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目前学界对于“儒学与日本社会”关系的研究史梳理,主要有“儒学日本化”和“儒学近代化”两种视角。而从 “日本儒学化”的视角,重新梳理日本近世儒学研究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主流是淡化甚至否定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强调“儒学日本化”的侧面;与此相对,被认为是“儒学近代化”研究典范的丸山真男,其实却出人意料地是以承认某种程度的“日本儒学化”为前提的。战后日本学界以尾藤正英为代表的对丸山真男的批判,因为存在颇多误读,故并未动摇其基本框架;而以渡边浩为代表的对丸山真男的修正与发展,却长期被误解为是对丸山真男的否定。因此,重提“日本儒学化”这一被遗忘的常识,或能为建立完整的“儒学式近代化”构想提供些许助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传统儒家尤其是理学以知释仁,将仁理解为德性之知、真知、觉、良知等,仁即知。作为知的仁是一种由心灵所主导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能够认知的心灵与对象相贯通,不仅完成了一项活动,而且能够产生认知,实现自明。这种自明性活动尚未形式化为认知对象,因此是不可知的,真知行为是知而不知。通过转折,人们将这种认知过程形式化并对象化,成为认知观念。作为认知观念的知乃是一种思想转折,区别于认知活动。超越的认知活动(“知”)与经验的认识观念(“知”)之间,通过“知”而形成超越性关系,心灵通过认知活动完成对认知观念的超越。以知释仁能够体现出人类生存的超越性。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诚”是东亚儒学的重要 概 念 之 一,也 是 日 本 儒 学 与 中 国 儒 学 的 重 要 联 结 点。 对 中 国程朱理学之“诚”与日本儒学者山鹿素行之“诚”论进行比较分析,可以 见 出 中 日 儒 学 的 紧 密 联 系 与深刻差异。朱子学的“诚”的建构宗旨是为了维护皇权社会的道 德 秩 序,而 山 鹿 素 行 与 朱 子 最 大 的不同,在于他将真实自然的人性人情理解为“诚”的根本属性,认为“诚”首 先 是“真”,是 一 种 发 自 内心的主体感受,而非作为天理的人伦道德。素行的“诚”反映的是 当 时 日 本 町 人 社 会 对 人 性 自 然 的认识与包容,具有重个体、重主观、感性化的特点,因而具有 美 学 属 性,并 且 与 日 本 古 典 文 学 中 重 感性、重人情的“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典型的 日 本 式 思 维 的 特 征,反 映 了 东亚儒学中的“诚”由伦理学向美学的分化。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赵南星为显示斗阉党的决心,特找人打制铁如意,送予同人及门生。赵南星铁如意传世甚多,铭文各有差异,后世对铭文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作为抗击阉党的文化符号,赵南星铁如意是器物中著名的 “君子之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后世儒学士人以其人格力量不断充实着铁如意的精神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战国秦汉时代,“贬屈论”成为当时士人评价屈原与楚辞的一种重要倾向,其内涵经历了质疑屈原立身处世之道到否定其人格和文学的发展变,折射出由战国时代“游士”文化的多元思想逐渐过渡到两汉“大一统”观念下尊经价值确立的历史趋势。特别是东汉中期之后儒学思想演变成为经学正统,屈原作为“文人”传统的早期代表,其狂猬个性不容于儒学推崇“君子”人格的尊经价值,而楚辞奇美瑰丽的审美风格也不符合儒学文质彬彬的中和规范,这成为楚辞在此后长期受到儒学尊经正统文学观贬斥的文化根源。究其实质,“贬屈论”彰显出战国秦汉时期屈原和楚辞影响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维度。纵观此后繁复纷坛的屈赋评价,东汉中期儒学尊经影响下“贬屈论”中所贬之内容,恰为高度褒扬屈原及其文学成就之处,这种历史的文化吊诡引人深思。因而,“贬屈论”是从与正统尊经儒学相异的角度更加凸显了屈原及楚辞文学的不朽价值,而魏晋以后“文”“儒”相分视域中的屈赋评价也与此密切相关,这对于深刻理解屈原的人格精神、文学成就以及我国文艺精神的总体性特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 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 根据三晋法家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管子》齐法家篇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齐法家思想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齐法家深受儒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地缘因素,也是因为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容易吸纳儒家思想。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齐法家并不排斥儒家。 也许法治的真谛并不是惩罚和畏惧,而是正义和宽容,这是齐法家带给我们的启示。 