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细分产品测度美国关税加征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通过自然排除新冠疫情影响的2017—2019年36期HS2出口数据及美国4张关税加征清单,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和连续双重差分模型测度了关税加征对中国出口金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出口美国的金额下降20.75%,其边际负效应为1.43%,该边际负效应明显低于以往研究结果。动态效应检验发现,关税加征负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加深,并可能存在政策效应滞后性。理论启示:进一步明确了经典关税传递理论,一国对另一国具体商品加征关税会导致其出口金额下降,带来负面效应和边际负面效应。

  • 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对中国减污降碳的影响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但对其在减污降碳方面的潜在作用关注较少。基于2005—2021年中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具有减污降碳效应,政策实施时间越长该效应越明显,中心城市的减污降碳带动范围在周边350~450千米内。第二,国家级城市群政策通过增加环境从业人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减污,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降碳,然而,减污机制和降碳机制未展现协同作用。第三,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具有异质性,从城市群层面看,成渝和中原城市群呈现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哈长城市群呈现显著的增污效应;从城市特征层面看,中西部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和政府减污降碳治理力度强的城市表现出更显著的减污效应。第四,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相比于直接效应,其溢出效应更大。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减污和降碳双目标驱动长效机制和区域合作减排机制,共同推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朝时期,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开始引入中国,其中番薯由于其独特的高产、易种植等优势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至清朝末年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番薯的引入对明清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17个省份地方志的整理以及对其他史料的搜集,获取我国各省番薯引入时间、种植情况、土地适宜性以及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在控制玉米引入时间、战争、灾害、传染病等 重要协变量基础上,定量研究番薯引入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薯的引入对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番薯对南方人口的增长作用远远大于北方。

  • 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房价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品质和文明水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 2003—2019年我国 248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期 DID模型分析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房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城市房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在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会拥有更高的房价。机制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通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集聚以及提高土地价格,进而正向影响城市房价。异质性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区域、人口规模以及城市等级等方面的异质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对房价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以及高发展等级城市中更为明显。

  • 青年劳动力迁移的幸福增进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整合CLDS2014与CLDS2016追踪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考察了青年劳动力迁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后,青年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幸福增进效应,这一发现对“迁移者幸福感偏低”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支持了新古典迁移理论关于迁移能够产生积极回报的基本假说;迁移的幸福增进效应呈现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女性、农业户口、高人力资本群体从迁移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提升,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小城市表现得更为显著;乡城迁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反映了制度环境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迁移一幸福感”关系的多维分析框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

  • 自贸区设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FTA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不同地区相继实施的自贸区战略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自贸区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股东属性的分组检验显示:与国有企业相比,自贸区战略对非国有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相对更大;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相比,自贸区设立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相对更明显。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显示自贸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地区的直接投资比重、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三个机制共同实现。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自贸区战略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显著。

  • 国有企业薪酬改革的就业效应——基于“限薪令”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缩小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改革,是否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就业?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样本,以 2015 年实施国企“限薪令”为外生冲击,实证检验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缩小对国有企业的就业产生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表明,相比非国有 企业,国有企业在实施“限薪令”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明显缩小,用工人数和员工增长率均显著提升;“限薪令”改变了国有企业用工结构和薪酬结构,高学历员工占比、生产和研究相关岗位员工占比显著提高,工资津贴支出占比显著增加,社保福利支出占比下降;“限薪令”对国有企业用工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较大的东部地区、垄断行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效应更为明显。总的来说,缩小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限薪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就业增长。本文结果有助于思考促进公平收入和高质量就业的政策。

  • 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和国家高新区建设是中央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国家高新区政策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尚未考察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就不能为其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政策合力缩小城乡不平等提供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利用中国 2005—2016 年 178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多种政策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的设立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强、东部次之、西部最弱,在中小城市较强、大城市较弱。为此,强化中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并相对增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力度,能够更好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气候变化风险与城市韧性提升——基于海绵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政策协同视角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以2011—2019年全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海绵城市试点政策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政策协同对城市韧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试点政策协同提升了城市韧性,且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政策试点效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行机制分析发现,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提升促进城市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规模越大、行政级别越高、防洪等级越高的城市,试点政策协同效果更为明显,但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存在明显差异。

