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从“昊”到“理”——从先秦到宋代“人关系论”的哲学化演变(作者 宁威 17772165461)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自先秦到宋代,哲学化成为儒学重新塑造自身形式的关键环节。自前儒学时期的“昊天上帝”到《易传》所言的“物化之天”,从两汉时期“天人感应”的“全息论”,到魏晋时期的“玄天”以及宋明理学的“天理”“道统”,天的内涵从“天命生人”“天地交感”的人格化、伦理化的天开始向“本体论”化的天发展。从“天地生生不息”为“仁”到人间的“循天理”,先秦以降的儒学最终在宋代新儒学的视野中,以宇宙万物生成存在和运行规则的“天理”学说统摄人世间的政治与伦理。从先秦到两宋“天”之说的推衍变化,是以新的知识形态确证自身、重新塑造自身法理性的过程,使发轫于先秦重于人生观、伦理观的朴素孔儒社会思想,向高度义理化的哲学“本体论”转变,正如后现代主义认为的“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学术”一样,宋代新儒学创造出的“天理”这一概念,实现了先秦孔儒以来儒学的哲学化最终变相。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人合一”——簡析《黃帝內經》“人觀”的四重內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天人關係理論是《黃帝內經》的重要理論基礎,“天人合一”的思考模式是其主要表現。《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涵蓋了本體論、宇宙論、價值論等多方面因素,主要由“天人相應”、“天人同源”、“天人同理”、“天人合德”四部分組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精神與理想追求。

  • 方孝孺尊王道、辟异端的政治哲学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方孝孺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元末明初具体语境之上,一方面,蒙元文化对汉语世界的伦理冲击迫使士人面对政治文化定位问题。方孝孺持汉族文化本位立场,认为应当从恢复华夏文明古典精神的角度,肃清异族文化的消极影响。这种文化立场决定了他与元末遗老的政治伦理观之差异,以及进取与消极的两种士风差别。方孝孺继承朱子之学,解释春秋学,梳理、重新定位华夷秩序、政治伦理秩序,挺立礼乐文明精神。他进而思考、探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天与性、心,命的关系,这是明初儒学与历史语境的契合与儒学自身问题意识回应,是天人之学对历史语境的消化、融摄,进而呈现自身,并不是知识性谱系中的朱子学余续。方孝孺确立春秋——天的绝对连接,确立天的绝对性、神圣性、权威性,赋予明初儒学概念知识系统的宗教根源。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共同体的完成,明初儒学问题意识转向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回应。方孝孺确立了仁义礼智根于天,内在于心的人性基础,与之相对应,用同样的运思理路,他确立了天道与政事的对应连接关系,确立了仁义礼乐之政治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根源于天道的政治基础。作为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依据的天道也就此获得完整的义涵,包括了儒学理想人格和王道政治的神性基础的双层含义。

  • 宋明理学“平心”说析论——以朱熹、陆九渊“平心”说为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理学“平心”说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家平心理论和孟子以寡欲为核心的养心学说,使“平心”由治国理政之方转化为道德哲学概念。在宋明理学中,平心是平恕公正、纯一无私之心,其理论基础为公私之分、天理人欲之辨,其最终目的为朗现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朱熹、陆九渊的“平心”说是理学“平心”说的典型。二人以习学和切磋为探索平心的切入点,以气质和意见为妨碍平心的因素,其中尤以意见为关键,并从致知诚意、发明本心两大角度寻找对治意见、实现平心的方法,最终共同聚焦于自欺的问题。关于如何克服自欺以实现平心,朱熹的天命思想和陆九渊诉诸同心以发明本心的思路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若能克服自欺,便可祛除成见、将心比心、以物观物。

  • 自由与命 ——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与天命的张力。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阐发中,我们能够获得理解和消化近来“自由儒学”热的恰当位置。 简言之,“让”自由身位和天命意识成为奠基性的儒学的自由,取代流行的观念化的“自由儒学”,是“自由儒学”的真正使命所在。

  • 视觉史视域之中的云冈18窟主佛所持之物辨析并包巾柱、束藤座说驳议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几乎所有关涉到云冈18、19窟研究的文章著作,在面对18窟主佛手持之物、19窟主佛膝上摊放之物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回避的方式,这种审慎态度值得关注。也有个别学者莽撞地认定为是"僧祇支"。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手持之物与方山永固陵柱式、云冈石窟之中菩萨、外道、主佛就坐的"座式"相联系的时候,便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软质的,都是有对折弧度呈现的形式。加之18窟手持物一侧所雕刻的立佛与身前匍匐童子造像所表现的"定光佛授记"典故,便可以发现,这个物件不是世俗经验可以理解的器物,而是"神佛世界"中特定意义的符码系统。我们因此命名为"天衣袂",以及"天衣束缚柱""天衣束缚座",旨在提示它是一个"化生空间"的涵义。这三个视觉形式所包含的意义为:可以与过去佛会见,可以穿越未来,存在于现在。而本文所关涉的"视觉史"视域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论,首先是关注被历史匿名,被佛学义理覆盖的制作家情况,包括他们创作的心理结构与文化倾向;其次便是从视觉语言结构出发,关注视觉形式、视觉语汇、视觉修辞的综合性;再次便是注重文献的逻辑关联,并放置到视觉应用语境之中进行判断,考掘其历史深处的文化心理结构,打捞沉积在历史河床深处的知识碎屑,重建其整体的意义系统。

