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扁平视域下的社会实践网络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早期的社会理论从个体主观行为或社会客观结构两个方向对社会的本体论说明失于片面。试图融贯两种视角的本体论个人主义主张社会现象向个体层次的本体论还原,将社会与个人的二元实在论争转换为个体与社会的附随关系问题,但在个体向社会的聚合以及社会的非人类部分说明上陷入困境。上述方案的缺陷在于未能充分正视社会现象的动态实践特征,而等置人类与非人类要素的扁平本体论为社会现象解释为在时空中开放着的人员实践与物质安排的规范性实践网络,个体与社会作为互动关系链内在于实践整体的规范性网络中。

  • 象是什么?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 “象”的本体论地位难以界定,原因在于“象”具有“再现”和“在场”两方面的特征,这就是“象” 的“居间性”或“双重性”。当代图像研究和艺术本体论研究都触及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这种“居 间性”或“双重性”在西方哲学的二分本体论框架中难以得到解释,但在中国哲学的三分本体论框架中对它 的解释却不困难。通过与“形”“影”“纹”“言”等相邻概念的对照辨析,可以进一步确定“象”的本体论特征, 显示“象”在对艺术的言说和理解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 重建坐标再出发: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关键问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新闻学在前互联网时代积累起来的认知前提、经验基础、知识体系、理论逻辑等都正在经历重大挑战,集中体现为新闻学的范式危机。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面向 实践提问,然后从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化的、稳定的概念体系,以此完成知识的扩充,再通 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更新来保障知识扩充的效率和效果,最后通过价值层面的检验来 确保知识的反思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项系统性学术工程,新闻学创新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在范式意义上重新开掘和书写新闻理论史,对互联网时代新的新闻现象的“概念化” 和“问题化”,推进从微观问题分析到宏观体系构建的光谱式序列化探究,提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自觉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在多重研究路径中寻求与建立共识。新闻学范式 创新的目标不仅是提出一个或多个具有范式意义的理论体系,而是搭建起扎根于中国新闻 实践和中国学术传统的理论旨趣上有共识、方法路径可通约、具体观点能互鉴的新闻学学 术生态。

  • 重建坐标再出发: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关键问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新闻学在前互联网时代积累起来的认知前提、经验基础、知识体系、理论逻辑等都正在经历重大挑战,集中体现为新闻学的范式危机。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面向 实践提问,然后从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化的、稳定的概念体系,以此完成知识的扩充,再通 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更新来保障知识扩充的效率和效果,最后通过价值层面的检验来 确保知识的反思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项系统性学术工程,新闻学创新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在范式意义上重新开掘和书写新闻理论史,对互联网时代新的新闻现象的“概念化” 和“问题化”,推进从微观问题分析到宏观体系构建的光谱式序列化探究,提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自觉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在多重研究路径中寻求与建立共识。新闻学范式 创新的目标不仅是提出一个或多个具有范式意义的理论体系,而是搭建起扎根于中国新闻 实践和中国学术传统的理论旨趣上有共识、方法路径可通约、具体观点能互鉴的新闻学学 术生态。

  • 宋代新儒学形成的前导路径、社会背景及其相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宋代新儒学以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和“疑经惑传”为前导,在与释道两教颉颃的过程中,援佛老之学以证儒理,批判地借鉴吸收新的养分,将汉代以降以墨义、注疏为主的经学和魏晋玄学加以扬弃,承继了先秦儒学经世致用的“道统”,在两宋社会变动的内忧外患中,继扬先秦儒家“出将入相”、致天下治、为万世开太平之精神,提出“理”之本体原则,丰富了儒学已有的“仁义诚”等道德命题,高度义理化的宋代新儒学还使先秦以来的孔儒出现类似西方本体论的“哲学化”相变。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生命 3.0”:人工智能奇点与风险叙事的转向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于何谓智能学界通常沿循“认知一模拟一建构”的哲学认识论线索进行框定。泰格马克的“生命 3.0”将智能颠覆性地界定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从而在目标论叙事的基础上将通常被视为“他者”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予以“同框”讨论,把人工智能奇点界定及其风险轮廓置诸本体论地基之上,敞开了考察人工智能奇点及其可能风险的新视野。“生命 3.0”阶段的道德秩序和复杂局面难以预测,社会规制既应该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核心,又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未来,创新性地形成“历史一现实一未来”一体化的规制逻辑。

