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并且将在更大程度上颠覆人们关于日常生活主体、日常活动、日常生活空间的传统认知,日常生活的图景也将再次被刷新。人工智能通过改变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存在样态,使日常生活景观、日常生活意义都随之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时代的日常活动日渐表现为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的互动,从与人的身体分离发展为与人的空间分离,它的进行以个人信息的交付为条件。日常生活空间的边界日趋模糊,日常生活空间的领域进一步延伸。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代资本生产已经由商品生产过渡到空间生产,空间生产建构的生产秩序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深陷于微观生活的消费主义景观中,同时又被宏观社会的资本结构及其功能秩序所控制。人们生活在消费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协同座架中,生活变成了被生活或被活着的状态,人们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荡然无存,日常生活遭受着由消费符码编制的资本意识形态裹挟。对此,列斐伏尔提出批判日常生活,澄清谁在生活、怎样生活和生活什么,从对消费符码秩序的批判中揭示日常生活的取用性和栖居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物态描写代替笼统的佳肴铺排,以真实的感官享受触发多维度抒情主题。在他的笔下,饮食成为表述个体生命、地方风物、感官记忆、政治理想的载体,从日常之物完成诗性转化。在写作方式上,杜甫提升了饮食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功用,将饮食与干谒、交游、行旅、览胜等题材相交织,并运用主宾对比和情事交融两种策略展现饮食活动。由是,杜甫开启了日常化的饮食书写一路,对中唐乃至宋代以后都有深远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刑科题本呈现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冬装有蓝布棉袍与棉袄、白布小褂与单袜、青布鞋,夏装有蓝布褂、裤、祫袜、梭布鞋。小麦、谷子及杂粮是山东主要粮食作物,米、面是主要食物。普通民众居住平房,富裕之家居住瓦房,贫穷之家则住草房。宅基地纠纷较多。外出住宿有歇店,出行或骑驴。吸烟成俗,经营烟店售卖,烟的交易因赊欠引发纠纷。赶集是日常行为,市集物品交易之地,有多种匠人生产出售产品。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已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话语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它通过每天随口言说的话语巧妙地掩盖起真实存在的压迫性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力。当然,这种同一性隐性支配的现实基础,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质性机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媒介的物质形式和技术逻辑与特定时期的文明形态密切相关。对智能时代传播问题研究进行总结,不仅有助于相关学者直观理解研究进程,还可以此为契机,探索人与媒介等非人类行动者关系的演变过程,窥探人类文明未来的演变方向。本文通过对2015一2024年智能传播领域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人类主体与非人类行动者两条主线分析发现,人类主体研究聚焦于主体性存续及人机关系问题,非人类行动者研究则围绕智能算法、技术资本、技术平等与技术伦理展开两方面研究,共同描绘了智能传播技术及其逻辑嵌入社会实践的过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策略,它是由二元论、个人主义、西方中心论、西方普世价值观、消费—物质主义、社会等级思想等西方社会文化基因共同塑造的结果。这些思想观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我们在引介时需慎重对待,同时应引以为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美学精神。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1-09
摘要:自媒体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态。政治传播亦同时面临复杂而矛盾的 新局面。当前,政治传播需要研究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规律,提高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意识,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对话。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数字范式重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主体在数字化存在中陷入身份迷途,导致生命量化、技术依赖和精神规制;日常生活时间的时长遭到资本逻辑的剥夺、其休闲的本质遭到异化、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呈现出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且在时间压缩中表现为步调加速;日常生活空间则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走向虚实融合,在资本的全景监控下成为数据工厂,生活空间表现为一个巨型工厂,同时空间的媒介化进一步侵蚀了原本的真实生活空间。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女性突破公私两分的性别区隔,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郊区乡村中不仅村干部女性化趋势明显,而且普通女性公共参与领域拓展并且有实质提升。基于生活视角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生活化转向为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提供了适配可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为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丰富的场域,在公共参与中,女性实现了自我身份建构和生活意义的再生产。日常生活视角为理解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新的启发,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女性公共参与实现背后的实质性逻辑,分析女性公共参与 的实质效能。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苏轼的饮食生活十分丰富。