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鲁迅针对创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对话场域与对话架构提出与“革命文学派”不同的思路,分属于国际共产主义文艺运动中两种相互纠葛的对话传统。鲁迅充分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勃兴的必然性,并深刻总结及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等关于对话架构创建和对话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以及遭遇到的普遍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认可以思想斗争为核心的对话行为的前提下,探究如何为新兴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创建良好对话场域、理想对话架构及对话伦理规则等。鲁迅的思想成果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文艺家依据20世纪20年代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更为全面客观地思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未来发展路径,并成为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五四”落潮期,周作人放弃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坚守,不再执着从社会体制和普遍人性层面彻底改造社会,转向集中思考如何推动建设完善的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周作人提出新颖的理论范式,以一组相对待的范畴“求生意志”/“求胜意志”界定人的“肉的生活”与“内面生活”,以此调整“灵肉一元”的“人学”系统结构;还将从精神生活层面为人类现实困境寻求救赎的努力纳入建构“超越性”的“求胜意志”的活动中,为“内面生活”赋予了新的本质内涵。周作人在持续探究如何建构“求胜意志”的同时,被迫把目光重新凝聚到中国人失去“求生意志”的严峻问题上,严肃指出在中国营建“内面生活”需要满足一个前提,首先必须凭借“求胜意志”唤醒并培育国民的“求生意志”,破除国民精神毫无生机的僵局,具体路径是由所有“独异”个人扩张“求胜意志”,共同建设新文明与新道德。这一“人学”思想转换成果为“生活之艺术”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热衷于揭露和反思中国环境问题,作家通过文字、图像建构中国生态形象,进而深刻影响并建构了读者对中国生态问题的认知。学术界以往多注重分析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文字如何叙述、形塑中国生态问题,却忽略了其中的封面、插图对生态问题的直观反映和想象。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建构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社会发展构成的威胁,反思中国在工业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原因;其二,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世界秩序中,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视觉呈现,探究中国与西方生态问题的共通性;其三,书写中国生态保护、改造的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不断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上海文化是中国都市文化发育的极致,上海由此成为最具世界性、国际化的大都市。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特质的一种概括性的概念表达,是历史和空间双重维度上标示上海文化的专有名词。在此意义上,我想可以有点理由把《千里江山图》看作是海派文学谱系中的一部小说。它接续了海派本色的文学传统,走向了时代的前沿。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通过《新关题名录》中同文供事统计表构建同文供事方言数据库,再由对数据库的分析和挖掘,发现掌握广州话、厦门话、南方官话或汕头话的同文供事比掌握其他方言者获得晋升的概率相对更高。此外,方言对同文供事的任职地域有明显影响,同文供事的任职存在在地化现象和就近原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做,原有的人力之过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大学不惜裁撤一些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丧失竞争力,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显然与建设一个和谐与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不相吻合,更无法实现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本文作者既热情拥抱科技,同时又坚守人文立场,认为对我们高校教师而言,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而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好就是人,这样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应首先考虑科技与人文的融通,以便率先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作者看来,科技与人文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对话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它所诉诸的并非一致性,而更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但这二者的对话和共融应该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首先要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荀子》通过书写神话历史表达复古观念,辅助哲学思想的论说。这种书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对具有神话因素的《诗》句的引用和对一些特殊道家句式的化用,体现出主动利用经典文本神圣性的修辞自觉。其二,在论证古今同一性的基础上,提出“法后王”这一重视可行性的复古路径。其三,通过对与战争相关的历史传说进行儒家式的阐释、维护先王形象的崇高性,并通过与先王的类比建构儒家学脉的神圣性。其四,“圣人”“圣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共通的内涵,又有古今之别。与面对战国社会现实的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复古观念及其神话历史书写,也具有强烈的论辩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同时也是全球人文学术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与重写世界文明史的计划不无关系。 