  • 高等教育振兴推动了 地方经济增长吗? ———来自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多元关系为我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多重路径。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8—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考察高等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显著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效应仅作用于西部城市和一二三线城市,对东中部城市以及四五线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是高等教育振兴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两条重要路径。因此,政府应当有序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与地方发展现状的契合度,并不断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撑体系,以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自贸区建设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作为制度创新高地,自贸区建设为产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选取2008一2019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自贸区建设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研究显示,总体上,自贸区建设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表明,自贸区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创新水平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自贸区建设带来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对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城市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更明显。通过空间杜宾模型考察自贸区建设的空间辐射力,发现自贸区建设对周边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有改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自贸区区位以及资源票赋进行合理的分工,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实现城市和自贸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出台特色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差异化政策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整合校企力量,以产学研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更好地发挥自贸区在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替代影响因素与政策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高水平金融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发起的国际合作倡议,带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基建、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多方协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客观条件。文章采用2005一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7个地区31个国家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沿线国家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汇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国家间利差和外贸水平是影响各国货币替代程度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沿线和非沿线国家货币替代的政策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将上述31个沿线国家作为实验组,将另外选取的7个特征相似的非沿线国家作为对照组,发现倡议的提出并未对沿线国家造成显著的货币替代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文章对新时期人民币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提出了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及建议。

  •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设立对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农高区)是一种借鉴高新区发展模式,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创建的产业示范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高级形态,在解决区域农业共性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国家农高区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国家农高区设立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①国家农高区设立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约10%,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政策效应具有持久性,且随着时间推移存在强化趋势。②国家农高区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③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及低农业产值和高化肥施用强度的国家农高区,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政策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国家农高区建设布局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固定资产增加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本文使用2000-2016 年我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区域的视角进行分析,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新增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各个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国内的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投资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有滞后效应,现有数据难以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时间长度的增加,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 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注册制改革是我国推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涉及监管理念、上市条件、交易规则、投资者管理等方面。从2013年首次提出到2023年全面实行,“十年磨一剑”的注册制改革能否降低市场风险成为关注热点。本文选用2015—2022年创业板和中小板数据,以股价波动衡量市场风险,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股价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过程中,没有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价波动性。

  • 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表明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主体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逐渐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以此为背景,收集2008—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面板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从平行趋势、安慰剂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效率。针对研究结论,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政府需要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行业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上的绿色经济效应。

  •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提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盈利能力?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机制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来提升对外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政治互信在样本期内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新兴优势产业以及投资目的为非邻近中国的“一带一路”国家上。

  • 大气污染的大数据治理效应测度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大数据治理创新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模式。现有文献尚未聚焦于该模式总体效应评价研究。通过提出大数据治理理论分析逻辑,并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给出其总体效应的测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政策实施,显著降低试点城市AQI和PM2.5、PMo、O3等污染物排放浓度,稳健性检验支持该结论。另外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城市的大数据治理效应更为显著,中部的AQI和PM2.5抑制效应大于东部,中西部对PMno浓度和O3浓度的抑制效应不明显;同时非资源型城市的治理效应强于资源型城市,治理需加大差异化应对。机制分析反映,大数据治理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监管能力,但公众参与效应相对有限。研究结论具有推动我国环境大数据治理的参考价值。

  • 区域一体化政策何以赋能共同富裕?——来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经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契机。基于 2006-2021年中国 272个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对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显著提升了城市共同富裕水平,这种促进作用在多核心城市群城市、东部地区城市、中心城市、中小规模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中更明显;区域一体化政策主要通过发挥经济集聚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创业效应来助推城市共同富裕实现。基于此,未来要持续推进和完善各级各类城市群建设,并实施差异化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充分释放国家级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效能,在区域一体化中走向共同富裕。

  • 环境税与城市绿色创新:基于创新水平与空间关联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环境税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4—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环境税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使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了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的辐射效应与汲取效应,探讨了环境税对城市间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结果表明,一方面,环境税的实施能显著提升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具有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异质性,主要影响渠道是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环境税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既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成果的外部溢出效应,也增强了城市对外部绿色创新成果的汲取效应,环境规制强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在其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环境税进一步强化了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城市、城市群中心区域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城市在绿色创新方面与外部的联系,并显著提升了非城市群城市接受外部绿色创新辐射的程度。本文从创新水平与空间关联角度为环境税的绿色创新效应补充新的研究视角,为绿色化、低碳化背景下各地区制定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的策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