在任宦中,苏轼参与的宴饮活动既有宫中的大宴、曲宴,也有地方的同僚宴饮。与营廷宴饮相关的文学创作以颂圣为主,而与地方同僚宴饮相关的文学创作多关注朋友交际,这两种创作都比较程式化。苏轼的日常饮食活动更为多样化,更具趣味性,并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审美趣味。苏轼书写的日常饮食生活既包括亲自烹饪食物、酿酒煮茶,也包括与友朋互赠饮食、借食物戏谑调笑以及轻松愉悦的私下聚饮。在宋代文人中,苏轼的饮食生活与文学创作具有典型性。通过对食材饮品、酒器食器、用餐环境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到宋韵饮食文化具有清筒与雅致的特点。“人间有味是清欢”,宋韵饮食文化的特点对当代的饮食生活不无启迪意义。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本文以苏南河村人居环境治理为例,结合制度和生活世界两个层面分析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女性参与。首先,家庭性别分工造成的女性在地化、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组织吸纳,以及公共事务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扩展是女性公共参与的制度条件,新职业选择、兼顾母职、重建生活意义等是生活世界层面的原因。其次,“再做性别”的性别实践为理解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新视角,家庭式、亲子式的参与方式把家庭带入公共空间,女性在微观互动中尝试挣脱“囿于日常”的困境、突破性别区隔。最后,本文倡导回归生活世界、“活私开公”的新公共性理念,关注公与私、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主张日常生活的互动系统可以成为变革的主要场域。
分类: 政治学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农民生活秩序失调和国家权力下沉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以湖北省鹤峰县“最美评选”活动为例可以发现,“最美评选”具有鲜明的日常生活取向,并在政治引领和社会嵌入两个环节的支撑下推动了日常生活的伦理化,开辟了生活治理的伦理路径,重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模式。政治引领包含了科层体制统合与乡村伦理调控两个维度,以组织逻辑贯通“党风-政风-民风”链条,在嵌入家庭动力和村庄动力的条件下再造了村庄日常生活的价值基础。可见,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须超越片面的经济思维,通过国家的价值引导抑制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培育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和伦理性的生活秩序。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在《现代生活的画像》中,T.J.克拉克将奥斯曼巴黎改造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作为“景观”的大背景,描述19世纪下半叶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兴起及其对生活方式、审美兴趣的特殊追求,从而揭示马奈画作的复杂性、暧昧性。在他看来,马奈及其追随者的绘画,正是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和后果:视觉空间的平面性,对社会阶级的不充分或含糊的再现。《现代生活的画像》以马奈四幅画为论述对象,并向它们对应的城市生活显示出了“景观”从公共场所向私人场所、向日常生活世界侵袭的过程:城市街道—展览馆—郊区—咖啡馆。克拉克认为,现代性的神话正是景观侵入社会方方面面、侵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话。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日常生活理论,通过对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被监控的身体展演、固化的钟表时间以及边缘化的生活空间构成了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缺失的现实表征;社会工作立足精神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优势赋能、意义赋予与价值生产为实践目标,通过身体资本再造、康复故事书写、空间营建与印象管理的实践策略,重构精神康复者的身体自主性、时间创造性和空间能动性,推动精神康复者逐渐从被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客体转变为自主把握生命进程的主体。社会工作以“面向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不仅赋予精神康复者群体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为本土社会工作注入了一种“实践自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逐辑向空问生产逐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一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团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泰观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日常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既架构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空场域,也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图式。在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中,廓清日常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向度,是铸牢的关键。从应然逻辑理路讲,全国各族人民应遵循“知-情-意-行”的逻辑脉络,以常识经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认知、以符号表征激发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以利益驱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意志、以交往互动引导中华民族共同行为。从实然实践向度看,要从日常生活话语、日常生活情境、日常生活规约、日常榜样典型四重维度探索铸牢之路,通过把政治话语转变为生活话语、理论灌输转变为氛围感染、外在监督转变为内在修为、示范效能转变为身体力行,架构起国家与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嵌入各族人民生活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