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简称“黄河战略”),档案部门同样肩负重要使命。档案能够提供黄河流域历史数据、支持黄河流域治理实践、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对推动黄河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建议:健全黄河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黄河档案收集保管环节,推动黄河档案服务决策制定,技术赋能黄河档案开发利用。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构建河流伦理话语,既可深化人们对人类与河流之间关系的认知,又会改变人类与河流的相处模式。 构建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不仅要关注现实河流开发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古代河流开发与治理尤其是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中汲取经验教训,让河流伦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表述,而是化为具体的案例,并且在历史经验的指引下,坚定河流伦理所追求的目标———人与河流和谐相处。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先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的主要试验场,并在黄河开发与治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对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深度挖掘黄河治理与黄河文明中的实践智慧,结合河流开发与治理之于黄河文明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基本内容,可为世界河流伦理的话语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12
摘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是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行为进行的利益补偿,旨在维护黄河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协调文化生态保护和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明确文化生态补偿目标,由补偿主体按照合理的补偿标准,以特定补偿方式向补偿对象进行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构成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基本逻辑,循此设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结构,形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建立文化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文化生态位确定补偿尺度范围、完善文化生态补偿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监督和效益评价机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国时期水利专家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武器,对黄河槽内滔天浊流、黄河、黄河流域进行全方位把脉诊断,获得两点科学认知:第一,找到黄河槽 内 滔 天 浊 流 的 4 个 直 接 来 源;第 二,发 现黄河千年水患的6个病根,其中黄河槽内浊流滔天(含床内泥沙 淤 积)是 最 根 本 最 直 接 的 病 根。循此两点,专家们提出了实时监测、减少来量、分流出去、畅流入海、利用起来、堤坝防决等6个处置黄河滔天浊流的思路,并将每个思路具体化为若干方法。专家们 对 黄 河 滔 天 浊 流 的 认 知 及 其 提出 的处置黄河滔天浊流的思路和方法颇具科学性、创新性,但其治黄实践的失败却是由于主客观大势导致的人、财、物、技的极度短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北宋时期黄河下游频繁决溢与河道迁移,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所经的河北、京东两路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灾频发,民众流离失所。然而政府因财政匮乏,无法采取持续有效的救灾措施,进而将赈济与职役负担转嫁于富民阶层,使得黄河下游地区的富民阶层在灾荒与剥削的双重压力下丧失了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热情,区域社会也在富民阶层的消极态度下难以应对水灾的侵蚀,最终走向衰败。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保障黄河流域防洪安全与生态安全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机会成本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防洪补偿总成本,确定当量因子测算滩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生态补偿系数测算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区)2015一2021年生态补偿的阔值。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总成本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研究期内整体上总成本有所下降,中部与东部总成本较高;(2)黄河下游滩区东部区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且下游滩区所在县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占比最低;(3)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补偿金额的上限值为19.39亿~30.98亿元,下限值为8.87亿~19.26亿元。因此,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应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票赋,为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利用分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统筹滩区所在县域内外联动发展;因地分类施策,综合整治下游滩区,协调生态防洪与生态占用带来的矛盾。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环境执法协同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黄河流域环境执法协同困境主要体现在执法依据和裁量标准不统一,双重管理下的执法体制与流域整体性存在张力,执法协同的实效性差,执法协同受地方利益影响较大等。建议通过加快推进跨区域协同相关立法,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提升执法协同的实效,强化联合执法监督等优化黄河流域环境执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我国,黄河具有超越自然属性凝聚民族精神的符号意义,黄河的象征性文化意涵是从近代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结构性震荡,“民族”“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国家”等概念被提出与传播,“黄河”在此背景下登上文化舞台,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等象征意义。近代学堂乐歌中首次将黄河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由杨度作词的«黄河»奠定了现代黄河形象的基础,曾志忞将其谱曲收录于«教育唱歌集»,«黄河»也随着学堂乐歌、梁启超«新民丛报»的传颂与推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黄河的文化意义不断得到书写与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创作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众多的黄河主题歌曲创作赋予了“黄河”系列现代象征性内涵:从抗战初期河患形象中所展现的民哀,到怒吼形象中体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再到黄河形象中承载的军民鱼水情,黄河成为了一种话语符号,具有传递思想、形塑意义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塑造着人民的共同意识。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凭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话语的塑造下建构了群体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等现代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历史上,黄河水患治理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新时代黄河治理实践,科学诠释了河流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生动践行了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根本理念;把尊重河流运行规律、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确立为基本价值原则,展现了人与河流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新拓展,书写了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体系的新篇章。 黄河治理实践,综合协调了人类利益与河流福祉的关系,统筹推进了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公民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构建“中国学派”的河流伦理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近代水利图清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区域水体面貌,对历史水系变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章在“数字历史黄河”的基础上,以民国《宁夏省境黄河沿岸沟渠水道地形图》为例,在TC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近代水利地图中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与空间匹配,开发了基于TGIS的近代水利地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形和灌溉效率分析了该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灌渠在1949前具有显著的自然河流形态特征显示出传统时代当地水利设施和“岁修”行为难以克服黄河流路变更频繁、河道侧向摆动、水量不稳等环境因素对灌溉的持续性影响,这是人工判读和统计分析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呈现出不同于古代书写的新事物、新理念、新精神,从审美取向来看,一扫前朝的纤弱之态,表现出高瞻豪健的美学旨趣,展示了一代士人自作主宰的创造意识;面对近代黄河灾难频发和清王朝治河制度的弱化,文化精英们揭示现实问题、探究治理策略,将政治感受、变革理念融入黄河书写中,表现出文以致治的创作精神;基于西风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他们借助黄河书写救国之志、爱国热忱以及中华自信,推进黄河作为文化符号的建构,彰显了黄河文明的精神价值。