  • 视觉史视域之中的云冈 18 窟主佛所持之物辨析 并包巾柱、束藤座说驳议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几乎所有关涉到云冈18、19窟研究的文章著作,在面对18窟主佛手持之物、19窟主佛膝上摊放之物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这种审慎态度值得关注。也有个别学者莽撞地认定 为是“僧祇支”。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手持之物与方山永固陵柱式、云冈石窟之中菩萨、外道、主佛 就坐的“座式”相联系的时候,便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软质的,都是有对折弧度呈现的形式。加之18窟手持物一侧所雕刻的立佛与身前匍匐童子造像所表现的“定光佛授记”典故,便可以发现,这个物件不是世俗经验可以理解的器物,而是 “神佛世界”中特定意义的符码系统。我们因此命名为“天衣袂”,以及“天衣束缚柱”“天衣束缚座”,旨在提示它是一个“化生空间”的涵义。这 三个视觉形式所包含的意义为:可以与过去佛会见,可以穿越未来,存在于现在。而本文所关涉的 “视觉史”视域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论,首先是关注被历史匿名,被佛学义理覆盖的制作家情况,包括他们创作的心理结构与文化倾向;其次便是从视觉语言结构出发,关注视觉形式、视觉语汇、视觉修 辞的综合性;再次便是注重文献的逻辑关联,并放置到视觉应用语境之中进行判断,考掘其历史深处的文化心理结构,打捞沉积在历史河床深处的知识碎屑,重建其整体的意义系统。

  • 论李西月内丹学的先后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学者广泛论及先天和后天,却并未对其进行严格界定,相关论述亦较为笼统。李西月基于前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将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释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两个层面)等阶段,并强调内丹学由后天所返还之先天合前二义而兼有之。与之相应,丹有二品,即结丹和还丹,其炼养次第为结丹、七返还丹、九转大还丹;药有二类,即内药和外药,其用药次第为始则取外药以制内药,继则由内药以修外药,终则食外药以合内药。李氏的先后天思想不是对前代先后天思想的简单综合和总结,而是在其基础上的一次创新性发展,透显着他对宇宙生命的独到认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武王告: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世俘》篇与周初金文均见武王告天,是西周初期周人建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策略。《世俘》篇武王告天凡两次:第一次告天内容包括克商成功、殷商之罪,表明周人已经完成天所授予的“受命克商”大任;第二次告天内容是文王修商人典,目的是向商人宣扬周人克商是效仿殷商先人受天命伐夏的政治义举,借天命来化解初失政权的殷遗民的反抗情绪。周初金文中武王告天是以会同诸侯的方式昭告天下周人“宅兹中国”,“中国”的提出是周人构建君天下新政治秩序的尝试,以此进一步从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上整合地方势力。周初武王告天为周人确立天下共主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 深学深用 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津篇章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脉精准,是指引天津未来发展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我们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怀厚爱转化为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 试析文祥“黄冠故乡”之谜与朝鲜儒士的解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元官修《宋史·文天祥传》将邓光荐《文丞相传》的叙述,删节编改,生造出文天祥“黄冠归故乡”之说,弄清其史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朝鲜正祖御撰《宋史筌》,因惩处洪启禧,而摒弃其《文山先生详传》中的说法,沿袭《宋史》之说,致使朝鲜儒士多不质疑“黄冠故乡”说,而是给予各种解读,诸如为宋复仇说、效仿微子与箕子之“教化说”“时义说”等,丰富了对“黄冠故乡”之理解,也有助于深入探讨文天祥之生死观。文天祥的忠诚节义精神,契合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政治文化,因而他成为朝鲜儒林关注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 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并行论——中国哲学起源新探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 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 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仍有商榷的余地。 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 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 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 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 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统。 前者以早期易道观为主流, 后者以早期天命观为代表。 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仰韶文化层、 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古墓等各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表明, 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因此, 发轫于远古的人道观、 天道观和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而宗教仅居其一。 至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 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化构建与庄子人观回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天人观是其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质点,并在根本上标识了庄子哲学的理论地位和历史地标。在现时代,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提出与成熟、实施与深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也必将不断地向前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庄子的天人观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而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这是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 汉代公羊学的“五始”诠释及义理价值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春秋»义例系统中,五始居于首位,先于三科九旨。经由汉代公羊学的层累诠释,五始成为«春秋»王道政治的开端与根源,与三科九旨共同构成«春秋»微言大义的总纲。与三科九旨侧重政教与礼法不同,五始侧重天道与自然,敞开了«春秋»由天道至政教、由自然至礼法的通道,蕴含着«春秋»言天道、王者贯通天人、政教本于天道的内在机理。汉代公羊学通过对五始的诠释,彰显«春秋»贵微重始,阐明«春秋»奉天法古,开启«春秋»作为礼义之大宗。

