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摘要:苏轼去世后有大量尺牍、题跋、杂记、诗词等处于散存状态。又值崇宁以来禁毁元祐学术,苏轼文字首当其冲,苏氏后人也遭打压,不具搜集条件;公开以苏轼出子自居且深得徽宗宠信的梁师成承担了此任。其相关收藏为苏轼故交之后蒋璨所熟悉,当在靖康乱起前转移或抄存至南方。加之自家的长期积累,蒋氏关于苏轼的资料非常丰富,并于1140年代中后期在苏轼之孙苏籍等人协助下编成《东坡外集》。该书诗词文兼备,篇目宏富,且尽量分类编年,是《东坡七集》的最重要补编,苏轼全集因而得以真正形成。两人对苏轼散存文字的及时抢救、保存、编辑意义重大,对后来苏学的长期繁荣准备了基础,应得到承认和重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摘要]苏轼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巨擘,也堪称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作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轼以儒为本,兼采佛道,构建了融会三教、兼容并蓄的学术体系。他对佛禅的态度,经历了“游禅”“近禅”“逃禅”“融禅”的心路历程。苏轼对佛禅亦信亦不信,非信非不信,信的是佛禅中与儒家相合的义理,而与儒家不相合的义理则不信;他在思维方式、思想资源上汲取佛禅的有益因素,并不在吃斋念佛、布施放生等仪式上纠缠其事;苏轼在人生困顿之时常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不免走进虚无缥缈的空幻世界,但当走出困境之时,他又回归儒家大道。苏轼学佛禅的目的,首先是借佛禅消解人生逆境与困惑,其次是汲取佛禅元素丰富和发展儒学思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在北宋中后期,随着熙丰新法的开展,官员们围绕着支持新法与否分为新党和旧党。此后,新党与旧党之间,以及各党内部都产生了矛盾冲突,同时冗官等问题也在加深。这对于激发苏轼淡泊名利、不谄媚上级、敢于谏言和重视官吏考核的廉政思想,以及安贫乐道、明辨是非和一心为民的廉政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也是其反抗北宋中后期政治清洗的一种表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摘要:苏轼尺牍仅《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810首逐一编年,其余诸本篇目多同此本,但其前169首却顺序颠倒。它们中的154首由随机抽取自《外集》的169首尺牍分合而成,伴有文字增删等现象;7首拆分自《外集》单列的书体类;还有7首和2个片段来自他处。现存诸本中,这一现象始见于明仁宗的洪熙本,是其底本《大全集》的编者为掩盖其出处等目的而有意为之。目前可知金元以来至少有两种苏轼尺牍选本受此影响,但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在该《大全集》成为洪熙本的底本之后,因为洪熙本是此后几乎所有全集性质苏集的主要来源。其中分集本的《续集》都是被乱序的版本;合编本的尺牍也因之而有遗漏、错讹等问题。而《外集》除尺牍外还有其他优势,因此,以《外集》加《和陶诗》代替现行分集本中的《续集》构成新的《东坡七集》,实为更好选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化场域,在王学、洛学之外建构了以“颜陶”为核心的宋调文化意蕴与诗学审美框架,蜀洛两学实践了不同的文化取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谪黄是苏轼人生政治挫折的第一站。这一时期的词人因复杂、矛盾的心态内涵而引人注目。“惊弓之鸟”的心态,使他咀嚼、自省苦境。天生形成的名士气质,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词人内心,逞才、竞技、欣赏妓女,都是他独一无二的自我安慰方式。通过建立谨慎、老练的人际社交,积郁心中难以诉说的痛苦亦得到部分排解。至于学陶的自我宣言,则是作为罪犯身份的词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自我安抚。东坡学陶与陶渊明的思想本身,存在一定偏差。黄州词以“独存”“寄寓”的快乐姿态游戏人生,反映东坡超越苦难的人生哲学,影响后世深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件或同一类事进行书写,诗歌内容具有相承关系,形成一系列“复现文本组”,可称为互文性写作。苏轼诗歌中的复现文本组,具备了不断衍生的机制,可以从往日书写中自我再生,不必以诗人的当下在场与直书所见为前提。过去不是由物质世界,而是由文学书写构成。高度文本化的诗歌反过来改造现实世界,甚至重塑了诗人的行为。文本创造了文本,文本“创造”了现实,正是“复现”的奥义。苏轼诗中的复现呼应了中唐至北宋的“言尽意论”语言观转向,宋人对语言的乐观态度推进了互文性写作的发展。互文概念还关涉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志说与修辞学,具有更为深远的诗学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时代历时五百余年(1392-1910)。当代韩国学者在本土发表的论朝鲜时代苏轼传播与接受的论著,主要涉及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朝鲜时代《赤壁赋》的接受与“赤壁船游”研究、朝鲜时代的苏轼著述版本考证几个方面。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研究,发轫于1964 年,2010 年以降形成高潮。其中,曹圭百和柳素真分别着眼于文人群体和文人个体的苏轼接受,贡献尤为突出。对于《赤壁赋》接受以及“赤壁船游”的研究,始于1975 年,2010 年以来渐入佳境,因“赤壁船游”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的唱和诗文集,如《壬戌泛月录》《蚕头录》等,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韩国现存的苏轼作品集为数不少,大部分为朝鲜时代刊印,或直接从明清两朝引进。1985 年以来,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版本介绍或文献考证的论文;2009 年后,成果数量有较大增长,但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研究主题也较为分散。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俄罗斯汉学巨擎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是20世纪新汉学领军人物,将中华文明视为世界文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把中国文学视为世界文学中的组成部分,率先进行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强调中、西文化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从“人类共同价值”视角理解文学、人类与世界。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译介苏轼散文27篇,文本选择兼顾原语文本的民族文化价值与译语读者的兴趣度和接受度,充分尊重中国文化,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译文精湛,为后辈译者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马丁诺夫等学者的苏轼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苏轼散文译本极大程度促进了苏轼在俄语世界的传播。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苏轼的饮食生活十分丰富。在任宦中,苏轼参与的宴饮活动既有宫中的大宴、曲宴,也有地方的同僚宴饮。与营廷宴饮相关的文学创作以颂圣为主,而与地方同僚宴饮相关的文学创作多关注朋友交际,这两种创作都比较程式化。苏轼的日常饮食活动更为多样化,更具趣味性,并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审美趣味。苏轼书写的日常饮食生活既包括亲自烹饪食物、酿酒煮茶,也包括与友朋互赠饮食、借食物戏谑调笑以及轻松愉悦的私下聚饮。在宋代文人中,苏轼的饮食生活与文学创作具有典型性。通过对食材饮品、酒器食器、用餐环境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到宋韵饮食文化具有清筒与雅致的特点。“人间有味是清欢”,宋韵饮食文化的特点对当代的饮食生活不无启迪意义。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一话语一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