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保举程序看督抚权力的扩大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督抚是明清时期地方的最高一级长官,他们通过保举来参与朝廷对地方官员的铨选活动,始终与地方官员的选任关系密切。督抚保举权处于中央的管控之下,能避免异途选官带来的弊端,使得保举制度更能发挥其有利的作用。但是随着晚清保举程序的变化,地方督抚的保举权力扩大,深刻影响了晚清时期地方吏治及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平衡。

  • 简析报刊里的近代海关形象 ——以1850年—1911年间上海口岸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但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上海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内出版大量报刊,这也使得上海成为近代报业的中心。本文以1850年至1911年间上海口岸的中外文报纸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报刊里的近代海关形象,试图探寻晚清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建立的过程。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徽州乡村家庭的洋货消费(1881—1908)——以“胡廷卿家庭收支账簿”为核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晚清以降,洋货作为西方入侵中国的表征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符号,洋货消费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认为,1895年后,洋货迅速普及于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逐渐在中国民众的消费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透过家庭这一消费终端发现,在清朝最后的近30年里,洋货进入家庭的数量和种类皆很有限,土货仍是家庭消费的主流。以洋货消费为标识的近代化过程,比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和进展更为迟滞。

  • 陈澧与广东骈文的兴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澧继承阮元创立的书院教育传统,在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用心培养经史与辞章之才。对于骈文,他不仅肯定骈文的华美价值和致用功能,赞扬经学与骈文兼善的文士,指出部分名家特征,倡导骈文创作以六朝为标的,讲究骈文的格调等;还爱好并创作,在序跋、书信、杂记、哀祭、赋颂及说经札记等文体上都有创获,善于议论和抒情,反映晚清汉宋兼采、骈散不分的融通思潮及内忧外患加深的现实。他与谭莹同处在广东骈文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共同推动了晚清广东骈文的兴起。而陈澧经学、辞章兼善,又费心指导学生创作骈文,培养了谭宗浚、陈伯陶、张其淦等名家,贡献尤大。这改变了清代骈文复兴但广东一直较为冷寂的局面,从而拓展了骈文空间,也丰富了清代地域文学的内涵。

  • 跨省实官捐纳运作中的省际利益调适——以光绪庚辛年间“秦晋实官捐输”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光绪庚辛年间(1900—1901),陕西、山西遭遇了严重的灾荒,两省巡抚为了筹款助赈,会衔 奏准跨省举办“秦晋实官捐输”。由于当时户部统筹全国实官捐纳事务的“能力”与“动力”不足,故陕西、 山西以及跨省举办“顺直善后振捐”的直隶,一开始主要通过督抚内部协商的方式在制度层面调适彼此间 的利益分配。但在“本省利益优先”思维的影响下,三省督抚在制度层面达成的利益分配共识屡生变化, 陕西与山西之间更是在巡抚人事发生变动后,迟迟不能达成新的共识,最后只能频繁寻求清廷中央介入“秦 晋实官捐输”的相关事务。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清廷最终决定将两省捐款分配格局维持现状,彰显出 部省在特殊历史时期管控利益纠纷,尤其是治国理政方面的严重局限。

  • 嘉陵江船户研究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作为一种深耕地方的社会群体,船户的产生条件、生存环境、职能特点等均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嘉陵江源远流长,水运频繁,临近州县船户众多。《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显示,南部县盐产丰裕,粮食匮乏,惯以水运互通有无,其船户规模不可小觑。他们形成大小不一的船帮,在自谋生计的同时参与社会活动,并接受官府的监管与合作。他们常常与地痞、雇主、乡绅等不同群体产生利益冲突,显示出复杂而纠葛的生活状态。

