际版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在山东济南召开,恰逢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三周年之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在学习领会回信精神上取得的重要创获。本刊选取此次论坛中的五篇发言组成笔谈,以飨读者,期待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 以中释外:基于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论“道学西用”的当代启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道家思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救治社会弊病之良方,玻尔、李约瑟、普利戈金、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人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谱写了中西文化互补、互融、互鉴的新篇章。这一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对先贤智慧存有敬畏之心,又要根据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扬弃、诠释、转化和创新;既要对经典深入研究,也要对其智慧加以应用;既要注重文化自信,又要注重中西文明互鉴,拓展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向度,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中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0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人类现代化普遍发展规律生长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通过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而实现的“个性化”显现,是一个自为自显的实践过程,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在文明互鉴中坚定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通过以中国特色体现人类现代化文明共性而得以展开,而中国特色在彰显人类现代化之普遍性的过程中成就真实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真正融入人类现代化,就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确证和弘扬自身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自我、弘扬自身的通道。

  • 国家形象设计和时代美学 ——专访杭间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杭间教授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国家形象设计的内涵、工作方式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等问题。杭间强调,国家形象设计既要反映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思想理念,又要与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相结合,推进实施即设计管理也要注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今天,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的使用也为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中国设计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的“民族化”等形式,而要通过春风化雨、文明互鉴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 中学教育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的融合实践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中学教育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文明互鉴融合实践备受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前者重要性,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且与中学教育关联紧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内涵包含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多方面,中学教育肩负价值观塑造等使命。文明互鉴在中学教育中有深厚理论基础,其历史交流丰富,马克思主义也有相关理论,且在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意义重大。现状上,中学已在课程设置、文化活动、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融合实践并取得成果,但也存在对文明建设理解不深、资源不足与整合难、评价体系支持不够等问题。为此,需从课程体系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应用、校园文化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等方面入手,推动两者在中学教育中更好地融合,助力培养全面发展且具国际视野与文化传承意识的学生,为民族复兴奠基。

  • 东风西渐: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13至19世纪,,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意蕴和审美风格的“中国风”,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国际传播语境中,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在继承历史传统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理念相结合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构国家文化符号战略传播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质的“中国方案”。

  • 海外汉学刊物与中国现代学术嬗变——以《通报》(T’oung Pao)为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通报》创刊于1890年,是欧洲首份国际汉学专业学术刊物,亦是当代国际汉学的权威刊物,堪称百年汉学史的缩影。早在民国时期,海外汉学已受国人瞩目,被推许为“东西文化融合之先声”。而作为重要汉学刊物,《通报》借由作品译介、名家推荐与学人交往等途径,也得到中国学者措意与使用,渗入中国现代学术嬗变历程,其中尤以中外交通史研究得益于《通报》之处甚多,冯承钧、张星烺、向达等人贡献尤著。今人了解《通报》,既能掌握海外汉学的学术传统、经典范式与时代趋势,亦可更加全面深入地参详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直探其跨文化基底与时代精神,从而为中国学术的当代发展与未来筹划提供宝贵经验。

  • 人类共生存在的发展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文明互鉴的思想揭明,文明以文化为母体,并构成文化的进步状态。文明互鉴就是文明主体将蕴含于文化中的进步状态向外敬开,释放地域性、民族性和国家性的个性风采,追求世界性、人类性、未来性为基本诉求的普遍性,并以平等为准则,发挥相互参照、相互借鉴、互促发展的功能。文明互鉴并不是文明主体的无私奉献,而是文明主体基于一定的物理条件、制度条件和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所以,文明互鉴须以文明主体之共生存在为目的,以求同存异为根本原则,以尊重和包容为基本方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在赓续文脉、礼敬文明,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到文化治理与实践层面,一是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是要守正创新,善用“两个结合”关键法宝,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光华;三是要走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效能。

  • 多元文化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与西方所追求的构建全球化的世界正义秩序有一定相通之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举措在人类文明互鉴共融的思想逻辑中更具现实性和超越性,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解决困境的智慧主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内生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多元文化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人类社会实现文明共鉴、和谐共荣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深刻文明发展机制。多元文化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人类深度交流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渐进而又深远的发展前景,并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道义感召、数字破局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何以构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与物理空间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空间,在助推社会各 领域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赤字、安全困境、政治和文化霸权等严重 问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对时代问题的必然回应。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 共同体”,就要明晰并尊重网络空间“超地域”和“去中心”等基本媒介特征,处理好其 与物理空间乃至自身不同主体间的契合或张力关系;“道义”感召甚至成为“构建网络 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动力机制,要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立场上,以“正义”铸魂、 以情感共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往上,则应秉持“互鉴”原则,既要不断创造并包容融 聚了异质文化基因的新文化样态,追求超地域性的价值、规则共识等,更要打破网络 “霸权主义”“中心主义”思维,尊重文明的主体性、多元性等。在媒介技术维度,则要通 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字智能公共产品等措施,破解世界数字鸿沟与西方 话语垄断困局,为“正义”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

  • 习近平关于国际秩序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重大创新与世界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了现行国际秩序中的制度规则设计、利益分配、权力分配等不公平、不合理因素的显现。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西方维护世界主导权的强权举措、全球治理体系的过载和失灵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三大动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阐释了中国构建国际新秩序的目标、重要原则和主要手段,形成了成熟的中国国际秩序观。习近平关于国际秩序重要论述实现了国际秩序变革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多中心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及和平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可见,习近平关于国际秩序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国国情、面向世界需求、着眼人类未来发展,彰显了中国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快了国际秩序向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