  • 作为媒介物的档案:媒介研究思潮下的理论考察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具身性、物质性与可供性在媒介研究领域的具体范式,反思其思想内核 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延展,总结出“身体—物质—社会”多元媒介认知框架并从身体与物质的技术 性联结、物质与社会的生产性配置、社会与身体的规范性互构三方面提出档案作为一种媒介物存 在的形成基础、功能形态与意义生产。挖掘近现代媒介本体论研究思潮中的理论资源可为厘清档 案与媒介关系以及重新认识档案提供思想启发。

  • 为什么是 “作为的历史政治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作为一种政治本体论学说,历史政治学以尊重历史及其与现实的联系为基本原则; 坚持动态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从历史中 “生长”出来并且处于不断的生成状态; 主要遵循历史逻辑而非理论逻辑、实践理性而非理论理性。历史政治学不仅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具有政治学的本体论意义。提出“作为本体论的历史政治学”的原因在于: 政治作为人的典型的实践或交往活动,应该选择发生学的、生成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一的动的本体论,而历史无疑具备这样的品格; 现代哲学呈现出向发生学的、生成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一的动的本体论转变的趋势; 现代西方政治学仍然固守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传统,落后于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建立在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哲学蕴含着瓦解国家、取消政治和政治学自身的悖论; 以历史为政治的本体,不仅符合政治的一般特性,也更符合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是中国的特殊优势。文章最后简要论述了历史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

  • 虚极之理、自然之性与生物成性:论李荣《道德经注》的道论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之道与本体之道,明确将本体之道界定为虚极之理、自然之理。从道性论看,他所领会的本体之道的性质可概括为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作为性质的外显化,本体之道又具有虚极与自然的特征。自道用论言,他认为道不仅能化生天地万物,而且可为万物之性提供本体论根据。李荣或是明确以作为本体的理界说本体之道的第一人。他以理释道,认为道即理,道生元气,道在气先,其道(理)本体论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道)本体论。以李荣为代表的隋唐道家道教思想家的道(理)本体论是向后世理(道)本体论发展的逻辑环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 “科技—文学—理论”三重动因与后人类 生命世界的塑形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现代生物科学、新材料物理学等新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一个超越欧洲近代人本主义生命观的后人类生命世界正在逐渐生成,科技、文学和理论则是此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塑形力量。其中,新科技使具有生命跨界色彩的后人类生命形态从理论到现实都获得了存在的可能,科技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物质塑形力量;文学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虚拟呈现疏泄新科技带给人的心理冲击,作为使人们在想象中提前介入未来生活的精神操练手段,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情感塑形力量;文化理论则立足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阐释空间展开深刻有力的哲学反思,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创构重释生命本体论,提出新生命伦理价值观,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观念塑形力量。三重动因在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密切联动,对其联动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出跨学科视域对于理解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恩格斯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及其现实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恩格斯从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在本体论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且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作用,扬弃了“自因论”和唯心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批判了“第一推动因”的错误学说和“经济决定论”对唯物史观的错误理解。在逻辑学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本质必然性,批判了将虚假因果逻辑错误“客观化”的理论,也批判了机械主义因果论和纯粹偶然性理论。在认识论层面,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确证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批判了怀疑因果关系客观存在的理论,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推进认识因果关系的局限。恩格斯的因果关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学说史,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对因果关系的理论认知,启示我们在现实中应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和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一哲学:从到模型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8

    摘要:传统哲学的出发点是本体论,曾被称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归纳为“这是什么”。要回答一个事物是什么,前提是了解这个事物是什么,并且把它表述出来。事物的表述需要使用模型。模型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模拟性表述。对事物的了解越充分,对事物的表述才有可能越准确。本体论或对存在的研究只是在认识过程开始时提出了问题,对模型论的研究则贯穿于对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所有哲学的和科学的研究,所有自然存在和想象事物的研究都要使用模型。因此,与本体论相比,模型论更有理由被视为第一哲学。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附近的纠缠” :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1)“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当下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彻了当代青年的整个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人能在“抱树”期间获得或拟物或拟人的跨物种生命体验;(2)从线下参与到线上社群营造,“抱树”群体经历了从“玩”到“微政治”的过程,对抱树日常分享的鼓励将“远方的自然”转化为“身边的日常”;(3)“抱树”的0成本特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风险,但仍需时刻关注“附近的纠缠”,认识到生命体之间不仅仅在空间上接近,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 日常语言视角的人类学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讨论“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这一人类学本体论的进路。对这一进路的介绍从近年来有关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开始。本文提出金岳霖的常识实在论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人类学有内在契合,并对金岳霖的核心概念“势”与地势本体视角的关联进行论述。本文还对潘光旦的“位育论”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的关联进行讨论。 