作为世界文学概念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歌德无疑有着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 他率先在西方语境下对世界文学进行了概念化, 但他本人依然未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长期以来, 在国际学界的世界文学史编写领域, 一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后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世界文学版图的绘制往往聚焦于少数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学, 很少涉及其他国家。 即使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 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这也体现于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和世界文学选集的编选。 西方的比较文学学者杜威·佛克马由于受过汉学的训练, 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 他试图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建构一种新的世界主义。 即使在讨论文学经典的形成和重构方面, 他依然不忘中国的文学经典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 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的自主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首先就要批判长期占据国际学界的西方中心主义。 而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世界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和世界文学选集编选中的这一既定的格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摘要:以往学术界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时多使用文学批评这个概念,而较少注意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和文学阐释这两种分析方式。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均重视对文学文本的评价及意义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在对象、目标和特征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最典型的文学批评常常是以具体作品为中心进行的评价,但其范围却囊括了文学生产、流通、传播等诸多领域,而文学阐释则始终围绕作者之原意、作品之本义、读者之理解三个维度;文学批评涉及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但最具典型性的文学批评常常以批评家富于洞察力的文字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含义,而文学阐释聚焦于作家的思想、作品的观念及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接受,是一种较为纯粹的理性活动过程;文学批评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起伏的情绪波动以及个性气质的彰显,而文学阐释则理性色彩鲜明、目标聚焦精准、行文严肃认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时会综合运用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为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深度,拓展文学研究的广度,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刘伟强导演的电影《中国医生》通过诸多细节还原了疫情对于民众造成的恐慌以及医护工作者与病毒艰难抗击的过程,真实场景建构的视觉影像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更为打动人心的则是面对灾难医护人员与普通民众所建构的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意识。这部影片以现实主义精神重新彰显了文艺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冲击力,对于中国社会与民众的影响在电影中得到直观呈现,它不仅是对灾难的历史记录,而且是对中国民众万众一心拼搏意志的书写,对于电影如何呈现灾难提供了诸多启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60年代,巴人、钱谷融等曾经为之辩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光潜、黄药眠等理论家重又讨论人性与人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前期,周扬、王若水等与胡乔木等,围绕着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生激烈论争。人道主义经过多次论争,得到作家、批评家认可,重新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资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理论空间和舆论环境。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先秦以来,将墨家的“兼爱”等同于“爱无差等”逐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主流观点,对兼爱的许多批判也由此而来。但仔细辨析《墨子》文本,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一方面,墨家兼爱在要求不可亏害任何人的底线意义上,确实坚持人与人之间的“爱无差等”,否定了特殊性人际之爱在道德上的绝对至上性;另一方面,在满足了这一底线要求的前提下,墨家兼爱并没有否定、反而积极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有差等”,为实现特殊性人际之爱提供了保障。兼爱不会基于任何“差等”而使任何人受到不义的亏害,不至于使“爱有差等”缺少正当性约束,造成以亏害人为代价去爱特定人的不义后果,从而保障了“爱有差等”在道德上的正当性,由此达成了“爱无差等”与“爱有差等”的内在统一。