近代黄河诗篇有力拓宽了文学的题材内容,折射出晚清民初时局下黄河书写对政治的介入和对文化的建构,表达了近代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精神取向与审美选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和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黄河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的历史地理联系,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挖掘黄河文化建构的历史表述、艺术叙事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探讨黄河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尝试从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建构的历史实践出发,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文梳理了“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历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对“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内在逻辑的探讨,并以陕西省实际状况和产业数据作为切入点,剖析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困境,进而探索“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加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增强固碳、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业、绿色贸易深化交流合作的实践路径。为确保“双碳”目标能够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积极落实绿色税收政策、探索ESG理念走向实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绿色投融资的保障措施。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建立了“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体系,期望为黄河流域等情况相似的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双碳”目标得到落实,助力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为把握地级市尺度下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0一2021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单元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局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I指数、Kernel密度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进一步采用SEM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研究期内下游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均高于上游、中游城市;低经济韧性水平城市具有连片式分布的特点;上游、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中游地区城市区域内差异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特征。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在东西方向呈现“U"型分布,而在南北方向呈倒“U"型分布,且重心略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收人水平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及市场规模呈负向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黄河流域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工业和能源基地。明确外商直接投资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对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 2007-2020 年黄河流域的55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 SBM-GML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绿色经济效率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游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较为显著;2013 年后外商直接投资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在空间效应下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对周边城市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影响机制上,人力资本起负向调节作用,而政府于预程度起正向调节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单元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高地。基于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协调为目标打造能够实现双循环的产业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第一,刚性的生态环境约束决定了黄河流域难以形成经济带,有选择的打造产业链是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占优选择;第二,在黄河流域内,以合理分工为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和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旅游产业链均能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目的;第三,跨域参与制造业和金融业链条是黄河流域参与以“一带一路”市场为主导的外循环和全面融入内循环的抓手;第四,黄河中上游省份全面融入双循环需要政府助力夯实软硬件设施基础。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应用和改造同步进行。在某种程度上,地理环境塑造并规范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在发展秩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于特定文化空间,由多种文化要素、不同文化类型及多级子系统所组成的文化资源体系。凭借其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和民族性,搭建起传递地方性知识与建构文化景观的桥梁。通过挖掘沿黄省区非遗项目中共同承载的文化记忆和视觉符号,有助于从地理空间维度理解中国文化的内聚性,内蒙古的非遗景观也因此得以融入黄河文明的宏伟图谱。其论述过程不仅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和中华民族内在的统一性提供了新思路,亦为大众对黄河文化圈的理解开辟了新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推动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领及资源依赖型企业特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涵盖环境(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维度的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检验。进一步地,利用构建的ESG评价体系对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进行多层次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整体表现欠佳,其发展受到环境表现与公司治理的掣肘;下游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具有模范带头作用,中游有待提高,上游企业与中下游相比差距较大;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各省份ESG表现各有千秋,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阶梯状上升的空间特征。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绿色发展水平、企业数字化能力、ESG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水平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建设黄河档案资源库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意义重大。本文立足黄河档案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分析了建设黄河档案资源库的四个层级架构:体制机制建设层、数据基础建设层、数字资源聚合层和数字资源服务层,并指出每个层级的建构要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其规划建设纲要,但地区差异、各地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充分发挥各地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利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黄河9省(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挖掘黄河各类型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区域和热点区域。其次,从文旅融合发展角度提出以“文化主题公园”模式、集中展示带与区域文化特色城镇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旅游资源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选择从文化遗产的空间视角开展研究,旨在推动文物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并针对不同区域和分布特点实行不同的利用模式和开发重点,以便有效发挥资源分布优势推动黄河流域各地区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