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涿鹿大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地理舞台。炎黄时期,华夏、苗蛮、东夷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而涿鹿大地既是炎黄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当时多民族和平往来与政治角力的中心区域。阪泉之战使炎黄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由炎帝转移到黄帝那里,而涿鹿之战由黄帝与炎帝联手擒杀蚩尤,则牢固树立了黄帝在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而且使这个政治共同体进一步扩大。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和政治重组,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更加密切,逐渐出现了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推动了国家形态的发展,进而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政治共同体。尽管这个共同体还不成熟,国家能力也有待发展,但中国远古文明历史从这里开篇以后,历经五千年来的艰难与曲折,发展过程始终不曾中断,中华民族始终以其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 新文科建设要求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档案学科的发展抛来了新锚点。论文结合学生反馈的调查数据,指出实践教学是提升《电子文件管理》教学质效、呼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关键。在重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场域广度、参与深度的“双擎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基础型、进阶型、创新型三种实践教学类型,并结合课堂教学实效论述其实现方式,以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持续推动《电子文件管理》课程转型升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 数字时代,新媒介的应用为红色档案的情感叙事提供了新路径。论文基于“媒介情景论”所阐述的“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理论核心开展研究,认为应按照“确立叙事主题、选择叙事策略和调整叙事结构”的叙事逻辑,以“对红色档案进行共同挖掘、创设多样化档案文本空间、构建开放式叙事平台”为叙事路径,开展红色档案的情感叙事,实现红色档案的时代价值。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数字记忆是数字时代的记忆新形态,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人工阅读,描绘数字记忆的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提升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供借鉴。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记忆的概念内涵、档案馆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功能定位、数字记忆资源建设、数字记忆项目建设以及对数字记忆的理论反思等五个方面。未来建议加强记忆资源聚合、多元协同机制、用户参与机制、典型创新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世界各国加速推进的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使档案工作走向深刻变革的“深水区”。档 案数据治理理念与实践的萌芽、生成、深化的演变过程,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档案行业生态系统整体 的“数据化转向”和由此带来的档案形态与价值维度、档案工作场景与模式的深刻变化。档案数据 管理成为档案工作的“新版图”的现状,反映出档案实践领域对数据管理的积极接纳与推广应用; 档案数据治理范式的出现,则提升了档案学在数智时代的学科版图和社会影响力。多元共治的协 同机制供给不足、线上治理空间的经验值和贡献度不高、公共利益与数据要素化的冲突等深层次问 题的存在,既反映出档案数据治理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又启示档案部门从体制、场域、理念等维度 去探寻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治理的新概念、新逻辑与新规则。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直接民主思潮促进了公民投票活动的产生,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尤为学界关注。孔多塞因此成为法国历史上首位将直接民主思想载诸宪法并促其实施的理论家,并对大革命以降法国民主政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无套裤汉的自发主义直接民主思想相比,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更加注重法律秩序,是一种强调多元化的自由主义民主模式。但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带有过分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因此,其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档案数字叙事”源于档案叙事与数字叙事的理论耦合,近年逐渐成为档案开发 利用的理论支点。基于概念分解法对 “档案数字叙事”进行概念拆分,明确其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定义;从数字叙 事与档案叙事在叙事场、叙事逻辑、叙事类型和叙事服务四个维度上的耦合关系出发,明确 “档案数字叙事”的 生成机理;在借鉴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数字叙事理论的核心构念 “文本架构”“互动模 式”,以及 “情感沉浸”目标引入档案叙事研究,形成具有 “四个维度、两条主线、一个中心”的档案数字叙事 基本理论框架;并以北海银行档案的叙事性开发为例,对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实践性检验。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清代长江流域徽州木商在木材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贸易机制,这一机制是从大量经营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同时也指导着人们如何从事木材贸易活动。木材贸易机制主要分为拼木与采伐、装簰与放簰、通关与纳税、堆木与销售等环节,每项环节又有相应的流程与注意事项。通过贸易机制的开展,木材经相应的长江水系被源源不断地从林木生长地流通到江南等木材销售地,实现了木材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与前代相比,清代长江流域徽州木商的木材贸易活动更加专业化、机制化,这既是木业贸易发展到清代的时代特色,亦是徽商群体历史发展的演变缩影。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集中记述了传说中五帝时代部落首领皋陶的有关事迹。从尧舜共同体到大禹建夏早期,皋陶在佐禹治水、壁画国策、创制律法等方面都卓有贡献。近世疑古学者以为《虞夏书》晚出,《皋陶谟》等不过是战国时期儒家假造的,从根本上否定了皋陶的存在,也使虞夏史通通变成了向壁虚构的伪史。实际上,在人类社会未曾发明和使用文字之前,任何民族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古史时代。由古史传说到文本生成,也必然经历幽远漫长的岁月。《陶谟》等晚出文献虽然是在传说基础上形成的文本记录,但仍有历史真相的颗粒,不能概以虚妄视之。对古史传说资料加以精心鉴别,去伪存真,多维审视,探赜索隐,坚持多学科协同攻关,通力合作,必将使中华文明探源和古史重建工作别开生面,谱写华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数字技术目前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公共史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冲击。