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构成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为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化建设、促进均等化发展、强化监督管理、激励创新和多元化、切实增强服务能力等,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从而构建独立、完整、高效的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 、社会公平感与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利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数据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揭示了社会公平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但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作用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消费的类型上看,基本公共服务对发展型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高于生存性消费水平;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维度来看,环境服务、教育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和科学技术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他服务的作用并不显著。基本公共服务能够通过提高社会公平感来刺激消费。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相对贫困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社会公平感,对于加快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作用。

  • 城乡治理融合发展:理论内涵、体制机制与推进策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治理融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为核心,以缩小城乡差别为主攻方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因此,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分析视角,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城乡治理融合相结合,从“公共价值-行动导向”两个维度理解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治理融合的概念内涵,系统梳理其发展演进逻辑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时代表征,在实践场域中阐释以供需均衡与方便可及、协同发展与标准创新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演绎,进而提出重视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构建三级“城乡公共服务圈”一体化格局、强化“数智”赋能以及加快标准化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治理融合的推进策略。

  • 预算公开与水平: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官员行为理论结合中国制度现实构建了预算公开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释框架,同时利用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官员是具有“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属性的“社会人”,预算公开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既具有直接作用,又具有间接作用。通过进一步对其进行效应分解,发现预算公开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仍有待提升,预算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和培养机制也有待完善。因此,建议全面深化预算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改进官员培养考核机制。

  • “适配-共振” :以数字包容推动农村可及的行动逻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在农村场域中始终难以稳定推进,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间、阶层间“数字鸿沟”的扩大,也使农村成为增强我国整体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核心地区。数字包容推动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在伦理与技术维度、供给与需求维度、科层制内部政策对接维度的“三重适配”是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先行基础。无论是强调数字治理再治理的数字包容,还是聚焦均等化再适配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二者具有共同的公共价值底色。识别数字包容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的“共振频率”,在价值重拾、技术重构、主体重塑的“适配-共振”中找寻平衡,是达成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可能选择。“适配-共振”是基于中国公共服务现实而做出的、用以粘合行动与价值的联接性知识建构,它旨在探索一种动态协调总量与均值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支出与民生获得感:一项跨地区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获得感是衡量国家与地方治理绩效的重要途径,对合理和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获得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实际利益的传递,二是由此产生的额外心理满足,民生获得感可理解为民众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中所产生的满足感。基于此,本文提出民生获得感的一个操作化定义:以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为自变量,以生活满意度或政策满意度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自变量系数则可作为民生获得感的测量指标。为了验证这种定义方式的可行性,本文结合省级财政数据和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分析了民生获得感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获得感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差别。此外,本文发现从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到民生获得感的转化过程中,公众对特定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 离散与集聚:乡村供给的张力与平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新特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面临新挑战。当前,部分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地方做法存在刚性均等化、同质均等化、标准均等化和被动均等化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地方政策制定者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的张力认识不足。受地域发展的差异性、快速现代化的压缩性、制度回应现实的延迟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在供给的标准化与政策执行的具体化、供给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纵横分割的科层制与有效供给、供给的公平与效率、供给的社会性与经济性、供给的静态性与政策情境的动态性之间均存在张力。浙江省温溪镇“一镇三乡”片区的实践经验,为平衡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张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千万工程”增强乡村可及性的经验与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浙江省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践案例,依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理论、空间正义理论、系统治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地理-经济-资源-信息”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千万工程”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治理逻辑。结果表明:“千万工程”通过地理空间优化以提升可接近性、经济体系统筹以改善可承受性、资源联动建设以提高可获得性、信息流通共享以加强可知晓性等路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据此,建议在乡村建设中,基建交通并进,确保服务便利享有;统服务增补贴,实现服务实惠享有;内外资源整合,保障服务优质享有;确保知情参与,促进服务透明享有,最终突破可及性壁垒。

  • 理解生活富裕:农民的感知与需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活富裕涉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对五个省的10个村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考察农民生活状况,了解农民对生活富裕的理解、评价和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家庭生计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困境,家庭收入来源以本地务农和在外务工为主,收入较低且不稳定,教育、医疗等支出构成沉重负担,导致农民增收预期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诸多短板,教育资源上移、医疗资源匮乏、养老服务缺失、就业机会短缺等现状不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影响农民的生活富裕感知。农民视角的生活富裕,既要求家庭生计的可持续性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基本公共服务来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 数字经济能否促进均等化?——基于区域收敛视角的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5-02-05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数字经济因具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而成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收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现阶段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逐渐缩小;加入数字经济后,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提高财政透明度是数字经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演进的机理;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更能加快西部地区、非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结论为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 财政透明度对均等化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市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2013—2020年我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服务水平,使用基尼系数分析省内均等化特征与趋势,并结合当前发展特点,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职能机制。研究表明:期间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提升且差距缩小,公共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的情况有所改善;财政透明度提高可显著促进省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西部省份、新《预算法》实施后作用更显著,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和时间非线性。地方官员晋升激励作为中介变量,财政透明增加了官员的晋升压力,进而改善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均等化程度。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财政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优化官员晋升考核规则,兼顾经济与社会性政绩,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亲清政商关系、社会资本参与与城乡均等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7-12

    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改进后的CRITIC赋权法以及信息熵原理测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深入探讨了其与作为重要市场制度环境的亲清政商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亲清政商关系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该结果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2)亲清政商关系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经济水平较低、地方政府财政自主度较低和亲近政商关系更强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3)社会资本参与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压力是影响亲清政商关系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的重要机制,且二者主要是通过影响曲率来影响“U”型关系。本文研究为地方政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发力途径。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西部地区推进乡村建设的现实困难与思路举措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现阶段乡村建设的最大短板在西部地区,最大难点也在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乡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任务重,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实现脱贫产业健康发展挑战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地域差异性、农民主体性和操作实效性重视不够,以及乡村要素持续外流和公共财力投入有限等一系列突出难题。今后一个时期,应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规律,立足西部实际和农民现实需要,给予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特殊且有效的帮扶措施,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稳步提升西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特色产业持续性、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农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夯实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基础。

  • 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章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1年两系统的综合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量和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两者不完全同步;(2)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相互配合程度虽不断加深,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始终处于磨合阶段,呈现“中心(西安)-外围(咸阳、渭南和铜川)”断崖式不协调空间格局;(3)低值区(铜川)和中间值(咸阳、渭南)的耦合协调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逐年缩小,但与高值区(西安)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西安需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优化双系统协调关系,缩小城市间发展差距,进而实现 “西安都市圈”综合协调等级发生质变,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 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测度、分析与优化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山东省43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0715条游客评论,进一步探讨公共服务优化与均等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购物体验、信息服务、标识系统、行政服务体验和人流拥挤程度等属保健因素;文化环境体验和项目丰富度为激励因素;服务与态度、环境卫生、交通便利性、餐饮与住宿体验及其他设施体验等则同时兼具激励与保健功能,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主体定位、要素定位、产业定标、空间定点、管理定责”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优化“五定模型”。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城乡均等化吗?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 政府能否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进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1 年268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利用熵权法分别测度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并引入信息熵概念计算得出均等化程度, 据此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并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两条作用路径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此外, 对西部和低均等化城市而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仍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尤其需要发挥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调节作用, 并进一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其赋能功效; 同时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均等化程度实施差异化供给策略,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度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