法家对“法”的论述及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子产铸刑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法家的法理论有着过度推崇、维护权力及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缺陷,造成秦的暴政,使秦帝国不足十六年而亡。 法家的“法治”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与现代法治相似,但在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在深邃广襄的儒家思想世界,徘徊着一个幽灵,这个幽灵“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根自儒家思想的底部,贯通儒家思想的所有,这个幽灵就是“生生”。“生生”不仅具有传统本体之属性,而且拥有其独特的品质,从而“荣升”为儒家思想的“新本体”。作为儒家思想新本体的“生生”,不仅是维系儒家思想体系的枢纽,而且是激活儒家思想生命的源泉;不仅是认识儒家思想本色的钥匙,亦是实践儒家思想价值的途径;不仅是更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定力,而且是展示、焕发儒学精神的道场。因此,“生生”之为本体,或许能为困顿中的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家思想与任何时代的生命实现无缝隙融合,既生生自我,亦生生人类,如是不已。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与天命的张力。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阐发中,我们能够获得理解和消化近来“自由儒学”热的恰当位置。 简言之,“让”自由身位和天命意识成为奠基性的儒学的自由,取代流行的观念化的“自由儒学”,是“自由儒学”的真正使命所在。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伯夷、叔齐是中国早期重要且具有 “塑造”意义的人物,相关叙事史既有数篇伯夷、叔齐的列传,亦有诸多对二人事迹之评论。对伯夷、叔齐的叙事史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揭明这一叙事史的多种形式、历史脉络、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及其思想贡献。概括地讲,孔子所谓 “不念旧恶” “求仁而得仁”奠定了儒家关于伯夷、叔齐思想贡献的基调。非常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叙事史进行研究,对于揭明中原以北华夏民族思想之 “北学”的渊源、此渊源对儒学所具有的原初贡献均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 “师儒” 之官和儒家经典 《易》 《书》 《诗》 《礼》《乐》 《春秋》 等文献在西部奠基; 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 (阴阳、 五行、 三才、 敬德保民、 道德仁义礼、 元气说等)、 信仰 (天命、 礼乐) 在西部孕育, 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文献和理论基础。 儒家诞生后, 秦祖、 壤驷赤、 石作蜀、 商瞿上等西部人士成为孔门弟子, 儒学在西部也得到制度化传播和个性化发展; 经典体系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三经” 等) 在西部形成。 特别是儒家经典和思想与西部的地域文明、 民族文化和对外交流等结合, 形成地域、 民族以及丝路等儒学新形态 (如蜀学、 关学、 陇学、 朔方学、 黔学、滇学等) 和儒学新主题 (如民族儒学、 丝路儒学、 伊儒、 佛儒、 道儒等), 从各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 “中国儒学” 宝库。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宋代新儒学以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和“疑经惑传”为前导,在与释道两教颉颃的过程中,援佛老之学以证儒理,批判地借鉴吸收新的养分,将汉代以降以墨义、注疏为主的经学和魏晋玄学加以扬弃,承继了先秦儒学经世致用的“道统”,在两宋社会变动的内忧外患中,继扬先秦儒家“出将入相”、致天下治、为万世开太平之精神,提出“理”之本体原则,丰富了儒学已有的“仁义诚”等道德命题,高度义理化的宋代新儒学还使先秦以来的孔儒出现类似西方本体论的“哲学化”相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对儒家平等观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极端化,矫枉过正。儒家主流认为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质,提出圣凡同类、异业同道;财富方面藏富于民、均无贫、官不与民争利;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伦理方面伦理本位、互为尊重、等差互补;礼制方面礼尚往来、自卑尊人;待人方面忠恕之道、人格平等;交友方面以道相交、以礼相待。