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以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挽救、形塑、充实和发展促成了朴素的中华民族完成质的转化,使各族人民越来越以共同体样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破解生存危机、突破发展瓶颈和保持团结稳定为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刻契合了多民族国家打造新型一体化结构、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塑造成员集体性认同的必然要求。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应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命题,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准绳优化涉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以“五个认同”为着眼夯实中华民族共有价值基础,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7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支撑,根植于中华的大一统历史传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通过高校、社会和网络主阵地的建设,可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二者因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贯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进程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决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支撑,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为保障,以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为原则,以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自觉的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在抗日战争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了系统性的思考与论述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理论探索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对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进行调适与整合,对国内民族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进路方面,中国共产党建立并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团结争取各民族人民投身抗战。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共同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四个共同体”,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四个共同体”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关联。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涉及民族问题、台湾问题两大领域,其目的是增进“中华民族一家亲”“两岸一家亲”,推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民族团结对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保障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的交织统合格局,形成了以“铸牢”促“圆梦”、在“圆梦”中“铸牢”的良性互促局面;始终重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与重要标志,深刻阐述了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切关系,为两岸携手推进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进行了不懈努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把握与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意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即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即共性。从民族间个性和共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基础,共性统摄和支配着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共性是主流和历史趋势。各民族间的共性又通过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和共情加以体现和实现。其中,共生促成了共识,共识指向了共行,共行实现着共利,共利产生了共情,共利和共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维护、巩固着共生、共识和共行。这“五共”的统一,共同支撑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共”逻辑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性和个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然和应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构成”与“回家城”两个维度受到解构冲击,导致其理论创新滞后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需要。围绕该现状,以13世纪政治家赛典赤将行省制度运用于云南,将云南首次成功转型为历史中国的边疆“省城”为例,论证边疆视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由此回应“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是指站位于我国边疆空间,深入挖掘各民族在该地区的“三交”史实,从历史—空间视角阐释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是中国各民族通过互动与并存所形成的。以“大历史观”和中原地区为主流的视角不能全面地分析、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回应并解决民族工作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进路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相适应,彰显去西方中心化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构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与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斗争主题的转换相对应,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建构呈现出相互交织又各具特点的三个面相:“阶级”和“民族”话语重叠交织,由阶级斗争占主导逐渐向中华民族解放占主导转向;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少数民族独立性重叠交织,体现对外反帝诉求和对内民族平等的双重价值指向;民族自决和民族联合重叠交织,对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开始趋于成熟。审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演进过程,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又结合当时国情进行了开拓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过渡性质,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发布时间: 2024-08-02
摘要: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与影片创作实践始终与其母体学科民族学命运、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动态紧密相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957-1980年)到最近的《中国节日影像志》(2010—)等国家主导的重大项目,体现着影视人类学与国家重大民族和文化政策之间的紧密互动。本文认为,在新时代,影视人类学应该传承优良传统,立足于自身学科优势,从影像叙述民族团结的共时的自在维度、共时的自觉维度和历时维度,记录、呈现、阐释、传播和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相互间兄弟般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并以此研究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民族史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民族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科学理论指导。同时,民族史学理论也是在民族史研究的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体系,彼此相辅相成。陈育宁先生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并较早涉足民族史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概论》《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与《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民族史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陈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史学理论思考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的民族史学理论著作,对完善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陈育宁先生的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历程、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社会价值进行梳理和提炼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推动各民族交流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依据有关资料,将各民族的互嵌分为“在地性互嵌”与“流动性互嵌”,并专题分析基于中华文明传统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各民族“流动性互嵌”。首先,从学理上分析“互嵌”何以本身就包含着“流动性互嵌”,现代性何以凸显流动性互嵌;其次,分析基于商贸、旅游、城市化等流动性互嵌的典型形式及其民族交融意义;最后,结合全球化变局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分析推动各民族“流动性互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回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保障回族群众的政治权利,构筑中华民族政治互信共同体;改善回族群众的经济状况,构筑中华民族经济互惠共同体;重视回族文化习俗和教育,构筑中华民族文化互融共同体;发展同回族群众的统一战线,构筑中华民族命运互联共同体。这些举措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回族群众的广泛拥护,有效促进了回族群众的解放,而且调动了回族群众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凝聚了建立新中国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红色报刊中的《新华日报》通过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连接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纽带,事实性报道,全民族动员等多种形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推动民族意识觉醒与团结抗战。《新华日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过程中,传播中华民族概念、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强化各民族领土主权意识、动员最广泛的阶级联合为新时代红色报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经验启示。为此,坚持“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任务和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运用红色报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当代要继续重视舆论宣传、历史传承、媒体功能发挥和话语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并且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线和总纲地位;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内蒙古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北疆治理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推动了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内蒙古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蒙古篇的重要举措.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有四个特征清晰且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内向的经济地理而生,因各民族参与共同的历史实践而兴,因大一统观念而存,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强。从中西对比的视角看,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地理、历史实践、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具备有利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条件。基于这四个特殊条件而生成的自然力量、实践力量、人心力量和制度力量强大而坚韧,确保了中国长期以来民族不散、文明不断。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以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共有文化身份的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精神动力的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当前,由于受到内部阐释壁垒、外界环境冲击及文化记忆淡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在实现统合与归属的过程中存在张力。因此,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切入,借助中国传统仪式这一“文化居间”以挖掘共通文化符号、共有历史基源、共存精神图景在消除文化身份认同张力方面的必然逻辑,既有助于构筑起仪式文化主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又能促成个体文化身份对中华文化身份的赋魅与统合,进而有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牢、向心力更强的共同体。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如何充分运用民俗文化传统,发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俗学界应当深入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从精神信仰、口头传统与民间文艺、民俗生活等角度入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路径:首先,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最关键的核心部分是共享的精神纽带,对与民族精神传统相关的仪式活动与活动空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传承保护;其次,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是民族的历史、情感、价值观与审美意趣的语言与行为载体,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传统与表达方式,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内聚力与“黏合剂”;最后,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民俗生活传统与仪式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活动载体。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近代回族镖局在中国镖局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以北京的“贯市李”镖局最具代表性。“贯市李’镖局不仅承载着货物安全运送的职责,更是在经济活动、信息交流与民族互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镖局活动覆盖了多个民族区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其在走镖过程中设立的住宿站,成为不同民族成员共同生活的平台,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镖局的信局服务构建了跨地域、跨民族的信息网络,加强了社会联结。其历史实践证明了经济活动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的基石,为我们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