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国史研究与“新国学” (专题讨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到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断孕育、生成和发展关于新中国的认识和研究,即“新中国学”。“新中国学”特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学,由此也推动中国学从“他塑”转向“自塑”,重心从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转向探讨关于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中国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是关于新中国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新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引领世界中国学发展,是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 为此,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本组专题讨论,重点以《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新中国史史料学的新境遇与新问题——兼论“新中国学”资料构建的发展性与实践性》为题作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 国共产党振兴医药的百年回眸:历程、成就与经验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5-31

    摘要:一百年来,中医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艰难图存到重获新生、从经验传承到科学发展、从朴实坚守到初步繁荣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逐渐迎来了全面振兴的宝贵历史契机。中国共产党振兴中医药的百年奋斗赓续了中医药的千年传承、焕发出中医药的当代生机,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新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进中医药的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医学。

  • 超越“区域”与重返“学科”:欧美国学的新趋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一度成为欧美中国学的两大时尚;“中国中心观”也曾作为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新思路兴起于海外中国研究界。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突破“区域研究”模式和反思“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呼声日高,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国研究者不再将中国仅仅当成“东亚”文明的区域性代表,而将之视为全世界可资借鉴的资源。一些欧美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不再迷信学科交叉和专业整合,重新提出返回具体学科的内部,更能突出问题意识,将中国研究引向纵深。在质疑和超越“中国中心观”的基础上,欧美中国研究界正努力摆脱文明二元对立论,逐渐趋于成熟。因此,欧美中国学近三十年的转变历程说明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模式”越来越大的兴趣及他们对自身学术体系和话语模式之局限的反思,促进了欧美中国研究范式的不断更新。

  • 国共产党推进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与优化理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以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挽救、形塑、充实和发展促成了朴素的中华民族完成质的转化,使各族人民越来越以共同体样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破解生存危机、突破发展瓶颈和保持团结稳定为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刻契合了多民族国家打造新型一体化结构、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塑造成员集体性认同的必然要求。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应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命题,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准绳优化涉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以“五个认同”为着眼夯实中华民族共有价值基础,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

  • 发展的非洲国学:脉络、议题与特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提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 国的思想文化对哲学的影响王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哲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逐渐呈现出热度。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反思,对中国哲学研究中使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借鉴其研究方式提出批评,主张进行自主的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研究。相比之下,人们较少思考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是不是使用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借鉴其研究方式并受其影响。无论是在术语的形成还是观念的导向上,中国的思想文化对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的哲学研究涵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以及众多哲学领域,其发展需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互借鉴、相互融通和共同进步。正确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对我国哲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对于更好地认识哲学的实质,更好地发展我国哲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 推进国式现代化:底层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行政与法》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者的统一,是中国过去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复杂的世情国情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实现的催化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聚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发展现实实际、国际国内安全、文化实力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本遵循,寻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应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得到贯彻;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新发展格局与新安全格局良性互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政治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 东北民族的“国”认同与华民族形成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以及后来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华夏汉族、东胡、肃慎、濊貊四大族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自我认同为“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和“中国正统”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地将自己所建政权纳入中国历史和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兴起于东北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尤其是以满族为统治者建立大一统的清政权以后,以“中国”认同观念为纽带,将边疆民族和内地民族连接在一起,逐步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东北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一定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贡献。

  • 辩证思维与当代国画学——专访刘曦林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国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已经存续千年,在当下重新探讨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之时,首先,必须对传统画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等内容逐一厘清。其次,要正确理解画学观念在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演化现象。再次,要辩证地观察西方绘画对于中国绘画、画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客观、有效地重新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正确地把握中国画美学思想,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 投资者一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心化与去心化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面临着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两种模式选择。当前以投资仲裁为基础的ISDS机制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这是由投资争端解决去政治化的历史背景、国际投资实体规则的双边化现状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的利益冲突三重因素所造成。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中以常设投资法院和多边上诉机构为代表的方案体现了突出的中心化趋势,这与ISDS机制的合法性危机、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和国际法治基本价值追求密切相关。但中心化改革过程中要对相互矛盾的需求进行平衡或取舍,并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多中心向单一中心过渡的漫长过程。中国应接受并积极参与ISDS的中心化改革,但应在中心化的ISDS机制下强化投资保护的功能并维护国家的法律解释权。