应对冲击的办法就是为公共史学的公共性设定底线,其途径为通过建立个体的历史感,激发起公众对史实真实性与责任感的敏感。史料的诗性美育是建立个体历史感的有效方式。这一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创造力与想象力整体感受与把握史实,以便对史料做出更具经验深度和研究价值的阐释,培养学生的个体历史感,进而纠正数字技术为公共史学教育带来的弊端。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将审美的发生归为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认为通过这种感应可以实现意境、意象、气韵等审美效果。当下的文化经济在审美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创造了新的心物关系。这种心物关系解开了物对人的束缚,扩大了审美边界,不断激发社会个体自身的创造潜力,创造了审美民主,打破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唯一标准的成见。然而,它亦会物化人的情感结构、过度解放感性、阻碍社会真正自由和民主的发展。整合中国的气韵美学与德国的气氛美学,在文化经济语境下探索一种新的审美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弊端。新的审美方式通过感性超越物,体现出日常性、流动性、不可定位、情绪感染性强等特点,由它引发的审美革命因此可被称为“无边框”革命。这种革命可以帮助建造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人类审美共同体。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摘要:方慧容《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早期社会学者的徘徊和探索》一书,以理论框架“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探讨吴景超1919-1948年间不同阶段的中国近代转型方案。本文认为该书具备三方面学术贡献:其一,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民国时期吴景超思想和实践的基本面貌;其二,有效消解了此前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因分科治学造成的研究盲区;其三,借吴景超探讨了中国近代转型一系列基本问题,尤其个性与社会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也试图对该书在材料使用、思想分析角度、全书收束等三方面提出商榷,以供读者和作者参考批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摘要:雷鬼音乐在当代欧美流行音乐中别具一格。该音乐历经克里奥尔音乐、拉斯塔法教音乐、曼陀音乐、RB、斯卡、慢拍摇滚等多种形式而形成。它蕴含了非洲文化及殖民地奴隶文化的记忆,亦孕育了黑人的种族认同。雷鬼的黑人文化认同在雷鬼音乐家的锐意创新与黑白受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发展出了跨越种族、阶层、地域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由黑人服饰、混合语、雷鬼元素与拉斯塔法教等建构的雷鬼符号营销体系功不可没。雷鬼音乐也因此展示了黑人文化认同在消费社会中的反种族、反阶级压迫、国家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等意义。雷鬼音乐案例可以为我国在全球化及后全球化时代建设具有现代性精神的民族文化认同提供启示,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它的负面影响。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后期的代表人物。他因创立“受众民族志”而被国际学界广泛关注。不过,他并没有止步于此,继而又提出了新媒介文化地理学。他将新媒介理解为新技术创造的媒介,并将其特点总结为跨越地理距离、将公共讨论转化为亲密交流、干扰公共空间、与传统文化不矛盾等。新媒介因而创造了以“被保护的自我的自治性”为特色的家庭文化,同时将其向世界传播促成了人类“全球化”的生存状态。然而,该传播也带来了宏观与微观身份认同的困惑。对联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具体方式实施调研,或许可以解决这些困惑。新媒介文化地理学突破了“霍尔模式”,并为文化研究与国内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莫利将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归结为调研而排斥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众的文化主体地位。这也是不合适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以行动者、异质性网络、转译 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协同开发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首先,明晰跨域档案资源协同 开发的现实基础,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作为底层逻辑架构;其次,识别网络中各行动者主体和 强制通行点,对转译流程中的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成员招募和链接动员等各环节进行设计优化, 构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行动者网络;最后,从机制运行角度提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解决 方案。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电影《无依之地》讲述了一个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了一切的老女人寻找生命意义进而获得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将特色锁定于记录风格的场景设计、艺术化的剪辑叙事、富有寓意的视觉冲击,调动出浅淡隽永,却又深入人心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严肃反思的直觉。文章结合柏格森、列斐伏尔、海德格尔、德勒兹以及宋明理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无依之地》中展现的直觉革命,即通过直觉逃离空间胁迫,回归时间本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展现生命游牧的情怀。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档案学刊》
摘要:黄河档案编研工作是追溯黄河历史、弘扬黄河精神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黄河战略,探究黄河档案编研工作提质增效的发展向路,文章基于对山东黄河档案编研现状的调研分析,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研究坐标,把握山东黄河档案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剖析编研工作主要行动者在资本和惯习上的缺位,从内部资本培育、外部资本吸纳和内外惯习平衡三个方面提出山东黄河档案编研工作的未来走向,通过战略性和系统性思维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1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的 重要物质载体,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文章基于数字 叙事理论,从叙事资源、叙事手法、叙事过程、叙事情节、叙事服务五个层面,探究红色档案数字叙 事的要点。在此基础上,以S省红色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为案例研究,明确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实践 存在的难点与困境,并从叙事资源数字化、叙事成果创新性、叙事传播机制建立三个方面提出红色 档案数字叙事的切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