儒家平等观在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发扬,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今天应该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加以现代诠释,使之成为中国人接纳现代“平等”价值观的传统资源,这是儒学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随着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转型,作为理学重要修身方式之一的静坐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面对理学静坐的局限及佛、道教的挑战,明末东林学者着手在理学话语体系下建构日常化、规程化、仪式化的儒门静坐法;其二,清初地方儒者通过集体化的运作方式,将静坐改造为一种宣传理学思想及塑造自我认同的公共仪式;其三,在清初礼学复兴的背景下,理学家对静坐进行礼学改造,最终在颜李学派那里形成取代静坐的“习恭”之法。考察明末清初以静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方式,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理学传播与演化的丰富形态,并对已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汉高帝朝东宫是关乎汉家制度存续的核心建制,既体现了帝室吸纳周秦故事的传承理念,也展示出对儒学礼制的包容态度。 汉高帝因利乘便设置太子及其从臣职能,东宫礼制因而呈现出“便宜”的特征,儒术因以礼学之长为高帝所用。 儒生受命教谕东宫后,将“宜适”之礼引入帝室。 与高帝杀伐果决不同,东宫展示出汉家政制温和的一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创建的方法,这就是“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他所著《论语类钞》就是在哲学伦理学方面援西学入儒的典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创建的方法,这就是“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他所著《论语类钞》就是在哲学伦理学方面援西学入儒的典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中村敬宇是为人所熟知的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然而在幕末期其核心理念的形成却未经系统梳理。本文以《敬宇文集》为主要文本,将中村敬宇的问题关心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横向对比,在勾勒幕末时代思潮的同时尝试梳理他在幕末期的政治思想脉络。首先,我从中村敬宇对时势的把握入手,分析他在广泛接触幕末各流派政治思想后,基于普遍道德基础上产生的对外认识及其对幕末主流政治概念“国体”作出的独特阐释;其次,我阐明中村敬宇提出的“理直”论的内涵及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体验中受到冲击后对该理论作出的调整和补充;最后,我将中村敬宇幕末期最终成型的政治理论“理直—风俗”论与会泽正志斋的国体论进行对比,并分析后一理论对中村敬宇明治期的影响。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意志无力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西方更加关注“知”,主要是从知而不行来理解,而儒学则更加关注“能”,以能而不为来概括。这与二者面临的不同问题相关:西方是为了弥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世俗当中知而不行现象之间的裂隙;儒学则是为了杜绝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而拒绝践行仁义。能而不为虽然与知而不行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同样可以归结为意志无力,因为知而不行本身就预设了“能”,能而不为也包含了“知”,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能而不为不仅强调了能知,而且强调了能为,并且突出了能感,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意志无力。儒学以能而不为讲意志无力,实际上是强调人们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反对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因而,能而不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蕴。人们不仅要为他者承担责任,而且具有完善自我的道德责任。儒学讲能而不为不仅丰富了意志无力的内容,而且推动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如果能用清晰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有关本土构念的变迁过程,就能准确地回答中国本土管理现象是否“确实具有本土独特性”。随着模型的建立,中国本土管理的理论框架也随之建立起来了。研究中应首先注意将“差序格局”“家长式领导”“关系”等构念溯源至“忠实于经典文本”的哲学本义,这样可以有效区分相应的中西构念,如“中国式关系”与“西方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地进行该构念的变迁研究或中西对比研究。上述变迁研究或比较研究的最终结果将说明中国本土管理现象“是否独特”以及如何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