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美好生活的精神之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的存在 和发展赋予意义感、获得感、归属感的生命实践活动,深刻反映主体的高品质生活内涵和高层次精 神需要。科学揭示和深入阐释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结构,是进一步准确回答大学生精神 生活是什么、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怎么办的基础性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 背景下,立足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差异和大学生的群体特性,大学生精神生活内容结构可以划分 为逻辑关系明晰且相互渗透的三重基本样态:处于感性层次的是外部感受与内在体验相互贯通的 心理生活,处于理性层次的是情感欢娱与精神陶冶深度交织的文化生活,处于超越层次的是引领 方向和支撑发展同步发力的信仰生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代资本生产已经由商品生产过渡到空间生产,空间生产建构的生产秩序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深陷于微观生活的消费主义景观中,同时又被宏观社会的资本结构及其功能秩序所控制。人们生活在消费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协同座架中,生活变成了被生活或被活着的状态,人们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荡然无存,日常生活遭受着由消费符码编制的资本意识形态裹挟。对此,列斐伏尔提出批判日常生活,澄清谁在生活、怎样生活和生活什么,从对消费符码秩序的批判中揭示日常生活的取用性和栖居性。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0
摘要:我国农村养老事业蓬勃发展,但仍与老年群体实际的期盼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领域;日常生活照料;寻医看病保障;充实精神生活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了:老年群体普遍期盼能够提高经济收入,获得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保障基本物质生活,以及更为均等化养老条件;期盼获得更多的子女生活关照,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以及更加细致深入的日常照料;期盼获得健全的健康保障,便利的医疗服务,以及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期盼丰富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家庭情感慰藉,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最后,本文提出建设综合性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需要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相关建议。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并且将在更大程度上颠覆人们关于日常生活主体、日常活动、日常生活空间的传统认知,日常生活的图景也将再次被刷新。人工智能通过改变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存在样态,使日常生活景观、日常生活意义都随之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时代的日常活动日渐表现为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的互动,从与人的身体分离发展为与人的空间分离,它的进行以个人信息的交付为条件。日常生活空间的边界日趋模糊,日常生活空间的领域进一步延伸。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06
摘要:智能时代已成为儿童普遍的生存境遇,儿童的生活世界在技术力量的穿透下呈现出一种“技术态”。通过聚焦儿童生活中的技术使用“实事”归纳儿童生活世界的技术化表现,发现在智能产品的介入下,儿童不再是知觉自身的唯一“主体”,儿童在虚拟空间中“亲历”活动,技术成为儿童交往的重要“他者”,儿童在技术“界面”下获取信息。技术在为儿童带来全新的知觉方式与内容的同时,过度的技术使用更会让儿童面临“拟态生活世界”并迫使儿童远离现实的生活世界,为儿童成长带来潜在风险:“拟态自我”量化儿童的自我知觉、“拟态活动”束缚儿童的活动知觉、“拟态他者”异化儿童的交往知觉、“拟态环境”扭曲儿童的环境知觉。基于儿童期的特殊性,从具体产品抽离到技术本质思考帮助儿童走出“拟态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发现技术的有限性与儿童知觉的多样性、技术的确定性与儿童知觉的发展性、技术的控制性与儿童知觉的依附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教育者应当帮助儿童消解技术的掣肘,引导儿童从“拟态自我”走向“能动的身体”、从“拟态活动”走向“亲身的经验”、从“拟态他者”走向“意义的对话”、从“拟态环境”走向“能动的信息选择”。
分类: 政治学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农民生活秩序失调和国家权力下沉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以湖北省鹤峰县“最美评选”活动为例可以发现,“最美评选”具有鲜明的日常生活取向,并在政治引领和社会嵌入两个环节的支撑下推动了日常生活的伦理化,开辟了生活治理的伦理路径,重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模式。政治引领包含了科层体制统合与乡村伦理调控两个维度,以组织逻辑贯通“党风-政风-民风”链条,在嵌入家庭动力和村庄动力的条件下再造了村庄日常生活的价值基础。可见,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须超越片面的经济思维,通过国家的价值引导抑制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培育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和伦理性的生活秩序。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结合 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子女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护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将两种子女支持行为同时纳入模型时,虽然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但生活照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通过分组回归和引入交互项的检验,发现男性和中低龄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反应更加敏感,子女生活照护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异质性.因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建议加强家庭支持体系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子女支持资源,促使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关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杜甫今存诗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所提到的饮食种类和数量远超前代及同代诗人,在情感内涵和书写策略上也有其新变。从题材上看,杜甫的饮食书写与其个体流寓史紧密结合,趋向日常化。他以地方饮食经验突破贵族宴饮的趋同性,以细腻的物态描写代替笼统的佳肴铺排,以真实的感官享受触发多维度抒情主题。在他的笔下,饮食成为表述个体生命、地方风物、感官记忆、政治理想的载体,从日常之物完成诗性转化。在写作方式上,杜甫提升了饮食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功用,将饮食与干谒、交游、行旅、览胜等题材相交织,并运用主宾对比和情事交融两种策略展现饮食活动。由是,杜甫开启了日常化的饮食书写一路,对中唐乃至宋代以后都有深远影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恩格斯生活哲学是其唯物史观在具体社会现实生活维度的应用与展开,根植于其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与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从三个方面探讨恩格斯生活哲学:其一,理论渊源。