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活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尝试开展与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但如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一直困扰着地方环境管理者。通过对浙北码头村的案例分析,总结该村在长期实践中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以及不同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并深入挖掘长效机制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地方文化等社会基础。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的互动联系,提出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制度规范、有效的组织动员结构、可适用的治理技术手段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的社会基础,以此来反映符合农村社会特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冶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冶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照料已难以应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现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尚未深入农村,导致农村老人难以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相融合,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本文以J市为例,从政策、组织和文化三个方面讨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与乡土社会的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探讨专业化服务体系如何与我国农村原有的家庭养老、亲属邻里或社区互助等社会基础实现有效衔接,以更有效地服务农村老人。在政策层面,J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整合了村庄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同时民政部门对农村自发建立的养老机构提供建设与运营补贴,这使得农村养老机构得以建设并持续运营。组织衔接方面,正式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能够嵌入农村社区,但尚未完成与非正式照料的衔接。而文化衔接方面情况较为复杂,崇尚孝道和家庭养老的地方文化与专业服务的政策理念之间存在冲突,政策理念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张力,文化衔接尚需加强。从J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政策、组织和文化三方面的衔接可以帮助养老服务政策更好地传递给老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财政投入有限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政策与本地社会基础相结合并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能够更好地支持不同主体发挥作用,让公共服务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4
摘要:当前,农村养老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互助养老具有传承孝道文化、发扬互助精神、提升农民参与养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优点。我国的互助养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宗亲互助养老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集体互助养老为主;改革开放至今逐步形成了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当前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面临诸多困境:村民参与互助式养老的意识淡薄;现行的体制机制匹配度不高;基础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保障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不稳定;参与养老的社会资源呈点状分布等。需要从革新观念,提升参与意识;完善机制,先行顶层设计;丰富内容,服务体系多元;拓展渠道,资金保障到位;群策群力,协同社会力量等方面加以解决,使其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当前村民个体化的趋势明显,村民参与不足和村庄团结程度不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村庄团结以实现乡村振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四川省某乡镇三个相邻村庄发展实践的多案例比较,考察了村庄团结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尽管面临相同的国家政策与市场环境,但村庄团结的差异导致了三村发展效果的不同。村庄团结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作为村庄团结的组织主体,集体要有将村民组织起来的能力,而这与村领导为民服务的意愿、经营村庄的能力、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相关。其二,在此基础上,村庄团结的形成还取决于村民参与的意愿,而这受利益、制度和集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利益联结是促成村民参与发展的首要因素。而基于利益关系的村庄团结具有不稳定性,这就需要村内具备能落实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村庄团结的维系。此外,集体意识的凝聚让村民主动参与村庄发展。总之,当集体具备组织村民的能力,并与村民基于利益联结、制度规范以及集体认同等纽带而有效联结时,村庄团结便有了形成的可能,乡村振兴也具备了可依托的社会基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2010年以来国内家庭社会学进入新的繁盛阶段,相关热点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维度:来自政府的、来自社会大众的以及来自学界自身的。围绕着现代性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一线索,这些研究热点可以概略地划分为社会变迁中的家庭与家庭视野中的社会这两个方向,其焦点在于探索现代性与家庭之间在转型社会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同时,家庭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分化也体现在研究范式的多元并存上,依据研究取向和共同体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个体主义脉络的研究范式和家庭主义脉络的研究范式。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家庭概念的阐释是以理念还是实践为出发点,以及对家庭主义究竞作为“权宜之策”还是“伦理之义”的不同预设,表明两类范式或许需要设定各自的适用条件和语境,才能构成完整的研究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用工无法有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劳动监督问题。而将市场规则嵌入关系规则的关系化用工使得雇佣双方产生了利他倾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内在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失败困境。关系化用工的实现依赖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用工选择、生产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关系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广西南部一个乡镇为个案,以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实现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农业经营体系变迁前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农经济体系下,通过整合村社本土资源与利用熟人社会机制,农机服务主体的乡村精英身份、组织内外的关系协调与服务市场的扩展,共同构建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但随着大规模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体系的重构,农机服务市场开始脱嵌于乡土社会,其后果是对小农户的全面排斥。本文提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农业机械化中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关系基础,并积极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国家能力形象的二重性涉及国家能力的体制形象与社会镜像之间的关系.基层行政主体的行为策略决定了体制性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状态,基层社会基础决定了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适应模式.在统合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反噬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弱国家形象;在寡头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亢奋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超强国家形象;在派性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协商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次强国家形象.经验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在政治实践中是强国家还是弱国家的关键并不必然在于基层社会反抗力量的强弱,也有可能在于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适应方式.高度一统性的体制性强国家在基层治理层面表现为超强国家、次强国家和弱国家的复杂“拼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研究主旨是乡村地区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社会过程与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处于分级式政策试验阶段,各个制度主体在其中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制度观念,影响并塑造着微观制度形态。本文以中国东南地区X市乡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为例,考察了地方政府、乡村社会和乡村居民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的互动过程,阐述了以社会再分配利益和乡村社会基础为核心的制度微观运行机制,认为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中存在地方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具有互相独立又彼此融合的“双重主体性”特征。本文认为,当前在我国乡村地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寻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与乡村居民利益表达之间的平衡点,加强公共资源向经济—社会双薄弱地区的再分配,并系统性完善我国乡村地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于2020年9月26-2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农业转型中的农户行为、农业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农业治理中的地权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以期为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但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保障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袁家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案例进行解剖,讨论在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中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构成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条件,要想实现“村庄强”和“农民富”的双重目标,还必须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分配机制与治理环境:(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乡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因而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时必须充分吸收乡土社会运行规则,通过逆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分配机制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在村域内实现公平分配:(3)良好的村庄治理生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集体成果公平分配的保障,因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集体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改善村庄治理生态,以此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和村庄实现善治的良好格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