从墨家兼爱观中的这种统一,可以看到“平等”和“差等”并不是必然对立的,其所体现的“平等”是在不可亏害任何人的底线意义上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的基本权益都得到保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制约着竖立其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侧重点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解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历史理论,因而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不如分析文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多,倒是在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而较多。马克思关于文学与哲学分析的深刻之处,在于消除异化劳动而将人类在审美中求得身心的愉悦作为普遍性。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的文学批评中分析过很多当代作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也曾将文学与哲学混而为一地相提并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历来对于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究竞是“转变”还是“发展”,莫衷一是。对此两种观点的表述加以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各有其理由,而又各有其偏颇。以外在表现观之,似是跳跃,而从内在逻辑观之,则有其一贯性。故从总体上看,是发展而非转变,但发展中有扬弃,有厘清以至“飞跃”,故仍有“转变”,但并非“方向转换”。从鲁迅个人来看,还是一种出于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再加上时代条件的变迁所给予的机遇,使他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其间没有发生方向性的转换或本质性的改变,更没有政治态度与立场的改变,考虑到“转变”一词在当时具有一种特殊含义,故用“发展”说更为合理和合适。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派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戴望舒对现代诗歌理论也颇为关注。戴望舒的创作论强调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反对纯粹的艺术至上主义。他对象征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契合、纯诗、音乐性等重新进行了阐释,抛弃了前期象征主义的某种神秘性,理论视野更为开阔。最后,戴望舒强调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也更为认可。与20世纪中国早期象征派的诗论比较起来,戴望舒的诗论在自我否定的同时,也摆脱了中国早期象征派局限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的认知体系,更富有开放性、革命性和审美的现代性。正是凭借这种本体论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他和梁宗岱等共同把象征主义理论提升到更为丰赡、成熟的境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这个题目有两个层面:一是何谓“文论创新”,二是何谓“中国学派”。今天我侧重讲文论创新。任何东西不创新都会衰老乃至死去,文论亦然,只有创新才可能有较久远的生命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学界若细读晚近七十年学案,迟早会惊诧将“古籍版本学”与“今典版本学”分开的那条边界,当在“著者在场与否”。这就导致并非因“著者在场”,而是因旧法印刷术所造成的“讹、衍、缺、脱”,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古籍版本学之“善本”“残本”概念,若无差别地套在今典版本学头上,则难免不适用或不够用。对钱著版本演化的深层追究业已表明:无论是著者1978年对旧文《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修订,还是1994年《管锥编》卷五对原本四卷的增订,抑或2002年三联版《宋诗选注》刻意将此书做成“拟残本”诸现象,皆溢出了传统版本学所熟睹的“平面、墨迹、目测”之特征;相反,因“著者在场”而酿成的钱著版本演化,在深层次呈现了“立体、心因、透视”新特征,且以“心因”为内驱性机制。简言之,若曰钱锺书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1978年修订,以及对《管锥编》四卷的1994年增订,是想将这两种今典做成“善本”,以“给自己一个学术史鉴定”,即“自鉴”;那么,他对《宋诗选注》2002年三联版的最后定夺,则是旨在“给学术史一个警醒”,即“版本记愧”。于是,《宋诗选注》以“拟残本”传世,也就形同于著者为了让晚辈铭记那段学术史“羞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欲证明钱鐘书不仅是现代学界最擅品鉴文学趣味的杰出专家,且是能从古籍读出批评史视野暨美学睿智的大理论家,范例之一,便是系统爬梳钱氏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针对清代迄今300余年流传甚广甚久的《随园诗话》,围绕“探本”今释,所提炼出的一套既具国粹特色,又闪烁着现代思辨光泽的“诗品伦理学”。“诗品伦理学”含三个定律:一是“诗论尺度”须诉诸“町”,即在有限语境中说有效的话;二是“诗例笺释”须讲究读“全篇”,切忌“摘句”;三是袁枚在“诗论尺度”“诗例笺释”有悼“探本”或“探而未本”,病根是在袁枚“心乱”,做不到“心不待境静而静”,屡屡借诗话渔利,其借诗话渔利之手法主要有“权门保驾”“闺秀站队”“追星红利”三种。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3年7-8月,文学人类学团队进行第十六次玉帛之路(东北道)考察,覆盖东北三 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8个县市,聚焦史前玉文化在距今1万—5000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情 况。考察结果认为,以距今1万—9000年的吉林双塔遗址和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为首,南下催生了 距今8000—5000年的西辽河地区玉文化高峰,中国玉文化史源流的总体性认知模型需要重构。 辽东的海城—岫岩,是北方玉矿资源之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昂昂溪遗址以及吉林双塔遗址,构成 北纬46-47度间的中国玉文化起源带,并由此形成史前玉文化传播的第一次浪潮;随后其南下传播, 影响到科尔沁草原至通辽—赤峰地区,催生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玉文化第二次浪潮。小南山、 昂昂溪、双塔遗址玉器及哈民玉器原料,表明在辽东岫岩玉之外,还有更早期、更偏北的玉矿资源即贝 加尔湖玉对玉文化史第一次浪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玉文化不间断的传承脉络具体展示出“万 年中国”文化史上半段即上五千年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