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端于基层,发展于基层,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近三十年来,中东部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尤为显著。长沙市 N 社区作为典型的城市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治理能力建设有机结合,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帮扶弱势群体、塑造家园文化、强化矛盾预防、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以及提高居民法治观念等六个方面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给新时代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以下路径参考:坚持协同治理,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加强文化认同,开拓团结进步新思路;创新宣传载体,传播民族团结新叙事。总结 N 社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通过计量分析与历史考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考察1949-2000年间319部“红色文学”维吾尔文译本的翻译与出版机制。发现以译介工程为纽带的新疆文化治理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1)体制化维形构建期(1949-1955),主要通过高印量短篇小说与革命叙事构建主体框架;(2)范式化系统塑型期(1956-1977),形成剧本译介与儿童文学为主轴的制度化传播体系;(3)市场化机制转轨期(1978-2000),显现出经典文本的系统性重版与市场化适应。翻译活动通过三重机制实现话语转换:在语言策略层面上建立革命术语的新疆翻译标准,通过传播网络层面实现了跨媒介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在再生产层面完成民族记忆的政治编码。研究拓展了维吾尔文学翻译史研究的维度,为新时代新疆文化治理提供历史文本参照,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功能。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多方互构、兼容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话语体系是在独立与解放的革命历程中奠基,在平等与团结的建设时期形塑,在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在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政治立场坚定、学理意蕴深厚、表达向度多元、传播更加有效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沉的情感理解与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二手玫瑰乐队自出道以来,就树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东北地域风格。随后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受众群体扩大到全国。本文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情感结构视角入手,对二手玫瑰乐队爆火的原因进行解读。二手玫瑰乐队的爆红,蕴含着三个方面的情感结构。首先是冲击的视觉形象,东北大花布元素与夸张的服饰,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效果的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回归,东北民俗文化与现代相结合以及乡土情怀,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最后是青年人的狂欢,狂欢理论视角下的观众与仪式下的圈层化的群体认同感,说明了青年群体喜爱在音乐节追二手玫瑰的原因,以及在众多仪式感下,二手玫瑰乐队获得了群体的认同感。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在辽金至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受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使得其都城布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都城中轴线的变化尤为突出。辽金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尚不稳定,中轴线的方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宋元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基本稳定,中轴线的方向为南北向,且基本位于都城的居中位置;明清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中轴线居于都城轴对称位置,且贯穿都城南北的中心建筑。辽金至明清时期都城中轴线布局的变化与发展,反映出了此时期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建中立极”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的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西方奢侈品牌与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合作现象,通过分析芬迪与彝族刺绣、爱马仕与藏羌织绣、曼黎怡与苗绣等具体案例,揭示西方奢侈品牌选择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合作的缘由以及其对中国少数民族“他者”形象的构建,探讨西方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变迁轨迹,阐明西方时尚产业在现代化困境中回眸东方的再东方化倾向。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10
摘要:1842–1843年间,孔德与密尔就性别平等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孔德援引当时的主流生物学成果,认为女性的身体和思维都较男性更“幼稚”;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科学与历史相互印证,女性服从男性乃是一种“自然法则”。然而,在密尔看来,彼时生物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足以说明两性之间存在先天的自然等级,女性相较于男性的劣势更多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尽管孔德和密尔都诉诸非个体性的科学以求共识,但他们各自立场的形成却更多的是个体经历的结果:一场不幸的婚姻让孔德从女性主义者转变为性别等级制的拥趸;而密尔则因与另一名女性主义者哈丽雅特·泰勒相恋而始终坚持主张性别平等。在这场争论中,科学的边界实际上早已为科学人的个体性所划定。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4-12-27
摘要: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西部地区生活的族群,羌人自商周到两汉时期与生活在中原的华夏民族产生了广泛和悠久的接触和互动,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在族群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实现着与华夏民族的融合。考察先秦到两汉羌人“融华”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羌人在地理分布、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互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新的内涵,并且在与华夏民族的交往中吸收和内化中原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在民族情感上亦实现着民族融合,建立着早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以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挽救、形塑、充实和发展促成了朴素的中华民族完成质的转化,使各族人民越来越以共同体样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破解生存危机、突破发展瓶颈和保持团结稳定为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刻契合了多民族国家打造新型一体化结构、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塑造成员集体性认同的必然要求。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应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命题,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准绳优化涉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以“五个认同”为着眼夯实中华民族共有价值基础,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引入新动能。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社会、领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逻辑必然。然而,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数字化师资匮乏、数字平台开发不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未来应创新“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数字素养”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全息开放”的国家智慧职教平台、完善“软硬结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力”体系中,思政引领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首要地位。深入探讨并深刻理解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体实现路径,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迫切需求,更是实践层面的重要课题。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中,高效聚合社会资源与智慧,顺利达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关乎教育事业的繁荣兴盛,更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竞争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均没有现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够作出科学解释、给予科学指导,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充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构建中国经济学。我国实现了比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更快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理论,具备了构建新的经济学说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和任务不断明晰的发展过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前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研究对象、研究假定、研究主线、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经验,我们创立中国经济学的首要任务也需要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研究对象、研究假定、研究主线、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作出科学的阐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三一教作为一个由士人团体发展而来的民间教派,不同于其他以佛、道为主要教义基础的罗教、真空教等,具有鲜明的“儒教本位”特点。其教主林兆恩的理论中,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就是以儒教统摄儒、释、道三教,并且将三教按次序划分,统摄到一种“立本-入门-极则”的秩序当中去。林兆恩曾经借其对于历史的评述来对“三教合一”进行阐发,他在论述中所体现的历史观折射出了他独特的“三教归儒”理论,并且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教传统的崇古特点,为其教派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编成的,其内容在“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基础”“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统一性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平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高度契合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指导关系,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基础教育教材相结合的典范,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了借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既是分级诊疗愿景的现实呈现,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焦点目标。作为引导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政策工具,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服务类型上的差异还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推动了门诊而非住院就医格局的秩序化,且总体影响程度有限;政策设定的医保补偿标准与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目标的结构性失配是限制政策效果的重要原因;政策对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的推动作用在特定医疗服务类型中受到医疗服务能力的调节作用,政策效果的发挥还应考虑医保补偿标准与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匹配程度。研究结论为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的完善和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之一的绿色投融资是中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梳理1990-2021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简称CNKI)的绿色投资文献,可以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轨迹、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30年来绿色投资发文量和研究主题与全球有关气候环境方面的重大协议是同步跟进的,切实回应了有关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集中在绿色投资内涵、绿色投资作用机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有关“中国”以及“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绿色投资的研究演进过程呈现出从外生性到内生性,从合规性到战略性,从对环境被动的风险规避到主动的社会责任承担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发展态势。未来研究应更多立足国情,加强多学科融合,多维度诠释绿色投资作用机理及发展逻辑,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绿色投资新问题。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运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和表现形态。通过分析我国对历次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把握程度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新质生产力破解挑战的路径与机制,发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突破我国高质量发展瓶颈,开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法学研究》
摘要:文化是制度的渊源与根基,制度推进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法典编纂,更可以透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中国传统法典编纂的外在形式,展示了其文化的形式之美;法典编纂的“祖制”情结,凸显了其文化的连续性;法典编纂的“因时”特征,突出了其文化的创新性;从政治法律文化角度而言,法典编纂的“治吏”色彩,突出了其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更宏阔的文化而言,法典编纂的“共同体”意识,凸显了其文化的“铸牢”力量。传统法典编纂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本身亦可视为一种文化。传统法典编纂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法治建设的关系,为当代文化传承与现代法治建设的互动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