  • 敬以存仁:仁体论视角下的朱子主敬工夫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朱子以“敬”为求仁的根本工夫,强调“敬为求仁之要”“求仁只是主敬”等。但学界对朱子主敬思想的研究,却较少联系仁论进行考察。近年来,朱子仁论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仁学本体论》揭示出“仁体”的本体论意义。在仁体论的新视角下,敬的工夫如何追求、呈现仁的本体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尊敬、敬事、敬天等敬的有对象性体现出敬的“共在”义,可以呈现仁本体关联共生的“一体”义;“惟敬故活”“常惺惺”“敬无间断”等则体现出敬具有始终警觉的自我主宰义,可以呈现仁本体的“生生”义;主于“心与理一”之“一”的敬能够呈现仁本体兼理气的“流行统体”义;主敬存养“心之本体”,“存得此心,即便是仁”,可以呈现仁本体的“本体”义。主敬工夫呈现仁体论所具之四义,在仁体论视角下亦堪称根本工夫,对于理解朱子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 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三重向度:、认识论与实践论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职教金师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支撑点,“功夫”品质与其内在特性与外在表现的应然标准相耦合。本体论从历史和现实逻辑回答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本质要义和价值体现,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省、协同、知行合一,到现代涵盖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并对契合教育强国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学生发展力意义重大。认识论阐释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内在理路:强化意志力是持续“工夫”的前提;培塑学习力是优化“功法”的关键;掌握反思力是提升“功力”的核心。实践论回答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实践路径:涵养教育家精神,遵循精粹实践伦理;立足实践锤炼,汲取理性实践智慧;依托场域规则,创设优质实践情境。

  • 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高质量发展:理论范式与建构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其功能与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学生社区往往被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建筑容器”,忽视了其作为教育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多维属性。本文突破传统经验研究范式,从存在论哲学出发,构建“主体间性-空间生产-治理理性”三位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解构学生社区的本体存在形态,揭示其从物理实体向教育场域的本质变,提出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育人生态系统的现象学重构”。

  • 技术控制与抽象劳动的本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与传统技艺不同,现代技术蕴含着一种控制的自然观,其独特性在于通过数学公式将“自然”逻辑化和计量化。现代技术的本体论基础是关于“抽象物质”的观点,即把自然物质由感性的“对象性存在”变成概念的“抽象存在”。抽象劳动完美地表现了现代技术的控制本质,在其主体化运动中将存在物降格为受资本增殖目的规定的质料。感性的具体劳动进而沦为控制自然的技术活动。现代技术对人和物的控制表现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时间量化逻辑,“资本的生产结构”由此转变为“时间的技术结构”。这种统治结构潜藏着向“非劳动”的休闲领域延伸的内在趋势。在技术控制下,人与自然都要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支配,劳动主体性在自动机器体系中被逐渐消解。因此,生产过程的技术化与技术对劳动时间的控制是抽象劳动统治的不同表现形式。

  •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生态圈的异化与重识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生态视角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具体表现为当下仍然存在的生态圈异化危机。面对这一危机,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以及这一关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理论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分工思想为我们解构生态圈的异化提供了批判路向指引,具体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分工主体“工人”不自由处境和资本主义分工整体“机构”非理性生产两方面的批判中。进而,我们能够在本体论层面重识马克思分工理论中的生态圈的科学内涵。认识论方面,在“物质变换”与“生态圈”的关系中,马克思分工理论深刻阐释了“现实的个人”与人与自然关系本体论的统一;实践论方面,在“物质变换的裂缝”与“生态圈的异化”的关系中,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能够为人与自然关系本体论提供切实的回应。

  • 哲学诠释学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阐释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哲学诠释学从人类此在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出发,把文学作品视为自律性、表现性和真理性的存在,提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半成品”的解释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只是邀请人们进入艺术经验的“请束”。只有在诠释学理解事件的时间性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真理经验才能得到实现,文学作品的本体论存在方式才能得到理解。在某种重要意义上,哲学诠释学改变了传统的文本概念,拓展了文学理解和解释的诠释性空间。但它完全否定作为文学诠释活动重要维度的作者意图阐释和形式结构分析也是值得商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