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口头诗学是从不同侧面阐释口头文学的诗学法则,它聚焦口头诗歌的创编、演述、流布与接受,旨在揭示口头文学区别于书面文学的内部机制,抽绎出针对口头文学核心特征的释解方法.20世纪90年代,口头诗学在中国的引介与本土化实践含括三个方面,即理论的迻译与推介、理论的创用与出新、我国本土口头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交融互鉴、守正创新的自主学术立场中,口头诗学的“中国学派”正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进而展现出强大的学术自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方回针对宋末诗坛格卑气弱的诗坛现实语境,重新思考诗歌的发展出路。他在《文选颜鲍谢诗评》中将“元嘉三大家”、永明时期诗人的诗歌作为评点对象,高举“建安风味”旗帜,主张诗歌语言自然舒雅、情感细腻真挚、情景组织形脉合理,体现出“天然混成”的建安诗学观。同时,他不忘在批评实践中遵循江西诗学的法度。他不仅关注诗歌的用字用事,还强调诗句的起承转合。建安诗学与江西诗学在方回的《文选颜鲍谢诗评》中实现了互动。这既是方回建立一种全新诗歌标准的尝试,也是他理想的诗歌发展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身体文化影响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对于身体的探索促进身体观的更迭,身体意识与身体文化在医学发展中生长。现代医学助力身体话语在理论界发声,身体理论也渐次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身体诗学逐渐形成。当下身体诗学研究进一步纳入医学理论,主要体现在结合生理学、生物学、病理学、神经科学等医学相关学科。从身体诗学理论建构,到身体诗学在批评实践中出现较多医学主题,以及身体诗学与生态批评的交叉融合,医学都在其中提供了必要的跨学科理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前夕的潘德舆,怀济世之志而蹭蹬不遇,转而欲以文学救世,诗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不满于当时流于平庸的诗话写作,力图围绕着以人本论为核心的“质实”诗观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其质实观念暗袭翁方刚的质厚之说,但更强调伦理性,尚质去文而缺乏美学的建树,因而很难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有建设性的影响。这不全是他的问题,古典诗学实已走到理论开掘的尽头,没有观念的变革和新理论资源的引进,理论创新已绝无可能。潘德舆的努力适足成为古典诗学命运的一个象征,为古典诗学的终结划上了句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化场域,在王学、洛学之外建构了以“颜陶”为核心的宋调文化意蕴与诗学审美框架,蜀洛两学实践了不同的文化取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陈超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从生命诗学到历史想象力的论述,为当代诗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洞见;与之同时陈超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其生命诗学与历史想象的践行者。陈超的诗歌写作历程体现出当代中国诗歌从圣词风格、神话诗学到生活叙事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确认了“南方诗歌”的独特诗学价值,其所建构的诗学理论可用于对南方诗歌的批评。“南方诗人”执着于对诗的热爱,他们在生活的低处写诗,关注变革社会中的底层现实,抒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诗意建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洗刷了汉语蒙上的种种尘垢,展现了诗歌应对变革时代复杂社会问题的自信,同时也坚定了人们以诗歌重建诗意生活的信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钱澄之在撰《田间诗学》时,常常通过代入诗中角色的方式,将个人经历与体验融入治《诗经》过程。在钱澄之所选择代入的篇目中,出自“变风”“变雅”的诗歌居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该类诗歌的历史背景与钱澄之所处的时代环境相似;二是该类诗歌的“怨刺”特质符合钱澄之以经历劝诚世人的表达需要。钱澄之以“代入”解《诗经》,蕴含着对有经世抱负的儒者所提出的建言与警诫。钱澄之在《田间诗学》中借“代入”谈经世之策,目的并不在于服务清朝的统治,而在济世利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西方学术界在论及史学在中世纪西欧知识分类体系中的地位时,往往会强调中世纪初期所形成的一 种观点,即“史学从属于语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中世纪西欧史学之地位的认识。事实上,随着中世 纪盛期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外来文化的传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解构,从而使有关 史学之地位的见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史学由此不再仅仅被视为从属于语法,更多时候还被看作是一个附属 于修辞学或诗学的门类,或者单独被作为附属艺学的一个门类。这不仅反映了古典文化复兴所带来的“史学从属于 修辞学”这一传统观点的复活,而且也反映了该时期西欧学者对阿拉伯人知识分类体系之观点的吸收与利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诗歌翻译常见的问题是文学性丢失。从认知诗学视角,以文本世界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对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小鸟沿小径走来》进行认知分析,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从音韵节奏、跨节跨行、标点符号分析原诗诗学形式,探讨狄金森如何用诗歌语言表达其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意识;基于分析,重构相应的中文诗歌语篇,力求“形神皆似”,在翻译文本中保留原诗的文学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能够描述近代以来发生在“南方之南”的文学创作及其呈现的具有现代性、流动性和启蒙价值的审美空间和精神世界。