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两宋政权与非汉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王朝并立共生,在各族群间并立、冲突、互鉴、融合的过程中,汉人以其文化与经济而非武力的优势表现出强大的内聚力,与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融合,使“义若一家”的民族格局得以延续。宋王朝政治、军事上的弱势,不代表其在民族融合中的无为。北宋一直占据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并持续经营西北,颇多建树,契丹、女真政权在看到并吞大宋无望的前景后,更愿意加强与汉人政权的经济文化交往,为边地人民接触、认识、接受、认同中华文化提供了宽广舞台。南宋占有的半壁江山之西南区域民族成分复杂,为赵宋政权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留下了广阔空间。赵宋王朝在云贵川等地的经营,促进了当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无数散落在大山中的人民从此集合在“中国人”的旗帜下,为嗣后中华民族的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无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封建社会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理学在两宋时期的理论阐释已臻于成熟,元代理学无需在理论及概念系统的创新层面着力,而是传承与赓续,使理学的发展与元代社会相适应,这决定了两宋理学的元代转向的形成。其特质是,在思想上不囿于以繁琐义理为表述对象,侧重将理学精髓融入民众生活,以通俗、大众的方式阐释与传播其致用性;在价值取向上更关注源自儒家教义的具有约束力的生活伦理,使之成为大众遵循的道德准则。元代理学是两宋理学从“雅化”走向“俗化”的分水岭,亦是其从“古典”走向“近世”的分水岭。两宋理学的元代转向具有深远的伦理意义,它确证了伦理认同作为元代深化中国认同的本质体现,延续了中华伦理文脉,促进了元代民众生活与伦理精神的同一性建构与个体道德自觉的最终生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口头传统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书面传统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关键路径,历史上中原与西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孕育出丰富的共有文化符号。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典型口头传统苗族贾理的田野考察发现,集体记忆层面与其他民族拥有共同起源地及崇拜的先祖,时间节律上“二十八宿”与十二生肖历法融合创生出苗甲子“嘎进”,是传统生肖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活态传承典型。同时,贾理于教育维度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可视为儒家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本土化。口头传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机理在于以共享集体记忆为逻辑起点,大小传统“双向奔赴”为历史基础,使口头传统对中华文化进行当代传承形成现实诉求。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语境迭代,地域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以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我国城市新移民群体,业已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亟需投射人文关注的人口集群。本文以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为交叉研究视野,从实践视角切入分析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坚守、保护、展现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在构建城市新移民群体文化认同中所呈现出的理论模型及其现实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随历史不断沉淀、随时代不断创新,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近年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必要之举。因此立足现实,分析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与现实困境,明确其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可行的有效路径: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融合多元主体力量;依托数字媒介支持;开展产业跨界协作。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语境迭代,地域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以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我国城市新移民群体,业已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亟需投射人文关注的人口集群。本文以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为交叉研究视野,从实践视角切入分析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坚守、保护、展现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在构建城市新移民群体文化认同中所呈现出的理论模型及其现实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历史与改革开放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内容。前者是民众对改革开放记忆客观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对改革开放集体记忆意义的建构。对于青年教育而言,学习前者,旨在更好更深刻理解后者。为使青年更好地从历史中认识精神,在话语供给方面设置共同议题、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制造同意、形成话语间的融合等是有效之举。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以及藩属国文化,在汉初依然盛行。“大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受到质疑或挑战的时候,“汉文化”也缺乏一个精神源头和“合法身份”,“汉文化认同”也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从诸多文化中突出出来,为汉王朝所接受。在“楚变汉”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文化身份”逐渐得以确认,推动了汉代文化的深度发展。西汉王朝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以完成,最终形成了代表汉王朝“文化形象”的文学、艺术形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是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原创性核心概念。依循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对文化价值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情怀; 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化认同; 对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文化谋虑;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文化定力; 对文化制度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文化立场; 对文化使命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文化担当; 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包容文化气度。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学生的生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实现从政治意识到知识表达,进而到教育实践的转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同规律、意识层次和发展难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意义,再到生活的转变。在推进实践时要依循规范编写、有效选用、合理使用和系统评价的进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7
摘要: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精神作为地方文化的核心内容,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机遇。本文从城市精神的内涵出发,探讨其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契合性,分析当前城市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城市精神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需加强文化认同主体的共建与共享,夯实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认同的多样实践,拓展文化认同的深广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重绘、传播拓展、叙事转变三个方面透视空间生产之于非遗档案 文化认同建构的意义,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空间再现三个角度探索非遗档案文化认同建构的新契机。此外,通过《中 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探究空间生产理论在非遗档案文化认同建构中的应用,以期厘清非遗档案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 为建构更深层次的非遗档案文化认同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动力和结构基础。群体的审美认同是一种可以再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审美文化。中华文化的审美性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风格,具有尚文、尚乐、尚雅、尚俗四种特征。“天人合一”思想是构成这一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与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天下体系”的空间想象和“月令节律”的时间想象,二者共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化、秩序化、审美化,从而创造了作为整体性的美学中国。中华文化审美认同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其在突显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共享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审美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出发,统筹内外部资源,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动力和结构基础。群体的审美认同是一种可以再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审美文化。中华文化的审美性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风格,具有尚文、尚乐、尚雅、尚俗四种特征。“天人合一”思想是构成这一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与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天下体系”的空间想象和“月令节律”的时间想象,二者共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化、秩序化、审美化,从而创造了作为整体性的美学中国。中华文化审美认同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其在突显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共享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审美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出发,统筹内外部资源,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梳理现代性进程中的茶文化体系化建构,发现茶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体系化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茶物质商品文化样态的全球化传播,得益于现代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茶医学健康文化样态的更新,得益于现代植物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进步;现代植物学进展使得茶文化在西方各国的在地化传播更加具象化。与此同时,由于具备文化现代性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层次面相下的茶文化体系逐渐成为推动公共交往的有效载体、增进社会信任的互动媒介、赓续传统与记忆建构的文化符号,从而为现代社会建构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文化赋能。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红色档案蕴含丰富的红色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用好红色档案也是推进档案深入利用的必要回应。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的双面性、功能记忆的作用与特点为切入点,弘扬红色文化在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方面的价值。同时,以载体、环境、支架要素为记忆成分阐释红色档案驱动红色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承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丰富红色档案资源、创新红色档案表达、多主体协同联动为记忆路径传承红色文化记忆,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