  • 生员的技木性知识与传统乡村社会——以胡廷卿家庭收支账薄为核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生员群体处于王朝体系中的最底层。他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与当地普通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出于谋生和求名的需要,他们往往将塾师当作首选职业,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和王朝权力深入乡村的媒介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通过各种类书,从而掌握许多在乡村中有着广泛用途的“技术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与他们所处的地方社会密切相关,也扩大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 士人的报刊传阅与布闻求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清末阅报社作为公共阅读组织出现之前,“一报(刊)多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份报刊经由各种途径的传播,通过“重复利用”可以拥有多个读者。一些早期报人通过在报馆的新闻采编和译录工作而成为报刊读者,书院、官衙、学堂、教堂、学会、书局、茶楼等场所陈列的报刊,则为士人的阅读提供了机缘。而士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报刊资源的共享,能够产生阅读上的“涟漪效应”。对于那些传阅报刊的读者而言,报刊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通过借阅、赠阅、寄阅和抄阅等方式,拉近了与报刊资讯的时空“距离”,进而可以了解时政新闻和西学新知。传阅报刊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事件”,并对他们的 “去塞求通”产生一定影响。

  • 文人日记中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向船山史学,船山作品阅读旨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有船山学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船山学在晚清的发生,与王船山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阅读、接受密不可分。阅读史即思想接受史,晚清文人大量的阅读挖掘出了船山思想的精神养分,对船山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文人日记中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史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等三十多位晚清文人日记都有阅读、评议王船山的相关记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晚清文人的王船山阅读接受图景,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变化。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引起一轮船山作品阅读热潮。戊戌变法前后,由于船山学暗合维新革命思想,又引起新一轮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在这两次的船山作品阅读热潮中,晚清文人的阅读旨趣有很大不同。从整个晚清船山阅读史、思想史来看,晚清文人从早期欣赏船山经学转向船山史学,船山作品阅读旨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有船山学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船山学在晚清的发生,与王船山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阅读、接受密不可分。阅读史即思想接受史,晚清文人大量的阅读挖掘出了船山思想的精神养分,对船山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时与势:关中阳明学之历史境遇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晚清由于国是日非,德衰业败,程朱理学在官方的支持下虽然有短暂的复兴,但其地位并不牢固,对程朱理学的质疑与批评屡见诸士人笔端。在野的士人试图在程朱的义理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维护理学的道统与学统。晚清关中阳明心学一系以柏景伟与刘古愚为代表,二人在西方列强入侵,关中本地天灾人祸不绝的现实情况下,从理学内部摒弃门户之见,主张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合。同时,刘古愚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影响出发,继承关学经世致用思想,接受西方新学,并将其应用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之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相呼应,刘古愚建立新学堂并实行有别于旧式书院的教学新模式,造就人才甚多,推动了关中近代化进程。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与传统告别,以理学为根基的关学历经千年,也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关中文化的新样态。

  • 时与势:关中阳明学之历史境遇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晚清由于国是日非,德衰业败,程朱理学在官方的支持下虽然有短暂的复兴,但其地位并不牢固,对程朱理学的质疑与批评屡见诸士人笔端。在野的士人试图在程朱的义理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维护理学的道统与学统。晚清关中阳明心学一系以柏景伟与刘古愚为代表,二人在西方列强入侵,关中本地天灾人祸不绝的现实情况下,从理学内部摒弃门户之见,主张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合。同时,刘古愚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影响出发,继承关学经世致用思想,接受西方新学,并将其应用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之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相呼应,刘古愚建立新学堂并实行有别于旧式书院的教学新模式,造就人才甚多,推动了关中近代化进程。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与传统告别,以理学为根基的关学历经千年,也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关中文化的新样态。

  • 胶东学派考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孙葆田、宋书升、法伟堂、柯劭、郑果五人,皆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籍贯分别为今青岛、威海、潍坊三地,属于胶东地区。他们学术兴趣相近,政治立场一致,私交甚好,活跃于北京、齐鲁学术圈,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甚至数学等领域皆有高深造诣。《清史稿·儒林传》和徐世昌《清儒学案》、钱穆《清儒学案》皆将之视为同一学派,列为清代学术之殿军。他们固守中国传统学术,其治学由经入史,讲求经世致用;学术上主汉兼宋,融合古今文经学;在文学创作上,诗宗杜甫,文踵桐城,展示出较为明显的特色,在晚清民初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 时期广州口岸的子口税制初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子口税制最早在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中得到规定。其后它在中外交涉间不断得到完善,进而成为近代海关关税制度中的重要构成。由于子口税可抵代内地常关及厘金等税,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助减低货物成本,故深受商人的欢迎。自19世纪60年代起,子口税制便在全国各个条约口岸广泛推行。相对而言,广州口岸的子口税征收却迟至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与其在清代对外贸易上所享的重要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当中涉及不同税则下货物流通的成本差异以及地方官僚对子口税制的抵制等问题。以往学者不太关注子口税制执行时出现的区域差异。故本文拟以广州口岸为切入点,探讨当地子口税制延缓实施及日后进行征收的原因,以唤起学界对这种情况的重视。

