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摘要: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以精准扶贫作为研究背景,运用乡村自主性的理论视角,分析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及影响因素,进而说明乡村治理的出路在于发挥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研究发现,在国家权力逐渐延伸至农村的背景下,村干部的行动呈现出自利逻辑,往往倾向于选择消极被动应付国家下派的各项“差事”,沦为国家的“办事员”;然而,村干部同时又具备积极能动、游刃有余掌控农村事务的能力,成为农村事务的实际“操纵者”。经分析,在国家、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以及农村社会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村干部呈现出“可为”和“无为”的角色悖论。最后,本文提出具体措施以破解当前的治理困局:第一,行政放权,培育和扶持村级治理组织;第二,社会参与,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水平和能力;第三,畅通农村信息传播渠道,推进村务公开制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学如何加快构建以自主知识为内核的当代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从本质上看,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在“转型”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这使得“转型”成为一个新的视角切入点、一种蕴含方法论意义的“方法”。以“转型”为方法助力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要阐释“转型”作为高等教育学方法的可能性,刻画高等教育学从表象到概念、从分散到整合以及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型”实践,进而分析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概念辨识、取向抉择、方法选用等困境。基于此,应在转型发展的整体视角中,通过创设学科概念、超越对立取向以及回归科学本质的策略来突破困境,形成当代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构中国自 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具体领域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探索体系建构的一般性过程。以社会学领域为例,从重建社会学到本土化探索再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孜孜以求,进行着自觉的学术探索。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了范式重构、脉络重塑、体系重建三个阶段性任务。基于此,我们应在“回到历史”、挖掘内生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内生性概念、建立逻辑体系,并推动“知识出海”。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产生了现实的主体地位的需求,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刑事责任,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过失责任,并非传统人类对工具单向利用产生的可支配责任。考虑到刑事责任的“道义性”与智能算法的“效率性”必然冲突,提出了“风险预防”导向的双重归责逻辑,不仅要考虑人工智能本身的行为,还要考虑其设计者、操纵者等相关主体责任,平衡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其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自主责任”,确保责任的合理分配。尽管人工智能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仍应坚持“人类”最终监管保障责任。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数字技术在重塑就业形态的同时也带来劳动的新异化。而数字游民凭借“信息技术”赋予的劳动资本,“工休融合”的劳动理念以及“循环流动”的劳动策略,持续型塑着自由灵活的工作体验。同时在承继了游牧主义理念下“适应管理”“生计镶嵌”“集体网络”三重技艺的基础上,得以将日常劳动情境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渐确定性”,从而建构起稳固的主体性空间。此外,作为跨国劳动实践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微观缩影,数字游民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源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适应而非挑战,并且随着自反性的身份建构实现再生产。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以往有关工作特征的研究缺乏考虑权变性因素,通过综合考虑工作自主性、自我监控及分配公平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对795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实证结果发现员工感知到的工作自主性积极影响其敬业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个体自我监控的负向调节和组织分配公平的正向调节。进一步的三项交互分析表明,当员工的分配公平感越强,自我监控对工作自主性与敬业度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越弱。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2-17
摘要:科学体制化可以分为内部体制化和外部体制化两种路径,主导现代科学诞生的是内部体制化的路径,这一科学史的事实,使得内部体制化似乎成为了某种更为合理的选择。因此就出现了对新中国初期中国科学体制化建设的负面评价。事实上,从新中国初期中国科学院的体制化建设经验来看,这种评价有失公允。行政力量的介入并不是某种阻碍科学体制化进程的力量,科学自主性也并非某种不可动摇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科学体制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就必须对科学自主性和行政力量介入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布迪厄对“文学场”以及“文化生产场”的概念理论阐述,启自1966年,终于2000年,“文学场”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自主性的文学场的历史生成,是在与政治、经济的对立中分化出来的;一是文学场内部的结构分化,即纯粹审美的生成,是在文学场的自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属于文学场的结构层。围绕着这两个层面,“文学场”理论发展出两条具有张力的线索,并使“文学场”在中国的实践中分化为“文学自主性”与“文学合法性”两个问题域。在这个两个问题域中,中国学者对文学场的运用均存在错位,这种错位可归因于中国特定的文学理论语境——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入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对这一实践过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学者在对西方理论的使用中所体现的主体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兼顾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资源的大量投入需要防范乡村发展中的科层依赖以及资源下沉与乡村自治之间的张力。消弭“国家-社会”的二元冲突,就需要重新认识和发挥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基于上海市J村的调查发现,上海市党建办通过“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积极倡导,吸纳了“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等基层治理的经验,主动“靠前一步”介入具体乡村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党组织借助高位势能跨越制度边界,引入市场组织、高校以及政府的行政资源,盘活乡村资产,并通过持续的评估对乡村社会展开政治化运作。政党介入乡村振兴并不局限于把政治逻辑嵌入乡村社会,而是强调地方党组织对于高校、市场及社会资源的再整合。这一超越“国家-社会”的政党行动,既摆脱了国家单边治理对于乡村自主性的束缚,也防范了乡村无力整合资源而陷入持续性的衰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厘清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进而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环境与路径。首先,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从实践、历史和主体三个维度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其一,实践维度强调知识生产根植于具体社会实践之中,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直接废弃既有的西方知识体系,而应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二,历史维度揭示知识体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应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并通过对外来知识的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其三,主体维度关注知识生产者和应用者在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路径,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从知识生产、知识评价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剖析了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内涵。其次,提出了知识体系自主化的发展过程,并以此回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最后,文章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面临全球化和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基于本土历史与实践、打破路径依赖、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化传播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核心路径。