以南方诗学为方法对战时书写南方的小说《乡下姑娘》和《梦之谷》进行细读,可以获得新认识。《乡下姑娘》存在着二重结构,一是婆媳关系取代夫妻关系成为矛盾新焦点,二是女主人公的情感关系随着城乡空间转换发生调整。小说隐含女主人公的精神原乡在“乡下”。《梦之谷》中北人南渡的故事框架、具有距离感的叙事策略等,投射出主人公南国体验的波折及南北差异造成的困境。小说还包含了南北地域体验与人物命运错综交织的内隐叙事结构。南方本土和旅居南方的作家在面对南方时不同的叙事姿态,表征了书写精神原乡的艺术追求。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间性的凸现已成为学界的理论共识,但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间性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德勒兹基于差异哲学与生成思维对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解构,创造了“块茎”“解域—再结域”“生成”“多元体”“装配”等大量原创性的间性诗学范畴。这些范畴十分注重相遇所建立的“与……”的关系,交叠着复杂互动的间性关系之张力。德勒兹的间性诗学范畴,一方面为分析渗透着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间性的移民文学、流散文学、族裔文学、非洲文学、华文文学等文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利器,另一方面为思考当代文艺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与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和十七世纪亨利·金的《献给他无与伦比、永志不忘之友的挽歌》均系中国与英国悼亡诗的代表作。二者诞生于不同的诗学传统,其文化价值与诗学意义也有显著区别。通过对比二者,我们能够看到中英文化传统不同中的生死观以及比兴诗学与玄学诗学的不同特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诗学得益于“中国榜样”。他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改写译本《飞越长城有感》介于翻译、自由改写和再创作之间,呈现出布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特征。布氏在翻译时,结合自己的“陌生化”诗学理念进行再创作,不仅保留了毛泽东诗歌的思想精髓,还通过艺术手段激发思考,让读者在保持审美距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毛泽东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运用让提倡用西方古老诗歌传统形式表现社会现实的布莱希特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从“远东的崛起”中看到了“艺术复兴”的可能。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三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揭示宇宙万物诞生之本源、探寻宇宙万物演生之奥秘、揭示生命多重层次、总结生命间性关系的重要思想。近年来,三生多被纳入哲学及教育学领域,用以阐明万物相克相生的辩证法则以及推行生命整体主义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原则。但三生思想在诗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却被学界所忽视。基于对儒释道三家三生思想的融贯,对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环境社会学思想及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的会通,“天地生化”“自生”“三生往复”“阴阳相生”“三生圆融”等概念范畴皆可被纳入三生诗学之中。这些范畴可澄明万事万物生之根本、更迭变换之本质,更蕴含着对人、事、物复杂间性关系的深刻揭示。三生诗学一方面为分析文本中不同生命体创生衍化的本质、宇宙万物间的联动与互生关系、文学的发展演化现象等提供了理论利器,另一方面对探讨生态诗学的圆融特质、开拓当代文艺理论新路也不乏启示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如何看待新兴的文学现象及其样态是文学理论扩容争论始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从“大文学”的立场出发,重新阐发“文学性”概念,有助于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学的自然生长,摒弃区别对待经典文学与新兴文学样态的对立思维。文学的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学理论应该也必须随之扩容。文学理论扩容的路径包括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与再创造、“文化诗学”的大众化、文本细读的信息化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情感空间”是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气氛美学研究的影响颇为深远。本文以之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新的触角。在气氛美学中,气氛关乎空间,更关乎情感。而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主要内涵是首当其冲的。诗歌的空间,并非物理空间,而是诗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气氛创造着独特的审美场域。“情感空间”对于理解和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些问题,可以提供新的维度。感物或感兴这种诗学中的发生论,所唤起的情感,并非只是无形式的、不可见的,而是具有空间因素的。“方向空间”在诗歌作品中可能具有结构性的功能。中国诗学中的“处身于境”,也是可以从新现象学中的“身体”概念中得到诗学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