恩格斯生活哲学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解构、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之上。其二,核心要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恩格斯生活哲学强调物质生产决定文明形态与社会关系演进;其政治维度体现于制度变革必然性的论证,生态维度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并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揭示其引发的生活异化,形成以劳动解放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贯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逻辑。其三,当代意义。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技术批判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获得新的阐释空间;其生态思想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逻辑的批判则是把握21世纪文明形态演进规律的关键锁钥。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朝着“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的新时代,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市场消费结构转变,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桥梁,将家具设计导入茶文化与闲适雅致的当代生活方式中,使茶空间家具从仿清仿古的传统制造模式中解脱出来。本文以茶空间为前提、茶文化为基础、当代生活方式为方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推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的茶文化家具设计成果,进一步发展茶空间家具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朝着“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的新时代,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市场消费结构转变,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桥梁,将家具设计导入茶文化与闲适雅致的当代生活方式中,使茶空间家具从仿清仿古的传统制造模式中解脱出来。本文以茶空间为前提、茶文化为基础、当代生活方式为方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推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的茶文化家具设计成果,进一步发展茶空间家具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以客观生活状况而言,刘大鹏的生活质量呈现了上升、停滞、逐渐下降的变化样貌。从主观感受而言,刘大鹏体验了获得感、欢愉感、失意感、悲苦感等复杂的生活感受,对生活与事业的失意和不适贯穿了其后半生的大部分岁月。导致刘大鹏生活质量变化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社会变革与个人因应发挥了主要作用。经历社会剧烈变迁时,个人应以开放积极且顺应历史潮流的心态应对客观变化造成的生活新局面。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当前,我国已经建成能够有效支撑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高品质生活需要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还面临着尚未成熟定型、制度统一性不足、管理体制亟待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非正规化的挑战。未来,以社会保障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改善,需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深化社会保障领域关键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财富储备,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全国统一、规范,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围绕着个人自足的经济生活、自主的公共生活、自由的社会生活,并落定于共同体的和谐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渐露曙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彰显为人民富足的经济生活、良善的公共生活、自由的社会生活的统一,并在实现民富国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逐步实现。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国家治理要吸取人类社会治理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落定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个人的自足、自主、自由与民富国强辩证统一的能动实践来实现。尤其要在经济与社会治理场域中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辛勤劳动中实现共同富裕,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共创美好生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陈超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从生命诗学到历史想象力的论述,为当代诗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洞见;与之同时陈超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其生命诗学与历史想象的践行者。陈超的诗歌写作历程体现出当代中国诗歌从圣词风格、神话诗学到生活叙事的转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在型构社会团结的过程中,榜样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原有的榜样形象频繁遭到排斥与解构,导致其示范性功能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偶像在迎合个体需要中不断兴起,并呈现出对榜样的功能性替代倾向,但偶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潜在地面临着“人设崩塌”后,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社会团结的风险。因此,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榜样要得以建构,必须首先厘清以往“应然性”建构思路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而以历史唯物主义对既有榜样建构理路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就是以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为研究起点,在对空间场域、资源条件、活动载体以及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等要素的具体分析下,探究新榜样建构的可能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刑科题本呈现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冬装有蓝布棉袍与棉袄、白布小褂与单袜、青布鞋,夏装有蓝布褂、裤、祫袜、梭布鞋。小麦、谷子及杂粮是山东主要粮食作物,米、面是主要食物。普通民众居住平房,富裕之家居住瓦房,贫穷之家则住草房。宅基地纠纷较多。外出住宿有歇店,出行或骑驴。吸烟成俗,经营烟店售卖,烟的交易因赊欠引发纠纷。赶集是日常行为,市集物品交易之地,有多种匠人生产出售产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发展了真理与道义兼备的科学理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实践,内涵丰富,逻辑自洽,实践性强。新时代美好生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图景,是多维主体参与、多元内容支撑、多重效果保障的有机统一体,是在总体性实践中逐步展开的过程性存在。构建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和提升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