  • 江南职业昆班的生存困境与振兴方略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晚清江南职业昆班面临诸腔竞起、战乱冲击、改组解散和禁演禁令等诸多困境,力图通过表演技艺的打造与传承、戏班运作的市场化、丰富演剧的舞台表现方式,以及争取官府支持等系列振兴方略赢得生存空间。这些振兴方略一定程度提高了昆班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艺更加精湛、实现强强联合的资源要素重组等方面,但也为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

  • 义仓首事与近代吐鲁番地方社会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义仓是官方倡导、民间主办的救济设施,吐鲁番义仓始置于清光绪十年,沿用至民国时期,是传统仓储制度由内地向边疆的推广。通过对义仓管理者——首事的选任情况、管理实践及其身份特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创办于晚清的吐鲁番义仓官方主导性较强,在向边疆地区推广的过程中,既为国家力量的进入提供空间,又对地方性传统因素加以吸收和包容,成为整合地方社会、延伸国家力量的平台,并由此展出现近代吐鲁番地方社会的丰富面貌。

  • 踵事增华: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批故察今,致力于探寻历史资源、实践经验、特色路径和新近动向。古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关注政治传播新资料、新现象。晚清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突出新闻本体范式,探索多元媒介的内部业务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历程。学界尤为重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新闻事业,切合当下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层动员、信息传播力和理论建构等议题成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创新方法路径,梳理总结新近经验。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着眼于无产阶级办报理论与实践。

  • “雌风吹动革命潮”:女报与革命诗潮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俊依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牵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 民国时期北部边疆甘草市场及国际贸易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北部边疆先后至少有66个县、旗出产甘草,形成西北、东北两大产地带。在甘草市场体系中,产地市场以草厂形式存在;中级市场在西北先后有归化城、河口镇与包头,在东北有郑家屯、赤峰与奉天。甘草起初以祁州、禹州为高级市场,并较早加入沿海贸易。北洋开埠早期,甘草输出港长期以烟台为主,天津为次;1898年前后天津取代祁州甘草集散地位并于1902年后迅速成为北部边疆最大甘草终点市场。1931年受抗战影响,甘草终点市场呈现天津、大连、营口三足鼎立态势。自1863年以来,甘草出口长期以日本、香港等东亚地区为主,仅在一战期间短暂转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甘草作为北部边疆大宗药品,其自身市场体系与国际贸易变迁也是港口腹地研究的重要个案。

  • 英汉、汉英双语词典对科举知识的互解与再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清时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编纂的70余部英汉、汉英双语词典,收录创建了大量科举知识词条, 对科举知识进行了对译互解与知识再构。从词汇语体内容看,主要涉及科举书面语核心术语、科举口语、科举俗语 及谚语知识;从科举教育知识结构来看,则主要包含了科第制度、科举考试内容及方法过程、科举学校教育、科举典 籍及规程、科举习俗知识等内容。在对科举知识核心词汇的译介上,表现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初两个阶段 词汇量集中增多的历时性特点。这批双语词典,主要采用普通词条式、创建文化语境融入式、单列模块专题式等三 种形式译介科举知识,从而从日常化知识浅描、制度化知识重描、结构性知识深描的体系结构构建科举知识网络系 统。在具体译介方法上,则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形式。这批双语词典,整体上对外展示了科举核心知识、运作 机制与科考功能,在传播和普及科举知识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成为认知科举制的窗口,也形塑了中国科举教育 知识意涵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