  • 上市公司为什么会连续并购:生来不同吗?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组织印记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文章探究成立时期的环境印记对上市公司连续并购行为的影响。通过对2003—2020年间A股上市公司并购数据进行回归,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间的并购选择生来不同,后续的连续并购行为会受到“出身环境”的影响,成立时期环境越景气,其后续越可能成为连续并购公司,且并购强度越高、并购节奏也越快;公司的资源票赋会缓解环境印记对连续并购的影响,充足的先天票赋会降低公司对成立环境的依赖进而抑制环境印记的形成;丰裕的后天资源会覆盖公司成立时期印记进而抑制环境印记的延续。文章为连续并购行为提供了组织印记视角的解释,并区分先天票赋和后天资源,从不同时期分析资源票赋如何影响组织印记的形成和延续,同时也为企业理解连续并购、如何更好地促进并购行为提供了参考。

  • 张载理学思想宗旨辨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这里所谓“宗旨”,指用两三个字或三四个字,对各派理学大师的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古今学者多认为,“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宗旨,“心即理”是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宗旨,王阳明除认可“心即理”是其思想宗旨之外,还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对于程、朱、陆、王以外的理学大师,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他们的思想宗旨加以概括,但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就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仍有待细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以“气本论”为张载理学定性。后来,又有学者基于这一定性,用“天人一气”等说法概括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针对这一倾向,有必要论证“天人合一”何以是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判定“天人一气”何以不能作为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并辨析张载理学思想宗旨的其他研究方案。

  • 旧向新的过渡:清末奉司法官群体的养成机制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清末奉天司法改革中的司法官是一个由大量体制内官员尤其是候补候选佐杂之人改任而来的“旧人”群体,但部分传统官绅通过新式法政教育完成了知识更新和身份转型。从传统奏调札委的选任方式发展到统一考试、严行考选,司法官的养成机制呈现出舍旧谋新的过渡性特征。奉天新式司法官群体虽然形成,但是其职业化之路刚刚起步,距离完成尚需艰辛的历程。

  • 相嘲相得惠与庄 ———《庄子·下篇》今读之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庄周、惠施分别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庄周与惠施之间有较为密切的生活交往与学术思想交往,有必要把《庄子·天下篇》中最后叙述的庄周之道术与惠施之道术结合起来予以解读,在相互比较、相互映照中,分别凸显庄周道术与惠施道术之精义,进而展示庄周与惠施的学术思想肖像。

  • 以“父母在,不远游”管窥汉代“以孝治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本意是父母在世不离家远游,若要远游就必须有确定的去处。但在崇儒重孝的汉代,该言论并没有成为远游的观念羁绊。因为远游多为政治使命,而“孝”经汉代改造后,成为“忠”的起点,“忠”成为孝的终点,实现了“忠孝合一”,从而使家庭伦理上升为治国策略。汉代“以孝治天下”取得了成效,但也有弊端。

  • 从“大清”到“中国”——基于皇朝时期下秩序的讨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虽然清朝的国号为“清”,但在清末的《大清国籍条例》中却将“中国”作为“国籍”,由此 其国号似乎也就成为了“中国”。要理解这一过程,就必须了解皇朝时期构建的天下秩序。首先,清朝与 (大)清国存在本质区别,清朝统驭的是天下,而大清国统驭的则是现代人所谓清朝的“疆域”;其次,“中 国”除作为一个国和一个地理单元之外,还表达了相对于“四夷”的优越性,因此既是清朝的核心,也是 清朝统驭天下的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再次,皇朝时期,由于“中国”一词所体现的优越性,因此在与“四夷” 交往时,通常使用“中国”一词,而不太使用中性的“大清国”这一国号,更不太使用皇朝的天下之号;最后, 英法美俄等国都习惯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历朝统驭的地理范围。由此,内外因交织,使清末在向现代国 家转型时,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作为国家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