  • 共享文化价值研究——20世纪美关系案例分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享文化价值区别于共同价值和个体价值,它指不同个人、国家、文化、民族、制度、意识和政党,现在与未来可以共享、共赏和共赢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求同存异、对等适度、演化变量、良性实用和持续扩展五大特性。简要综述有关中西文化对立与合作的文献,阐释与对比中西方经典文献《论语》《圣经》,以及中西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子、老子、朱熹和亚当·斯密等)的主要思想,有助于发现三大中西的共享文化价值:中、和、爱。而且,分析杜威访华(1919-1921年)、梅兰芳访美(1930年)和庄则栋访日(1971年)这三大学术、戏剧和体育的中外交流案例,能够验证中道、和合与友爱在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尽管杜威、梅兰芳和庄则栋当时所经历的客观环境、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利于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由于两国决策者明智、中道文化支持、民间力量推动以及当事人的胆识与努力,最后都以历史性的成功,给中美关系史留下传世的一页。事实证明,三大共享文化价值(中、和、爱)互相联系、相依相存,由中致和、由和致爱,显示走中道、行适度是中美双方合作的前提,也是寻求妥协、有效谈判、民主运作的根本。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华文明、 华文化和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08

    摘要:文明、文化与文脉,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又以其特有的物质、观念形态维系着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紧密相连的存在。“新的文化使命”中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明确,“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中对于“守护好中华文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任务要求,都表明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是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关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的三大主体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科学的揭示;对中华文脉持守赓续的责任主体、守正原则、创新路径,进行了整体性的明确。

  • 唐时期佛教宇宙观建构的国化范例——以《北山录》“天地始”为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释神清(755—820年)在《北山录》的开篇“天地始”一章中,从中国僧人的视角构建了佛教的世界观体系,将《山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的理论内涵与原始佛教的宇宙观相对照、相结合。他所构建的论说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可以说,神清的著作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对佛教宇宙观进行了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本文主要将《北山录》“天地始”这一章所叙述的宇宙观与印度原始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对比探究,从而揭示中唐时期的宇宙观的发展面貌。

  • 林家有先生与孙山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命史范式进行突破,致力于系统性阐发孙中山的建设思想。晚年主编的《孙中山评传》,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集大成之作。在学术交流等领域,林先生同样身体力行,成就斐然。林家有先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是改革开放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学者的奋斗缩影。

  • 建设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的内涵、意义和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阐释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基本路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存在着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和跃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揭示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 文明史视域下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即中华民族必然要在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中选择发展道路,在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坚定道路自信,在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中深化道路认同,在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中拓宽道路视野,在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中彰显道路文明。中华文明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取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观、民本观、经济观、生态观和世界观。中国道路中蕴含的文明理念、文明实践和文明追求,凸显了其在“人本逻辑”“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等方面相较于西方道路的独特优势。

  • 国成立初期国共产党 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宣传、教育、就业、婚姻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推动青年与政治、青年与社会的有机互动。通过梳理《中国青年》相关内容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主要集中在动员青年参加革命与建设、开展青年思想文化教育、引导青年成长需求,并积累了诸如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关注青年成长需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等经验。这一时期党关于青年工作的探索,不仅实现了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育人目标,亦为当前青年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

  • 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国智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行政与法》

    摘要: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政治协商和协商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是对广大人民民主诉求的现代回应,是对西方国家“民主失灵”的时代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中国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商民主理论构建的中国逻辑,立足中国国情,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二是协商民主理论表达的中国话语,用独具标识性的中国话语进行理论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新,有力破解西式民主的话语霸权;三是协商民主理论贡献了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在坚定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自信的同时,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 国式现代化推进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逻辑理路与实践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二者因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贯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进程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决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支撑,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为保障,以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为原则,以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东南亚行业文教育现状、特点及发展策略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行业中文教育在服务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区域,该地区的行业中文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东南亚行业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培养机构呈现校际、校企、政校企三种联动模式,中方协助推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具有国别差异性特点,授课内容与方式紧贴社会需求;然而,该区域行业中文教育存在校企联动模式落实困难、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中方应协同东南亚各国打通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构建行业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模式;拓宽行业中文双师型师资来源渠道,协同制定双师型师资专业能力标准;共建共享行业中文教育资源,应用人工智能助力行业中文数字教学资源的研发;制定行业中文课程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