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体系中的现代国家,处于国际体系和国内社会的临界点上。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能够根据国家间关系的需要自主行动,而在国内层面能够独立于多元社会群体进行自我决策。现代国家构建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构建的统一。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保障。在东南亚区域内,通过新加坡与菲律宾成对相异个案的比较研究,可以突显出国家自主性与现代国家构建两个层面的关联。具有较强自主性的新加坡有效地推进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进程。反之,自主性较弱甚或缺失的菲律宾,则在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构建中举步艰难。发展中国家是否拥有适当的国家自主性,直接决定着现代国家构建与治理的成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乡镇一级政府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是各项事权下放的重要承接单位。在事权下放的实践过程中,乡镇事权承接常常面临着“权责不一”、“减政”没有减负、“放权”依然缺乏活力、营商环境优化乏力的治理新困境。本文结合压力型体制与注意力分配理论的研究基础,构建“压力源—注意力分配—自主承接行为”分析框架,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强镇和粤东地区乡镇为例,通过多案例实地深入考察,揭示乡镇层级政府部门因应自身的内外压力来源,在面对众多的上级事权下放中,依据自身有限注意力和优先排序,划分出自身利益事权、重点问责事权和无考核要求事权,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逻辑与应对策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摘要:基层领导的个性特征、行为特质和营造的组织氛围是影响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重要因 素,然而既有研究并未清楚阐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政策企 业家理论,运用某县级区域的经验证据,探索了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 在机制。研究发现,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工 作自主性在实干型领导风格与基层干部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物质型 和精神型激励机制均在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工作自主性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鉴于此,本文 提出优化领导干部任用标准、完善培养体系,重视干部的心理感知、满足自主需求,畅通干部的晋 升渠道、丰富精神激励等政策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嵌入农民日常生活是国家整合的重要内容。县政在国家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C县自发开展的农村妇女“剪短发”运动中,县域政权精准认识到妇女发式上蕴含的独特农民性,在坚持国家整合的方向和性质的前提下,自主开展专门针对妇女发型的运动式整合,以更加细微的生活渗透将国家意志有效地输入妇女的日常仪表。特殊农民性认识的精准性、国家整合目标的一致性是理解县域政权自主性建构整合策略的基本逻辑。以往研究关注上层国家的整体性整合,从县域单位视角去观察则可以发现国家整合有效性的县治密码。县域单位自主性整合策略的建构路径,既进一步解释了县域在国家整合中的功能机制,也从国家组织角度为国家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进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面临挑战。本文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全球金融周期进行区制划分,研究跨境资本流动在不同区制中对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全球金融周期的低波动区制中,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负向影响更大,不同类型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存在差异化影响;第二,全球金融周期处于不同波动区制时,汇率制度弹性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第三,在全球金融周期的低波动区制内,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负向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高波动区制内其作用受限,故应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项目是国家涉农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全面理解项目对基层社会产生的影响,就需要针对项目过程开展细致的实践分析。本研究基于对调研村庄相关项目的分析发现,外部化与标准化的发展规划、项目资源分配中的重点村偏好、项目评价中的简单化与数量化、项目包装与景观化呈现等均偏离了村庄发展本应追求的村庄整体改善与农民福祉。其结果是,大多数农民不但未能从中获得公平的利益,甚至还要承担产业损失与环境破坏后果,村庄成为项目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展演地。持续的项目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与项目有关的话语和逻辑,并逐渐内化为村庄发展管理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项目思维;众多村庄对项目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身不由己地踏上“项目跑步机”,村庄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堪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着力保障村庄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自主行动空间,提升村庄自主发展创新能力,引导发展项目以公平公正与可持续的村庄发展为目标;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充分纳入农民视角,在持续的项目互动过程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和村庄自主性;在项目内容、形式、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实践多元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理念。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文科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关于新文科的观念误区仍然存在,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对文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凸显了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疏离现实”、传统文科学术研究“依附西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画地为牢”问题的严重性。新文科建设要优化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文科学术研究自主性、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组织中的成员常常会出现“明日复明日”这一现象,这种拖延行为显然不利于组织的快速发展。从团队层面特征出发,分析了团队多重任务趋向对成员拖延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安徽省内来自76个工作团队的231名成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团队多重任务趋向显著增加了拖延行为,角色过载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团队自主性能够负向调节团队多重任务趋向对角色过载的影响,进而削弱整个中介作用的过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变革支持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文章使用多阶段多来源配对数据收集方式采集360位员工及其主管人员的问卷数据,检验了组织支持感知影响变革支持行为的主效应,心理资本在该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工作自主性对该影响过程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知显著影响心理资本和变革支持行为;心理资本显著中介组织支持感知和变革支持行为;工作自主性对心理资本与变革支持行为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作自主性显著正向调节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即工作自主性水平越高,组织支持感知通过心理资本传导到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效应就越强。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人工智能犯罪绝非“未来性命题”,目前引发刑法学界较大争议的是人工智能自主性犯罪问题。对此,“事后惩罚”方案认为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刑法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刑罚体系,以应对人工智能自主性犯罪。“事后惩罚”方案立足于惩罚犯罪,缺乏现实基础,并不可取。因此,人工智能自主性犯罪应当从事后惩罚转向事前预防。“事前预防”方案的核心在于风险预防,其思路是通过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立法,防控人工智能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可控地发展,以此达到预防人工智能自主性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