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演进历程与中华文明总体进程基本同步。红山文化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印证了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上北疆各族统治者对中华正统和“大一统”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北疆文化的内聚性,推动了北疆文化发展壮大和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中的形成与演变为北疆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奠定了历史基础。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和把握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有助于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学理基础。

  • 瓜州榆林窟第29 窟西夏国师鲜卑智海考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结合西夏文献的记载,对瓜州榆林窟第29 窟西夏真义国师鲜卑智海做了进一步考证。他曾是西夏仁宗后期著名国师,活跃于1189—1214 年之间,官至功德司正、译主、座主,五寺提点,兼末品官阶“ 西寿”,驻锡于西夏皇家寺院大度民寺。他是西夏佛教“显密圆融”特征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他继承西夏国师鲜卑宝源承自辽代通理恒策这一法脉的圆宗教义,于西夏光定四年(1214)左右,组织翻译了中原经师对《华严经》的注疏,从而被元代西夏遗僧一行慧觉列为“大夏国弘扬华严诸师”中的首位,并冠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经律论重译诸经正趣净戒鲜卑真义国师”的名号;另一方面,他还是藏传佛教的信徒,身着右衽交领衫,头戴宁玛派的莲花冠,并作为国师多次主持具有藏传佛教特点的“烧施结坛,摄瓶诵咒,作广大供养”仪式。而榆林窟第29 窟壁画描绘的就是乾祐二十四年(1193)由鲜卑智海主持、瓜州监军司通判赵祖玉为追荐仁宗而做的“广大法会”。

  • 生态补偿能否保护草场生态?——基于阿拉善左旗的案例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作为牧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的重要措施,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生态补偿在理论层面存在很多争议,不少学者认为生态补偿的逻辑由于破坏当地人的内在保护机制而不利于生态保护。本文以阿拉善地区为例,研究生态补偿的生态效果和对当地人生态保护行为的激励效果。结果显示以禁牧和生态移民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并未达到恢复草场生态的理想目标,首先它割裂了牲畜和植被之间的采食关系而不利于长期生态保护;其次将牧民排除在外增加了牧民破坏草场的行为,减弱了当地人对草场的监管和保护能力;最后以农业为主的替代生计也加剧了区域内的水资源危机。因此,草原牧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应重视“人-草-畜”这一系统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不能简单将牧民和牲畜排除在外。 

  •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自身提升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须进一步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三大动力源地区加快形成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打造高能级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衔接,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构建跨行政区合作体制机制,形成区域高效协调创新生态。

  • 社会组织的传播与绵延:以金圭寺宏善大坛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许烺光选择了宗族作为中国主要的次级社会组织,以解释中国为何未能达成“大范围社会团结”,却低估了西镇民间宗教的力量。相邻的金圭寺村宏善大坛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乡村宗教组织,后来继承了西镇复善勅坛的宗教文化。它在一个白族村邑中保存了历史上宗教运动和圣谕宣讲的实况,通过谈演、做会和宣讲等形式,在新时代持续发挥着抚慰人心、团结社会的积极作用。探寻这一宗教脉络的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中次级组织的传播和绵延。

  • 金朝民族交融管窥——以文化与婚姻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金朝文化交融与族际婚姻是民族交融大趋势的两个侧面。金初统治者积极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广泛搜求图书典籍和金石碑刻文献,女真权贵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其中金熙宗、海陵王、金章宗三位皇帝尤为突出,金朝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金朝的汉人、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之间相互通婚,虽部分族际婚姻有政策上的限制,但事实上并未禁绝,族际婚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新趋势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推进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是达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目标的应有之义,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基础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增幅高于全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显成效。在全国一盘棋的国家战略引领下,着力在三次产业发展中重点突出七个方面的举措,形成了经济增长新趋势,为“十五五”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支撑。

  • 换一个角度看“何为中国”:从“大一统”观到“国家一民族”理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一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史过程的“大一统”。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内核,传统中国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体政治理念,以彻底的革命战胜了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取得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的双重成就。“大一统”凭借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性”的支撑性概念。然而在政治传播与话语辩驳的意义上,面对“民族一国家”的现代知识传统,“大一统”仍然无法精准表述、精确传达其作为独特现代政治过程的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应以“国家一民族”理论表述“大一统”观,将“大一统”用于指称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整体形态,并在历史和理论上论证这一概念的转化过程。

  • 民族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空间分异与互补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作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双碳工作已从中央到地方得以积极而稳妥的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亟需不同地区之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其中,绿色低碳转型要素供需的空间分异从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本文基于大陆31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综合规模、碳脱钩水平、绿色低碳潜力等特征的空间分异,以及民族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中长期碳排放情景预测,以清洁能源为介质,讨论了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间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互补发展需求和可能路径。认为,只有全国一盘棋框架下,推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对流、合作共赢,才能有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富裕物质基础的同时,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坚实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