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研究者队伍扩大、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等特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的传入渠道、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主要是对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与工人运动结合的研究深度广度不足。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应重视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全面考察各类传播主体,强化对党外传播载体的分析,深化拓展早期传播中的工人运动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研究者队伍扩大、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等特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的传入渠道、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主要是对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与工人运动结合的研究深度广度不足。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应重视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全面考察各类传播主体,强化对党外传播载体的分析,深化拓展早期传播中的工人运动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夯实深层根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认识的新高度。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核心和底色,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5-31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有睹于此,李大钊确立了“民族复活”“国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又逐步形成了为世界大同而奋斗的认识。与此同时,李大钊不断思考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和主体力量,实现了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奋斗目标的转变,由重视“群枢”转向通过“大联合”造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实现奋斗目标;同时,李大钊还特别重视党和青年在实现奋斗目标中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奋斗观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07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运用法规范理论分析,党的全面领导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共同构成了党的领导行为的整体。在党的全面领导视域下,党的领导法规是党的意志的最高表达形式,具有完整的规范逻辑结构,其完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样的逻辑。在党的全面领导关系链中,党的领导法规主要规范和保障作为党组织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作为非党组织的被领导者的行为,其要解决的是领导者应如何实施领导的问题,起着科学配置党的领导权的作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31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为实施这一战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国外媒体和国外学者普遍认可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赞赏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决心,同时也指出了实施这一战略所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的乡村振兴举措给予了重点关注,肯定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所取得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教育文化提升以及社会服务提升等成果。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全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国家农村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为全球的农业农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坚实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具有领导与执政的双重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治理,探索形成了以政治领导明确社会治理方向与原则,以思想领导凝聚社会治理目标与行动共识,以组织领导助推社会嵌入与整合,以示范领导培育和推广社会治理品牌,以平台领导搭建社会治理与服务纽带的具体实践机制。中国共产党通过锻造使命型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怪圈,以嵌入式领导打破“悬浮型政党”阻隔,采取稳健式变革破解“寡头统治铁律”预言,依托整合型治理拆穿“精英民主”迷思,为世界贡献了政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与独特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体系,准确传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内涵,构筑中国话语解释力。丰富平台载体,扩大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范围,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跨越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对话,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共同的价值基础,增强国际舆论共识。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摘要:以大规模舆论传播或社会动员为特征的流量现象早已有之,但信息化与数字化加持下的流量现象对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并引发了流量治理的新命题。流量治理是基于政府规制、网民互动和平台建设三重路径发生复杂关系的一种新的治理现象,其中蕴含有对象性流量治理、工具性流量治理和价值性流量治理三种形态。“淄博烧烤”作为经典案例,一方面,其中涵盖了流量治理的全部要素;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中观察到流量治理的善治状态。研究发现,对象性流量治理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意在通过流量的培育与规范、公共服务的维系和传播策略的强化完成政府的治理目标;价值性流量治理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情感认同和情感传播机制的合理构建,发展网络公共领域,实现情感和价值的表达;工具性流量治理则强调经济利益的主导作用,政府的缺位或越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量治理的混乱。理想的流量治理结构需要从区域与流量的深度捆绑入手,借助情感的社会动员力量,通过理性共识、经济能级和地区认同的建设和发展共同推动流量转化,最终实现流量善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切实解决干部队伍 突出问题的内在要求。激励机制是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因素,其中激励政策是激励 机制的具体实施手段和影响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基于政策视角,构建“政策工具—政 策过程—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以31个省级激励政策文本为例对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 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干部的本领能 力、注重问责与容错纠错的协同性、优化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强化关爱措施的落实四个方 面,提出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构中国自 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具体领域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探索体系建构的一般性过程。以社会学领域为例,从重建社会学到本土化探索再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孜孜以求,进行着自觉的学术探索。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了范式重构、脉络重塑、体系重建三个阶段性任务。基于此,我们应在“回到历史”、挖掘内生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内生性概念、建立逻辑体系,并推动“知识出海”。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2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渐进式的社区微更新承载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三重意义。 北京市方庄街道社区花园,通过构建“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专业支持” 的社区微更新空 间治理机制,探索构建出以“ 组织逻辑+运行逻辑+意识形态逻辑” 为闭环的社区微更新治理场景下的政 党逻辑,为在社区微更新中实现党的领导提供了理论范式和实践参考。 党建引领社区微更新的政党逻辑 建构回应了当前社区微更新中党的领导不充分、公众参与表面化、空间治理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利于在社 区微更新中充分发挥党“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城市更新、高效能基层治理和高 品质生活建设三者的统一。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一种大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在扩大消费、培育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场景视角探索与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路径,能够引导城市管理者和大众的关注重点从消费经济增长单一维度上升到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综合维度,从商务和文旅等少数部门的共识上升到更广泛、更普遍的城市认同。场景是舒适物组合,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地方生活品质的指示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等一线城市在场景建设上已经做出探索,其中,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和文艺风尚品鉴场景六种场景,能够对打造城市消费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增强。着眼未来,我国大城市发展战略可把场景建设纳入到公共政策核心议程中,建立城市场景体系,通过场景营造,不断优化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构筑城市发展的持久优势与竞争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场景路径构建,不仅展现了场景作为一种新要素对于城市文化力的塑造作用,而且还为提升我国城市建设质量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思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内容提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毛泽东思想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是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华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得以赋能中国现代企业的原因、具体表现、过程规律和作用影响:毛泽东思想对华为的赋能主要包括管理认知赋能、使命责任赋能、心理特质赋能和精神能量赋能。本文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企业的赋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传承,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红色管理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企业的培育。此类企业的实践也遵循管理学意义上的商业主导的多元使命目标平衡与客户导向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经营逻辑。矛盾辩证是毛泽东思想赋能现代企业的核心哲学逻辑,华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企业是新时代中国商业文明的代表,体现了商业世界中多元文明成果碰撞的历时性转化(现代化)与空间性迁移(中国式、本土化)的综合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贯彻的重大原则,凝结着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亿万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仅是唯物史观的系统运用,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深刻体现,同时更加彰显了改革的依靠力量和改革由人民评判的价值追求。